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作者其人
二、日记介绍
三、湘绮楼记
四、日记展示
五、个人心得
一、作者其人
王闿(kǎi)运(1833—1916)晚清经学家、文学家、教育家。字壬秋,又字壬父,号湘绮,世称湘绮先生。咸丰二年(1852)举人,曾任肃顺家庭教师,后入曾国藩幕府。1880年入川,主持成都尊经书院。后主讲于长沙思贤讲舍、衡州船山书院、南昌高等学堂。授翰林院检讨,加侍读衔。辛亥革命后任清史馆馆长。著有《周易说》、《尚书笺》、《周官笺》、《仪礼笺》、《春秋公羊传笺》、《谷梁申义》、《尚书大传补注》、《湘绮楼诗集》、《湘绮楼文集》、《湘绮楼日记》等一系列著述。王氏在《清史稿》中被列入《儒林传》。
二、日记介绍
《湘绮楼日记》的时间跨度从清同治八年到民国五年,共约44年(中间稍有缺失),总计达250万字。最早在1927年由商务印书馆出版排印本(32册),本书内容丰富,记叙了晚清覆灭和民国兴起之社会民众之看法、心情和艰辛,从社会层面研究这段历史有着重要价值,是当时最接地气的历史社会写照。1997年岳麓书社出版排印本(共5册),全套品佳,保存完好,极为罕见。
三、湘绮楼记
王先生在四川尊经书院讲学归来,以历年俸给束修及受川督端方等人馈赠,在湘潭县云湖桥山塘湾购置田产百亩,筑屋自居,名“湘绮楼”,自号湘绮楼主人。其建筑为老人亲自设计,分前、中、后三进。
前栋系二层楼房五开间建筑,为楼之主体。楼下多储木刻版,有木刻版作坊及客厅、客房、学生住宿房等;楼上为与门生学者讲习与研究学问之所,有藏书室、书房、讲习堂。楼阁上悬挂“湘绮楼”三字篆书匾额。厅堂中挂湘绮老人画像;书房中有对联一幅:“心如椰子诸能受,自属松风百不闻。”
楼前有池名荷池,种有荷莲,且蓄鱼鳖。大门外围墙伸出,绕荷池曲折迂回,轿马不得人,只能停放在庄门外,步行方可进入楼院大门,故时人谓其别出心裁,有欲进湘绮楼“文要下轿,武要下马”之谚。
大门前有柏树两株,挺拔葱翠。老人居家时曾写有长诗《柏树歌》,山塘湾房屋中进为居室,有卧室、客厅、书房及东西厢房。后进系老屋,为厨房、杂屋、家人住房等。前后两院,院中花卉甚多,前院还种有金桂、银桂两株,入秋丹香扑鼻,极为幽香。后院有小型花圃。门外尚有梧桐、杨柳、香樟、紫荆排列成荫。后山竹林,杂以樟、楠、枫、槐等树木。炎夏引水灌溉,所有花草树木生长繁茂高大。老人逝世后,子孙后代各奔东西,逐渐零落。
四、日记展示
《湘绮楼日记》中王先生居然把他在旅途中闯进尼庵里去看尼姑的事也记了进去,从此一处即可看到作者的不同凡响,率真有趣。以下展示几处日记,一睹风采:
>>>>>>>>>>>>>>>>>>>
冻雨初歇。起视门阶有雷迹,门木碎落,门故未损,云昨电入房似火毬,外孙妇及小婢皆惊。小儿女不知也,安眠无事,盖未凿浑沌耳。骇诧者不如孩童,知聪明之为累。登舟遂发,申正至城,入局小坐。即往欧家,遇伯元于城外,同入听戏。正约团拜,杜鼎元得家信告警,遂还船宿。欲明日早发,上船乃遇蔡儿,信背时也。夜雨雷。(民国三年, 1914年二月十四日。第五册,第3291页)
>>>>>>>>>>>>>>>>>>>
江宁之克,朝廷未求金帛,而曾氏上言一无所有,岂藏珠而有愧心乎?是立言之谬也。(《湘绮楼日记》12页,岳麓书社,1997年。以下简称《王记》)
曾国藩、曾国荃兄弟历经多年,最终攻下太平天国首都南京(江宁),挽救了摇摇欲坠的清王朝,建立了“同治中兴”的功勋。由于此举功劳之大,挽狂澜于既倒,清廷未主动来催问攻下南京之后是否缴获多少金银财宝,而曾氏却上书说“一无所有”。故王闿运讽刺曾氏兄弟是否私吞太平天国财产,“岂藏珠而有愧心乎?”——历史真相可以让相关专家去细细考评,但王闿运对曾氏兄弟不满之情已跃然纸上矣。
>>>>>>>>>>>>>>>>>>>
同治十年他雇舟游南昌,停泊在滕王阁故址附近,发了一通感叹:
当余廿岁游南昌,初不自意能成立如此;及余卅岁重游,又不自意不富贵如此;今余卌岁三游,盖不自意老大如此。(《王记》270页)
这段文字感慨自己早年声名鹊起,受到权倾天下的朝廷大臣肃顺激赏,要与其结为异姓兄弟,曾有平步青云之机遇;同时悲叹而立之年却未能一展胸中抱负,进入富贵场中(因肃顺在“辛酉政变”中遇害);最后又悲叹不惑之年因曾、左、李之权臣有目无珠,不识人才,以致他功名无望,只能“老大徒悲伤”了。这一通感叹一波三折,在平平淡淡的文字中尽显一种凄婉悱恻、“我见犹怜”的韵致,却不见一个哀字、一个悲字、一个怨字,显示了一位具有特殊才华人物的高度自尊,而他的文字功力已臻于化境。
五、个人心得
在晚清四大日记作者中,王闿运的功名地位最低,仅是个举人,但学识才情却最大,就连曾氏父子都得请他写《湘军志》。王先生一生奉行“有教无类”的教育理念,门下不仅有木匠齐白石,还有铁匠张正旸、铜匠曾绍古以及僧人八指头陀等,也培养了一些对后世政治产生深刻影响的人物。
它的日记是社会较底层人员对当时(晚清覆灭和民国兴起)情况的真实记录,史料价值极大。另外,日记中也能看到作者对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等人的批评与不屑,多了一些看历史、历史人物的视角,不再盲从一个单一化的认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