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更第1408天】
把生活简化到最简的层面
把自己放低到最低的层面
《金刚经》第一段的第二句话:
尔时世尊食时,着衣持钵,入舍卫大城乞食。
这一段写世尊的生存状态:虽然成了佛,仍然要吃饭,要面对每一个平常人的一日三餐。
普通人的一日三餐,要努力工作,天天上班,赚取工资来换取,还要储存以备不时之需,可以说时时都为了一口饭而终日碌碌。
“佛陀什么也不做,什么也不想,就坐在那里。饿了,就带着弟子们挨家挨户地去‘乞食’”。
佛陀的‘乞食’与‘讨饭’是完全不同的,第一:它不是为生活所迫,用尊严来换取粮食;第二,它不是专向富人乞讨,而是挨家挨户,众生平等。
佛陀创造出这种生活方式,解决了肚子的问题,让自己不陷于谋生的罗网里,是利己;同时利它:佛教把布施看做是通向解脱的重要途径之一。
因此,向他人乞食,是给予了他人布施的机会,同时也解决了生存的烦恼。
于是佛陀用这样一种方式,回到了自然而然的状态,把自己从俗世的谋生里解脱了出来。
古代日本作家鸭长明过着隐居的生活,他在随笔集《方丈记》提到“为他人奔驰于俗世而哀怜”,以为人其实不必如此,应当去学学“鱼和鸟的潇洒”。
佛陀创造出的‘乞食’,把生存简化到最简的层面,把自己的地位也降低到了最低的层面。在最简和最低的层面,物质以及欲望构筑的羁绊消失了,心灵的生活才会最广大最深刻地展开。
佛陀就如此坐在那里,不担心家里的东西是否会是失窃,不担心身上的财物是否会被抢走,不担心工作的机会是否会失去,不担心明天的生机……他已空无一物,饿了,就起身,穿好衣服,带着弟子,随缘地,挨家挨户地乞求食物,给了,就接受,不给,就离开,始终安详,平和。
我读得很慢,读到这一段,一读再读,读了五遍,又抄写在此。
这一篇提到:
把生存简化到最简的层面。
何为最简的层面?这个问题是需要不断问自己的:
住多大的房子算是满意?
要有多少存钱?
拥有多少物品?
人生存于世,就不断地对物质发出“需要”的想法,有了还要有,永远是是“多了又多还是不够多“,于是烦恼丛生……
能放下吗?能放下吗?能放下吗?我自问,还放不下。
但我可以减少,可以慢慢学着做减法,慢慢对一些不在意,慢慢地,也去寻找属于自己的祥和。
这个过程是很值得用心去走的,走多远,都要走,而且一边走,一边悟,一边放下,一边做更轻松的自己。
-END-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