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孩子呱呱坠地的那一刻起,父母们就开始了一次漫长的竞赛,有的父母想给予他们最好的物质生活,有的想给予它们最好的教育环境。父母们总想留给孩子最好的,他们忘记了有一样东西会带给孩子一生取之不竭的宝藏,这就是乐观。
大多数人对乐观的定义有误区,认为乐观是先天的一种本能,是由遗传因素决定的,后天无法改变。在积极心理学中,乐观的科学定义是这样的:乐观是对未来有积极期望,并认为美好的未来可以通过自身努力加以实现。乐观并不是一种性格,而是一种思考事件因果发生原因的方式。它是一种思维方式,潜移默化的影响着每个人的命运。
哈佛大学有一个很有趣的乐观实验:研究者从学校历史资料库中随机挑出了50张毕业生纪念照,并对照片中的毕业生进行追踪调查,收集他们的职业,收入,家庭情况等信息。最后得出了非常有趣的研究结果,通过机器分析,照片中毕业生的表情与毕业后他们的成就呈现显著正相关。也就是说,毕业照上那些面带微笑的的人毕业后的成就要比那些面无表情,甚至是愁眉苦脸的人更高。他们毕业后有更多人进入了高薪行业,拿着可观的年薪,或是合伙创业,在某个领域成为行业的佼佼者。
爱笑的孩子总会有好运。这句看似鸡汤味甚浓的名言并不是随便说说,而是有一定科学依据的。更进一步说,乐观的思维方式是一种积极的解释事件发生原因的风格。儿童期的悲观不仅是消极的解释风格,更为孩子成年后发生的抑郁提前埋下了隐患的种子。
在接下来的故事中,我们会更清楚的了解孩子消极的解释风格是如何在亲子教育中不知不觉养成的。
我同学的儿子今年正好上小学二年级,儿子总是比较调皮,我同学时不时会因为儿子在学校犯错误接到老师批评抱怨的电话。虽然儿子经常惹祸,但平时成绩还算过得去,每次犯错了家里也没太使劲批评。直到有一天,儿子放学回家就一言不发,孩子每次都是手舞足蹈进家门,怎么今天垂头丧气的呢?在大人的反复追问下,儿子说了实情。原来,儿子期中考试数学考了个倒第三,老师在念他成绩时略微提高了音调,结果引发了哄堂大笑,儿子觉着面子过不去,羞愧难当。又觉着自己太笨,以后也不想学了。 当同学和我说到这里时,顿了顿,表情略带得意的口气说,“现在最流行的教育方式是鼓励教育,你知道我接下来怎么和我儿子说的吗?”我本以为是一个画面很美的结局,没想到他接下来的话却让我大跌眼镜。
儿子话音刚落,他就发话了,“儿子,别灰心,我知道你喜欢数学,擅长数学。我相信凭借你的努力你以后能成为数学家。在我们眼里你永远是最聪明的孩子。”见儿子不说话,我同学以为“鼓励疗法”奏效了,于是更来劲了,“被同学笑话一次又能怎么样,我像你这么大的时候还总不及格呢,别把这点小事放在心上,以后你经历的大风大浪还多着呢,这点小浪花就把你拍岸上了?”儿子更加不说话了。同学以为他的教育方法生效了,殊不知他的一番话真的把儿子“拍岸上”了。
这是一个典型的教育失败案例,让我们再一次回顾事件,儿子因为成绩不好,遭同学嘲笑,结果自行推导出我很笨的假想事实,以至于产生了不想学习的想法。
在这里,作为父亲他犯了三个错误。
第一,不考虑孩子认知水平,也毫无事实依据就一通鼓励。
每个孩子随着年龄的增长,会不断扩大并加深对周围小世界的认识。作为父母,不能再拿3岁时奏效的方法去教育7岁的孩子。对于莫须有的赞赏,孩子自会分辨真假,没有事实依据的支撑,孩子是不会相信家长善意谎言的。在这里,毫无事实依据的鼓励是无效的。
第二,没有感同深受孩子的自尊需要
儿子之所以情绪低落,很大程度上源于同学嘲笑。父亲故意淡化、忽视儿子的消极情绪,仅仅因为成年人的世界不允许一点小委屈就一蹶不振,就把成年人的价值观强加于幼小的心灵之上,这无疑给孩子成长心灵施加了无形的枷锁。
第三,这是最严重的错误,“帮助”儿子树立了错误的解释风格
仅仅是一次考试说明不了什么,可父亲的话分明是在承认儿子的愚笨,父亲完全没有帮助儿子建立对失败正确的解释和归因,而开始了盲目的经验主义式的安慰,反而对儿子的错误内在归因进行了积极的反馈。于是,在孩子心底这样的推导成立了:成绩不好-自己太笨-以后不学了。
希望看过本篇文章后的你,不会让这样的悲剧在你家中上演。
解释风格一共有三种维度的判断:永久性,普遍性和个人化。
永久性是指事情的起因是否永久存在。普遍性是起因影响许多情况。个人化是起因就是当事人本身,而不是其他人或其他情况。 显然,这是一次“成功”的鼓励教育,父亲成功的帮助儿子打通了悲观解释风格中“普遍性”和“个人化”的韧通二脉。 数学没考好,结果其他学科也失去了信心,这是解释风格的普遍性,儿子把一次小失败范围扩大了。成绩不好的因素非常多,但儿子却把原因归结到自身的能力上,对自己的消极评价是把归因人格化。而这种充满挫败感的自我对白要比家长或老师的批评更加深入骨髓。这就是解释风格的个人化。
看到这里,你可能会不禁思考过去的自己是否也犯过这样类似的错误呢?文章开篇就提到过,乐观不是一种性格,也不是遗传,而是可以通过学习获得的一种本领,也可称作大名鼎鼎的习得性乐观。
那么,刚才的故事里,父亲正确的对话也许是这样的:“爸爸知道你很难过,我和你妈妈看到你难过也会很伤心,这也是我们不想看到的。但有些事是你想错了,一次考的不好并不能说明一个人聪不聪明。还记得你上学期数学考过前十名吗?你这次没考好更多是因为你没好好复习。同学也不一定是真的嘲笑你,你不是也会和我们讲些你同学的趣事吗?你真的是嘲笑他们吗?他们可能是因为老师的语调,也可能是别的原因,而不是针对你本身,你没有必要因此沮丧啊。今晚咱们一起看看试卷,看看到底是哪里没复习好,我们努力夯实不就好了?怎么样,你有信心吗?”
也许是一次不经意的眼神,某次漫不经心的谈话,孩子悲观的解释风格就在心里落地扎根了。 每个动态发展中的事件都会存在无数种结局。可是,悲观的孩子最善于从各种各样的可能性中,找出那个最悲惨,最可怕的结局当成未来既定的现实。这样,他们就很容易放弃了努力。于是,可怕的预言就真成了现实。
正如故事中的儿子一样,把各种各样考试失利的原因归结为其中最具破坏性的一种,源于自己的愚笨。这恐怕是最愚笨的解释风格了。悲观也有它的另一面,它也是一种心理防御机制,让孩子在遭受挫折时不至于当场倒地。但它所带来的潜在破坏性影响却是巨大而又难以估量的。它会伴随着消极的情绪、退缩、失去信心甚至是抑郁。
幼小的心灵在成长的时光隧道里,总会遇到大大小小的漩涡,这些漩涡可能源自父母的批评、突然的家庭变故、或者是某次失败的经历。如果不能敏锐的捕捉到孩子正处于漩涡之中,并给予正确且及时的解释风格的引导和支持。他们将很可能迷失在漩涡里,变得被动、消极、悲观。
值得庆幸的是,我们的孩子可以像在课堂里收获知识一样,通过学习获得乐观,对自己的未来充满期待。父母更可以引导他们建立正确积极的归因方式,科学的看待每一次跌倒的原因和结果,引导他们走出成长隧道里的漩涡。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