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亲密关系》有感:
看这本书之前,我已经看过了张德芬的《遇见未知的自己》和埃克哈特·托利的《当下的力量》等,半信半疑的心态去看的,所以看的并不精,但里边的很多理论我发现应用到生活中又很实用。比如,接纳、监视自己的行为和思想、臣服、同理心等等。但是里边提到的与身体建立连接、灵魂的引导等偏灵性(或是不是可以叫唯心)的东西,我体会不到,也许也体会到过,但是不确定是不是,也不知道为什么要叫灵魂的指引?我的理解就是自己愿意放下自己固执的观念,愿意平静下来去看一看事情本来的样子,所以言行思想都会发生改变。不知理解对错。
这本书很多章节也是略读,因为实在无法理解“灵魂”相关的等等。但是我几乎精读了整个第4章,这章章节名称叫“内省”,并且产生了很多共鸣和启示。比如:
(1)“受害者、迫害者、拯救者”模型,非常清晰的阐述了矛盾中的我们扮演的是哪一种角色,以及这三个角色又是如何对自己产生作用的。
(2)“牺牲者”和“放纵着”之前的摆钟效应。一个巴掌拍不响,一方一味的忍让并不是对亲密关系的负责。让我想起之前看过的一篇文章,讲的是一个道理,刚结婚的两个人,前两年吵吵闹闹,所有的人都不看好,但是往后却越过越好;而结婚后两个人,前两年男方大度到能包容(这里应该更是容忍)对方的一切时,但这必定铸就了一段有问题的婚姻关系。
(3)还有“对性的罪恶感”,不多说,我想很多人都有,它本来就是一种很自然的事情,不需要罪恶感的。
(4)当有一个开始启动攻击行为时,说明这个人在这方面受过伤。这个我自身体会非常深。
每当我意识到自己懦弱时,无论任何场合,我会立即启动攻击模式,以证明自己根本不是那样的。想排斥自身的某一特性,除了攻击行为,还会有一种逃避行为。起初我想排斥的是自己的“讲不清楚话”、“不知道什么场合该说什么话”、“反应慢”等特性,我采取的应对措施就是不讲话、避免争论(因为反应慢我肯定说不过对方),身体也有反映就是口臭。
所以,我几乎不跟别人争论,即便自己是对的,潜意识也会认为自己辩不过对方,从而做出各种妥协。而自己这种妥协的态度,会形成一种与周围人相处模式,即周围的人无形中就会扮演一个强者,而自己扮演一个受气者。这种模式应该是在很小的时候就形成了,已经变成了一种习惯。但是自己看不到自己的行为,只是在极力掩饰自己的弱点,直到有一天有个人说“你很懦弱!”,
对自己固有的认知被破坏,口中不停的反问我哪里懦弱了,而自我的言行又不停的向自己提供证据,很快周围的人全部变成欺负我的强者,而我就是对立的弱者,我不停的抱怨周围的每一个强者(受害者),我甚至生气失望(迫害者),我开始给自己出主意(拯救者):等下次被欺负的时候,我一定要欺负回去。于是我为了自我保护,只要嗅到一丝蛛丝马迹,立马启动攻击模式,准备好跟周围的所有人开炮。
这是一场极度消耗精力体力的游戏,拯救者不停的给受害者出主意,有一天拯救者再也想不出更好的办法拯救我自己,我陷入了极度的恐慌与焦虑中,想到我要继续与那些不好的特质一起,便不知如何继续生活。
但是最终我选择爱我自己的全部,包括那些被我定义成的不好的特性,接受他们,因为无论我接受不接受他们都是我的一部分。每当意识到它们的存在,便选择宽恕自己、爱自己,渐渐地便把这些特质放下了。我现在已经感觉不到自己有口臭了,而且说错话,或者不说话,我都不去评判自己,坦然的接受自己,甚至说错话后会羞愧、后悔,这些都是很正常的情绪流露。
我之所以感觉到自己懦弱时敏感,也都是为了保护我自己,所以我也接受了我的敏感,当我认可了我的敏感情绪的存在是理所当然的时,我反而没那么敏感了。
其实那个“拯救者”启动的是“反抗模式”,而接受存在时,启动的是“认可模式”,只有真正的启动了这种模式,才能真正的感觉到接纳的力量,一种放松自由的感觉也油然而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