美文网首页
关于课堂文化的建设的零散思考

关于课堂文化的建设的零散思考

作者: ink月 | 来源:发表于2022-04-03 13:51 被阅读0次

    琳达·达林-哈蒙德说:“学校任何变革的成功有赖于高水平的教师。”

    我认为高水平的教师应该立足于高水平的课堂,高水平的课堂应该是有趣的、思维严密的、体验丰富的......

    零散的思绪不成体系,因此,我打算把这些思绪记录下来,再整理。

    这段时间因为疫情的关系,我开启了“主播式”的网络课堂教学模式。上网课和平时的不同在于对学生360度无死角的监控变成了对屏幕那头的学生“牵肠挂肚”。除去我心底里对课堂效率的焦虑以外,上网课,我少了平时的通勤时间,多了更多的自由时间去静下来看我想看的书,有了更多的时间去听一些我感兴趣的讲座,可以静下来冷静地思考我的课堂应该建立怎样的课堂文化和如何去建立课堂文化以及怎样的老师才是高水平的老师。

    《项目式课堂教学》一书是苏西·博斯(Suzie Boss)和约翰·拉尔默(John Larmer)合作的介绍项目式学习的书。他们致力于为学生创造沉浸式学习体验,他们坚信“当今世界,是一个需要通过种种项目来联结的世界,是一个等待我们投入所有热情来探索和创造的世界”。在项目式教学中,有特定的项目式教师。他们必须掌握七大教学实践——建立合适的课堂文化、进行项目的设计与计划、把项目的学习目标与课标对应起来、管理教学活动、评估学生的学习、为学生搭建有效的学习支架、参与和指导学生的学习过程。这本书给了我一些答案。

    高水平的课堂是一个包容的学习共同体。每天上课铃声一响,老师和学生就会奔赴课堂。随着一声“上课”和“起立”,师生见面了。老师将面对一个班的学生,不是一个,不是两个,是几十个。我带的班上的学生有68个。他们的个性各异,学习的基础不同。拔尖和后进生的对比鲜明。特别是在课堂上,老师发问以后,拔尖的学生很快想打了答案,但是后进生问题都没有看明白。当老师抛出一个话题,让小组讨论的时候,拔尖的同学思路清晰,积极地在小组中发言,可是后进的同学并不会参与讨论,只是安静地坐着。这样的情况,在课堂中时常会出现,我知道他们沉默的原因是因为不知道如何说。他们,有的人因为口齿不清淅,有的人实在想不出答案,有的人上课不专注根本没有听清老师的问题。作为老师刚开始可能会耐心鼓励,可是久而久之,可能会生气或者习以为常。我害怕自己会习以为常,这样的情况也不是我在课堂上喜欢看到的场景。在一个包容的学习共同体里,我应该告诉学生,我们都要发挥我们的成长型思维的能力,我们可以暂时不发言,但是不能停下来。

    高水平的课堂是一个在课前有公约的课堂。课堂是老师和学生共同的课堂。当下教学改革,反复强调,我们要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学生们是独立的个体,他们有自己的思维,有自己的习惯。几十个人就会有几十种个习惯。他们不是提线木偶,老师怎么教他们就怎么学。因此,在同一个课堂,师生可以一起建立本堂课的公约。这个公约适用于这个学科的每一堂课,成为大家为共同构建的大家喜欢的学习环境所达成的共识。学生的厌学情况似乎就可以由此得以好转。这个公约,时候在一个新的课程展开之时就做,定期检查和反馈。

    高水平的课堂是一个有规程和惯例的课堂。我们常说:“好习惯成就好未来。”我们的文化基因里也相信“熟能生巧”。熟悉的学习流程可以有效提高学习效率,把时间和精力用在学习本身。在教学中,我们可以以一个月为单位,提前告知学生本学月,我们需要完成哪些学习任务和开展哪些学习活动,在教室里的显眼处用海报张贴出学习任务和截止日期,然后定期反馈。我想还可以通过组织小组评比等方式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竞争意识。

    高水平的课堂得益于一个高水平的老师。怎样的老师才是高水平的老师呢?现在我能想到的是一个坚持学习的人,全方位地充实自己,坚持阅读,坚持写作,坚持饱满的热情幽默地对待生活的人。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关于课堂文化的建设的零散思考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slyfsr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