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对于之前的我来说,就是一个活在课本里的人物。从初一语文课本里的“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到高中历史书上的“孔子的核心思想是‘仁’和‘礼’”——尽管学了那么多,可我一直都对孔子没有太多立体的感觉,直到我看了记录片《典籍里的中国•论语》,我才真正地感受到孔子鲜活的形象以及他作为“至圣先师”的伟大!
《典籍里的中国•论语》以孔子杏坛讲学开场,然后逐步引出后面一系列关于孔子的故事,画面唯美震撼。记录片中最令我震撼的是孔子对于理想的那一片至真至纯的坚守与付出。
众所周知,孔子的理想是“人人学为君子,实现天下归仁,以求天下大同”,历史上的他也正是为了实现这个理想,不辞辛苦地在鲁国先后出任中都宰、小司空、大司寇,并积极地推行他的仁政德治。他堕三都、削三桓(鲁国三桓指的是把控鲁国政局的三个贵族),各种做法都是为了恢复礼制,让百姓受益。然而,改革的道路从来都是曲折坎坷的。孔子在鲁国推行的一系列改革虽然增强了鲁国的实力,但他自己却终因三桓的排挤而无法继续在鲁国推行他的仁政德治。于是,他选择了一条漫长而又艰难的道路——周游列国。
当记录片主持人撒贝宁面对孔子周游列国的选择时,他脱口而出:“孔子五十五岁,依然带着理想出发。”短短一句话,载满他了对智者先贤的敬佩之情。而我,也被他这句话给深深地戳中了——是啊,孔子为了心中伟大的理想,五十五岁了,依然愿意离开久居的故土,去寻找未知的远方!要知道,古代中国文化是很强调“安土重迁”与“落叶归根”的,而孔子却愿意为了心中理想,打破固有的观念,跳出舒适圈,来一场说走就走的史诗级旅行。我想:也许正是此等气概,成就了他日后“万世师表”的风范!
从五十五岁到六十八岁,孔子带着他的若干亲近弟子,十几年如一日地苦苦追寻着心中理想。他带着初心从鲁国出发,大致走了卫国、曹国、宋国、齐国、郑国、晋国、陈国、蔡国、楚国等地,当他最后发现自己的理想历尽艰辛却终不能成时,他没有自暴自弃,无所事事,而是选择回到故国,和弟子们一起整理典籍,教更多的人学为君子,以期将来的某一天能够真正实现天下归仁。
“德不孤必有邻。”记录片结尾时,主持人撒贝宁穿越时空向“孔子”和观众们介绍了《论语》在今天的传播情况——我们不仅看到《论语》在全世界有四十时多种语言的译本,它所包含的思想传到了朝鲜、韩国、日本、越南、俄罗斯、美国、英国、德国等诸多国家,我们还看到在2019年,法国把他们在1688年出版的首部《论语导读》的法文版原著,作为国礼送给了中国。一切正如记录片结尾的那句话:“孔子和他的学生当年周游列国,现在《论语》带着中国古代的思想和智慧周游世界了。”
诗人流沙河说:“理想如珍珠,一颗缀连着一颗,贯古今,串未来,莹莹光无尽。美丽的珍珠链,历史的脊梁骨,古照今,今照来,先辈照子孙。”是的,孔子的理想早已经穿越时空,照亮我辈的前进的道路,也照亮了世界追求和平的大道!
孔子周游列国处处受挫时,他的弟子曾问他:“是不是我们天下大同的要求太高了点”,孔子毅然地表示:“为了让别人接受而降低自己的要求,终究是走不长远的。”是啊,不被接受,却依然坚守,才是真正的君子。
要知道,我们的一生真的有太多太多妥协的机会——向世俗妥协,改变自己的志向;向时间妥协,接受自己的平庸;向舒适妥协,不愿去踏浪追风。真的,在无数的异样目光与质疑声里,放弃是多么容易,坚守是多么困难。孔子如果选择放弃,那么他就不会被路人描述为“累累如丧家之犬”,而是可以高高在上,安享富贵荣华。然而,孔子最终没有那么做,他始终坚守初心理想,从不选择妥协!
也许人生就是这样:带着理想前行,即使知道它此刻甚至很长一段时间都无法实现,但是只要有理想刻在心中,它就会时刻告诉我们何为正确,指引我们走好属于自己的路。正如孔子一般,虽然在那个时代不被人待见,但是只要我们的理想是大写的,那么终有一天,它会散发出无与伦比的光芒!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