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家小朋友今年5岁,从半年前开始系统进入所谓的学前阶段学习。我工作忙,加上小朋友一天八小时呆在幼儿园里,这半年的时间小朋友一直是在跟着幼儿园的节奏在往前走,10以内加减法,认识汉字,学拼音,背古诗。年前我辞职了,有了充裕的时间和精力,同时,受益于这次新冠疫情,幼儿园停课,小朋友只能在家呆着,我全程陪伴,安排她每天的学习和娱乐生活,这才带出来一点儿经验。
小孩儿多大开始学习合适?我家的这个5岁,20以内加减法、100以内不进位不退位加减法现在都会算,尽管20以内进位退位加减法应用还不是很熟练。但是我的一位老领导的孙女今年4岁半,到现在还不知道算数是啥意思。老领导有点儿着急,但是儿媳妇选择不让孩子过早学习,给出的原因是怕孩子上学的时候老师讲孩子就不听了。这里面当然要排开客观因素。比如我家的这个幼儿园就教得特别多,孩子想不学都不行。而老领导孙女的幼儿园就带孩子玩,什么都不教。老领导也是有一点儿着急的,但是她选择做一个“听话”的婆婆,把孩子教育的主动权交给她的父母。主观上我也认为孩子这个年龄其实应该尝试接受一些“知识”了。
一、为什么要学
我从没想过将来要把小朋友培养成什么样的人,从没想到小朋友将来会考一个多么好的大学,是否会出国留学,从没想过会有多少成就,因为我不敢想,我没有那么大能力,我只能一步一步做好脚下。我没有能力改变周遭现实,我只能选择适应。我相信这是绝大多数和我一样的普通人的想法。小朋友早晚有一天要面对学校,要面对考试制度,身边所有的孩子都在学,现在的校外培训机构真的是泛滥,孩子在出生的起跑线上就已经被落得很远,作为家长其实有义务让孩子在入学的时刻追得不那么累。在我们有能力把孩子稍微往前送一点儿的时候,我认为家长不应该逃避这个责任。
上面一点说的过于悲情。还有一点,五六岁正是小朋友好奇心、求知欲爆棚的年龄,很多家长都有深刻的体会,这个年龄段的小朋友简直就是个“十万个为什么”。我们过来人都知道,让学习成为一件“有兴趣、有欲望”的事情得是多么难得啊。所以我们当然要抓住这个机会。在她今后漫长的学业生涯中,像这样没有任何压力、又可以如此“有趣”、“轻松”地学习的机会越来越少了,所以应当珍惜。我们有义务帮助孩子打开一扇知识的大门,让孩子领略知识的奇妙,让孩子将来的求学之后走得稍微轻松一些。
当然也不能做得过度了,不能因为学习而剥夺孩子幸福快乐的童年。我家楼上的小朋友比我们大半岁,每天4点半幼儿园放学,家长接上孩子马上就去上各种辅导班,据说一共给安排了7个线下辅导班。太可怕了。我家小朋友现在经常提起她家孩子就说:“一不让她学习她就嚎。哈哈哈哈。”瞧瞧,我不知道家长是怎样引导的,但这是给了多大的压力啊,而孩子的压力背后反衬出的又是家长多大的焦虑呢。如果一个小孩儿幼小的身躯背负的是家长过度的期许,对孩子来说也是一件很悲哀的事情。
人生需要平衡的事情很多,平衡家长攀比的焦虑与孩子童年的幸福,平衡孩子学习的压力和玩乐的轻松,平衡应试教育高分的获取和素质教育能力的培养...... 如何平衡,这永远会是一项课题。
二、不要刻意“灌输”知识
获取“知识”的途径有很多种,比如读绘本,如果在读完一篇故事之后适时地给孩子提一些问题,又比如让小朋友复述讲过的某一个小故事,这其实就是在练习小朋友的语言表达能力。如果此时能适时地引导小朋友用一些特定的句式来回答问题,那这些句式无形中就进入到小朋友的头脑里。这比拿一堆绘本放在小朋友面前让她自己翻或者只是枯燥地带着小朋友用指读的方式读要有意义地多,对小朋友来说,对绘本的理解也会更深。只要你不把一切都做得那么刻意,只要你不制定一套所谓的“标准答案”来要求孩子,何乐而不为?
很多小朋友都爱看动画片,小猪佩奇、光头强、喜羊羊与灰太狼等等,我家小朋友看了很多遍,里面的人物关系、剧情发展摸得门清。我不排斥让小朋友看动画片,尽管有观点认为小朋友要注重保护视力,不能看手机不能看电视。这一点其实是很多家庭的无奈。试问有哪个家庭能做到不开电视哪个家长能做到不看手机?这就叫“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吧。家长先做到,再去要求孩子。我也跟着小朋友一起看动画片,我有时候经常反思,如何把小朋友的学习和其他的文娱活动可以设计得像动画片一样丰富、轻松、吸引人呢?这是一个课题,家长也需要成长,也需要摸索,跟小朋友一起去适应,去磨合。从这个寒假开始,我还是有意识地让我家小朋友去接触汪汪队这部动画片的英文版,一边娱乐剧情,一边也磨炼了耳朵,感受一下英语这门语言的魅力。
再比如,为了让小朋友练习识别方向(这是培养小朋友数学思维的要求),我带小朋友玩跳格的游戏。用的道具其实是小朋友的幼儿园教材,本来是设定的表格贴纸锻炼小朋友脑容量和记忆力的,正好被我拿来锻炼小朋友的方向判定与语言表达。目标是我定的,小朋友并不知道,她只认为是跳格让小动物们彼此去串门,买蛋糕,买鲜花......然后一起坐飞机去玩具城堡玩。我会适时地在语言表达方式上加以引导,比如她会说:“往右跳了一步,又往右跳了一步。”那这时候,我会说:“那它总共往右跳了几步呢?”“那我们就这么表达吧。”再比如,我们还会一起找:“一共有几条路线呢?”“哪条路线最近/远呢?”在不经意的探索中,很多知识就已经潜移默化地进入到小朋友的大脑中。
三、课程选“线上”还是“线下”
我推荐线上,而我现在也越来越喜欢网课。网课做得有趣,内容丰富,挑战性强,互动性强,定时复习制度,永久回看优势,而且1vs1,能够吸引小朋友的注意力,也能逐渐培养小孩儿自主学习的能力。线下的课程和真人对话,对小朋友来说就是从幼儿园一个“真实课堂”换到线下辅导另一个“真实课堂”,对小朋友心理造成的压力会比较大。相比而言,网课做得就相对轻松多了,小朋友可以说玩着玩着就把任务完成了。
网课要仔细甄选,网络上的课程五花八门,教数学思维的能找到N多种,教拼音的就找到N多种,那教英语的就更能找到N的多少次方种了。每一门课程都渗透着设计者的教育理念,那怎么选其实我认为也反应了家长的教育理念和家长对课程所寄予的期许。
我首先倾向于要设计出足够的体验环节的课程。之前同事推荐我两款APP,一个是“悟空识字”,教小朋友学汉字的,另一个是教小朋友学英语的。两者都是付费课程。“悟空识字”总共提供了6节免费体验课程,我带着小朋友只做了1节就深深地被吸引了。这款app把经典的西游记的故事贯穿在每一关挑战中,完成挑战会奖励一本绘本,然后会开通欢乐谷游戏挑战。学习-奖励-游戏,最后会给家长反馈一份学习报告,这基本就完成了每一节课的闭环。这份完整的闭环都被设计在了体验课程当中。所以我听完了6节课之后几乎毫不犹豫就付钱够买了课程。而另一款学英语的app只让小朋友在被设计的“卧室”环境里转了一圈,知道了几个单词,5分钟不到,就让付费购买,都不知道接下来会有什么设计,学完之后会怎么样,那我也就果断地把它放弃了。最近我还在体验另一门英语课程,这门课程全英教学,上来就有一个小测试,测验小朋友现在的英语水平,也推荐小朋友将来要学习的等级课程的起点。但是小朋友很困扰,经常皱着眉头跟我说:“那我也不知道它说的是啥啊?”是,我们的基础差,但这也是课程设计者忽略的问题。小朋友根本就不具备完全自主学习的能力,反倒还打击小朋友的自信。
再说教育理念问题。最近真是得以于新冠疫情,网络上出现了大量的体验课程和公益课程,有全免费的,有1分钱体验1个月的,还有10几20几块钱的,便宜,还给了我们足够的考察机会。我最近在带小朋友体验两门英语课程,其中一个主打小朋友自主学习,课程销售还再三微信提醒我不要干扰孩子。但这门课程暂时我不太赞同的地方在于,它上来就学英文字母,这让我想起之前在朋友圈看到同事家孩子在地上摆元音辅音。我排斥这种做法。首先,小朋友刚系统学汉语拼音,很容易和英文弄混。比如,我怎么解释“m”到底怎么读?我怎么解释“m”是辅音还是声母?对于语言的学习,我倾向于用输入倒闭输出的方式。试想,我们学母语也是从“听大人讲话、模仿大人讲话”开始的啊,有哪个小朋友还是冒话时冒的是声母韵母呢?另一门课程是绘本阅读,其实是用语言描述图片,但是是分等级的。最简单的可能一个单词就可以描述,比如一个小动物。随着图片的复杂,语言的描述也逐渐扩展,从一个生词扩展到一个简单句,最终我估计会是到复杂句的级别。我喜欢这种方式。
很多人会说网课贵,其实不然。网课一次付出的是总课程的成本,线下课可能是单次成本或月成本。但不能光用金钱来衡量,网课的很多优势也要算到选择成本里。总之,我认为这真的是性价比超高的一个选择。
带小朋友学习真的是一项修行,很多教育专家也都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这是一项终身的责任,是永远不能逃避的责任。这一点,父母和孩子需要一起学习,缺一不可。
你有什么经验?也欢迎你来探讨。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