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母亲进来说:“北海的菊花开了,我明天推你去看看吧“。看着母亲脸上的胆怯和小心翼翼,我有些不忍心,说好啊。
看到这里,总是忍不住泪眼婆娑,第一次认识史铁生这个名字,源于看到这篇《秋天的怀念》,那种母爱的无私,深深地触动到我。再次看到这篇文字,源于公司阅读分享时,一位同事写的这篇文字的感想,字里行间仍是那么的感动。
史铁生因为身体的缘故只能坐在轮椅上,他的脾气变得暴怒无常,面对这样的他,母亲总是安静的、宽容的,默默的任由他发怒、暴躁,甚至有些胆怯的、近似讨好的照顾着他。
一日他独自闷在屋里,母亲进来说:“北海的菊花开了,我明天推你去看看吧“。看着母亲脸上的胆怯和小心翼翼,我有些不忍心,说好啊。母亲高兴的像个孩子,兴奋地计划着第二天的事情。
母亲出去了,这一去却成了他与母亲最后的告别。母亲再也没有回来,邻居们把她抬上车时她还在大口大口的吐着鲜血,没想到母亲已经病成那样。
又到了一年的秋天,史铁生的妹妹推着他去北海看了菊花,菊花依旧,可是母亲却已经不在了。
母亲对孩子的心意,总是无私的付出和奉献。我的泪点的确低了些,每每看到这类文字,总是默默的难过,尤其做了母亲后,总会为这种执念般不计较分毫的付出而感动,也会为子欲养而亲不待而遗憾和叹息。
年少时,父母是孩子的依靠,我们习惯了站在父母身后,习惯了找父母倾诉,或哭泣。我们理所当然地索取,父母毫无怨言地给予,我们在父母的羽翼下,被宠溺得始终是个孩子。
长大后,开始了在外求学、独立生活的日子,离家越久,越怀念小时候依偎在父母身边的画面,当生活困顿、岁月艰难的时候,当夜幕降临、褪去一身疲倦的时候,当为人父母、面对孩儿的时候,越发觉得,想念儿时,想念在父母身边相互陪伴的那些年。
周末天气降温,算是入冬以来最冷的一天,原本打算不去父母这边的,思量半天,还是想过去看看,或者看上一眼,才能安心似的,吃完饭闲聊,涉及生老病死,有些凄凉,父亲眼圈有些红了,这些年我最不能看到的就是父亲的伤感。
父亲在我的印象中一直是一个坚强的人,他的一生经历了太多常人无法承受的悲欢离合,却从未抱怨命运不公,或自暴自弃而累及子女,我一直庆幸我在一个充满爱和温暖的家庭中长大,以至于今天的我能够尽力为萌小妞建立一个充满爱的家庭,让她在一个温暖的环境中慢慢长大。
这么多年,我仍能记得,当年我考上学后,村干部商议要大张旗鼓的庆贺,父亲第一次在我面前流泪了,那种看了多年人情冷漠的伤痛和心酸,我似乎能够感同身受,此后我便告诉自己,以后定竭尽所能,让他们晚年无忧。
父母在,人生尚有来处,父母不在,人生只剩归途。如今我们已到步入中年,父母一天天变老,或许还是看不透生死,所以总会有莫名的恐惧,将来,若真是剩下我们,在这世间如何自处?我,终究没有想象的那么坚强。
朋友写的:她远嫁后,母亲变得越发焦虑,总会为他们的晚年无所依靠而担忧。年少时,为了爱情,我们仗剑走天涯,到了中年,一手是家庭和责任,一手是亲情和义务,每每看到她的心力不足和无可奈何,便觉得心酸,想着多少庆幸了些,父母一直在我可以随时看到的地方,真好!
人老了,总是越来越不安的,那日无意中瞥见父亲的眼泪时,我便说了句:别怕,有我在呢,我知道,这么多年起起伏伏,儿女多了,自然操心的多,还是没能让他们晚年真的无忧,每每想起,总会心痛,以后的事情,谁也无法预知,只是这句,多少能让他们安心些。
每个人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有各自的生活方式和人生追求,我们能做的就是按照自己的方式做自己能做的事,对父母,应该是宽容些的,不勉强的晚年,才是舒心的。
人生走过了大半辈子,只愿父母看淡一些,听从自己的内心,自在生活,少些遗憾。
明天,别怕,有我们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