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晚婆婆打电话给老公聊天,快结束的时候,她对我们说:过年回来你们少带点东西哦,你们的衣服鞋子内衣之类的,都不用带,家里都有。
我一听就知道,婆婆又要唠叨了。
她想在我们离家的时候给我们带点肉,所以千叮咛万嘱咐,一定让我们不要把箱子塞得太满,不然她没地方放肉。
这事从一个月以前她就开始说了,后面每次打电话,快结束的时候,她总要反复强调,再三提起,特别交代,还要单独给我也说一遍,生怕我们带多了东西。
虽然我内心并不想要长途跋涉带一堆沉重的肉去工作地,但每一次她这么说,我都是次次答应,不敢敷衍。
这种不敢,并不是说婆婆非常强势,如果我不听,她就会把我怎么样,而是我作为晚辈,对长辈对我的爱护表示的尊敬。
婆婆是一个农村里常见又典型的妇女。
能干,能吃苦,屋里屋外一把抓,对待乡里和善周到,对待子女耐心宽厚,对待自己的兄弟姊妹,更是毫无嫌隙,诚心相待。
因为有了婆婆的存在,老公一家,虽然在兄弟姊妹里是最穷的,但是在一众亲戚中的人气却是最高的。
各家亲戚的孩子,都把婆婆所在的乡下当自己家,逢年过节,不等邀请,自己早早就去玩了,有时玩得开心了不想回,甚至还会在乡下睡上几晚。
甚至各家亲戚的孩子,连跟自己父母都不想吐露的心事,也愿意跟婆婆说,让婆婆出出主意,或者是单纯地发发牢骚。
婆婆身上似乎没有那种大人该有的威严,但是却在姊妹和晚辈里,最受尊重。
知道婆婆是这样的一个人,所以她的唠叨,在我听来,也只是一个母亲想给孩子们带点东西的真诚表达,不但不觉得厌烦,反而因为絮絮叨叨地说了太多次,而感觉有点可爱。
当然了,这只是我的感觉,不知道作为亲生儿子的老公,他听了是一种什么感受。
可能会跟我有所不同吧。
因为这种母亲的唠叨,他是从小听到大的,而我,却从来没有听到过。
我的妈妈,直到我出嫁,都从来没有唠叨过我什么。
在我的记忆里,她总是很忙。
在我15岁以前,就只有过年才能见得到她,有时候买不到票,甚至两三年都见不到一次。
我始终记得一个画面,某一年年中,妈妈送伯伯的女儿回来,我去接她。那一天下着小雨,她打着伞,当我看到伞下妈妈的脸的时候,几乎已经不认识了。
我们四目相对,她叫我,我才放心叫她。
“妈妈”两个字出口时,连我自己都觉得是那么的陌生。
后来她跟爸爸回来工作了,依旧是那么忙。
忙得跟我话都说不了几句。
家务活,从来都是一句话就吩咐完了,我会不会做,做不做得好,那不在她的考虑之内。
有一次我切菜切到手,挺委屈地想让妈妈看看,她只是讽刺我说,你真能干,切个菜都能把手切到,还能让你做什么。
这些小事一桩桩,一件件,都已经烙印在了我的心里。
那时候心思敏感,也不会换位思考,只觉得妈妈对不起自己,生了我却没有教养我。
现在长大了一点,明白如果没有妈妈跟爸爸在外工作,我不会一路顺顺利利,不愁吃喝地读到大学,学到知识。
而如果没有读大学,我也就不会认识我老公,并且肯定会像很多农村女娃一样,高中毕业要么嫁人生娃,要么进厂打工,一生迷茫混沌。
所以如今,虽然我对妈妈没能在童年陪伴我感到遗憾,但是也释然了。
只是偶尔遇到像婆婆这样喜欢唠叨的人,我会忍不住想,如果当年妈妈没有出门打工,是不是也会是这种模样。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