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记文讲》之《积累:兼顾务实与务虚》学习笔记
俗话说,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
宋代诗人陆游教育后代“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讲作文教学时,强调“构思、动笔、修改那一连串的工夫之前还有许多工夫,所起的决定作用更大”,陶老这里所说的“构思、动笔、修改那一连串的工夫之前还有许多工夫”就是平时的积累。
写游记同样需要写作之前的工夫,那就是写作之前的专题积累和广泛的素养准备。
一、质量积累为主,数量积累为辅。
北京的苇岸,因为阅读梭罗的自然主义文学经典《瓦尔登湖》,做了上万字的笔记,从此开始了散文写作,接连出版《大地上的事情》《太阳升起以后》《上帝之子》等散文集,竟然成为了描写自然世界的散文家。
作为游记写作者,出行前的时间,常为了“行能同其乐,停能述其文”,围绕旅游目的地山川风物、人文历史而做一定量的阅读摘记,这可以理解,但这时的准备毕竟是有限的,要尽量用有限的时间做高质量的积累,阅读的针对性更强一些。
这时去泛读名著,不如精读一本;通读一本,不如精通一家。数量大不如项目专,多而浅不如少而精深。阅读摘记的针对性越强,所做积累的质量就越高,对游记写作的帮助也就越大。
高质量的积累方式确实上临阵磨刀,为砍柴而磨刀,方向很固定,目标很明确,针对性很强。
游记写作者没有为游记写作而阅读积累,也难以写出有历史、有情怀、有神采的好作品。
范长江的成名作《中国西北角》的写作过程,说明如何引用历史典籍,尤其是林则徐的“天山巉削摩户立,瀚海苍茫入望迷。谁道崤函千古险?回看只见一丸泥”,将嘉峪关乃至是中国西北,精气神全体现出来了。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本书作者在书中介绍了他写作《马德巴的马赛克艺术》一文的写作经验,也值得游记写作者学习和借鉴。
二、间接积累为主,直接积累为辅。
间接积累,是写作者不为写东西所做准备的积累;而为写东西而做的积累才是直接积累。
叶圣陶在《和教师谈写作》中讲到“平时的积累”时强调,“许多功夫都是在平时做的,并不是为写东西作准备的;一到写东西的时候翅成了极关重要的基础”。
写作一篇文章可能是短时间的事,但写作的大部分东西都是长时间积累的结果。因此,一般情况下,写作以间接积累为主,直接积累为辅,功夫在诗外。
素材积累中的直接与间接是相对的。
一般说来,直接观察获得的素材给人的影响是深远、重大的,它是游记写作素材的最大来源。但是,如果熟悉业务的导游做精彩的讲解,团友之间互相交流,互相借鉴,集思广益,“三个臭皮匠,用过诸葛亮,这些间接素材也是非常有意义的补充,有时甚至还会成为游记素材的主要成分。
本书作者所写《朝鲜浮游记》就是集思广益的代表。
间接积累是写作的底气,有底气的写作才是文章成功的基础。直接积累虽然为辅,但它是文章灵气的来源。
三、运用积累为主,资料积累为辅。
“世事洞明皆学问,偷懒练达即文章。”这是《红楼梦》里的一幅对联。它告诉我们,对世上事物知道得越多,能够熟透且运用自如,也就能写出好文章来。
“洞明”就是了解明白,对世事了解明白,就有学问。“练达”就是将客观的东西变成主观的东西,将一般的东西变成个别的东西。
如果说对客观事物从不知到知,从不明到明,是一个认识上的飞跃;那么,在洞明基础上实现练达,则另一种飞跃,把理性认知运用到实践中去了。
它将积累过程中杂乱的东西变成有条理的东西,将看到的东西变成用过的东西,将死的东西变成活的东西,将别人的东西变成自己的东西。“练达”是在运用的实践中锻炼出来的。
陆游说,“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在运用中积累起来的经验最有价值。不过积累运用的过程中,注意要有自己的分析、要有自己的取舍,要有自己的标准。不能泛滥,也不能浅薄。
人都有自己的爱好,把对爱好的项目知之甚详,就是好的积累;鼓励旅游者把自己成熟的经验,形成文字,互相交流,则是更好的积累。
不过,最好的积累还是阅读。培根说:“知识就是力量。”知识是不断累积起来的,因此可以说:“积累就是力量。”
积累中的实与虚,相辅相成,二者对立又统一,不可偏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