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生活在一个不安宁的时代,看不清未来。生活有了基本保障便不知还有什么追求,很多人开始追求短暂的快感,而忘记了思考那个伴随人类历史长河的终极拷问:活着究竟是为了什么?
日 稻盛和夫稻盛和夫用他一生不可思议的经历正面回答了这个问题:提升心性、磨练灵魂,带着比降生更高层次的灵魂离开人世。
所谓人格,人格=性格+哲学。先天的性格加上后天的哲学造就了我们精神的品格。在这里哲学是一些最基本的原理原则,而成功的人生就是要追求正确的准则。提升人格有很多种方式,大部分人无法在寺庙中清修顿悟,但在世俗中也可以修炼,比如精进的劳动。劳动可以让人克制欲望、磨练心智、塑造人格。而精进就是拼命努力、心无旁骛、埋头于眼前的工作,不仅努力,而是认真到“极度”。
人生或工作的结果=思维方式×热情×能力。思维方式是最重要的,它是指人的心态,对于在自己、他人以及对世界的态度。
佛教有“思念造业”,成功学说梦想,其实都是说心中想什么,思考的内容非常重要。一个人的人生就是思维的产物,只有内心渴望的事情,才能将它呼唤到射程之内。首先得具备强烈而切实的愿望,然后在脑子里反复周密地推敲实现的具体方法。《秘密》里面也提到过宇宙中存在一种力量,拼命顺着好的方向想,愿望强烈到你能清晰看到它成功时的印象,结果自会到来。现在企业之间总谈创新力,创造这种事情不会是无中生有,而是人们在忘我的、反复深入的研究中,在片刻休息时,甚至在睡梦中获得。所谓念念不忘,必有回响。要拥有一个有点大的梦想,超越自身实力的愿望。所谓“不可能”大多只是现在的自己不可能,人具有很大的潜力,但也存在一个被动开关,只有在愿望足够强大时才能开启。愿望和计划间需要不同的动力,感性有余的人会制造乐观的气氛,理性超强的人会制定周密的计划,想变理想为现实需要“乐观构想、悲观计划、乐观实行”。人的心态是一种“心相”,命运会随着心态的改变而改变。
关于热情,要做自燃型的人,在别人吩咐之前就主动带头行动,最好最有效的办法就是“喜欢自己的工作”。喜欢和投入是硬币的正反两面,越投入工作越喜欢,越喜欢越投入。
人真正的能力,应该包括抑制欲望、全力投入工作的克己心在内。即使不去探索未来,只要关注于眼前的每一瞬间,以前看不清楚的未来就会自然呈现出来。过于急功近利往往在意料不到的地方驻足不前,要拼命过好今天,将今天不断持续。比昨天前进一步,不走老路就是走近成功。比如做技术要有一种习性,不断自问自答:这样做真的好吗,有没有更好的方法。无论做什么都要认真观察,不放过任何细节,有意识的注意,认真将意识放到对象身上,培养集中力。
事物的本质其实极为单纯。看似复杂的现象不过是简单事物的投影而已。要做出公正、准确的判断,关键是有一双纯净的不带偏见的眼睛,不被细枝末节所蒙蔽,直奔问题的根源。好的原理原则从小就刻在我们脑子里,只不过面对物欲横生的社会,我们不再那么确定。在这个时代遵循原理原则需要强大的律己能力,约束和规范自己的行为。知易行难,必须保持一颗反省的心。知≠会,凡事需要知识加上经验才能会,只有亲身的体验才是最宝贵的财富。
做人做事都是基于正确的为人之道——谦虚之心、内省之心、克己之心、坚持正义的勇气、持续自我磨练的慈悲之心。德高者升官位,功多者厚俸禄。古典说要远离“伪”、“私”、“纵”、“奢”,要抑制自我放纵的情感,让关爱之心萌芽,利他之心滋长。对人生对工作,尽可能做到诚实。
作者总结了六项精进:1、付出不亚于任何人的努力;2、谦虚戒骄;3、天天反省;4、活着就要感谢;5、积善行、思利他;6、不要有感性的烦恼,支配自己的情绪。无论好坏阴晴,要常备感谢之心,品味满足的感觉。抱着谦虚的态度,终生当学生,如实承认自己的弱点和不足,然后努力奋斗。“神啊,对不起”,“南无南无,谢谢”代表了反省与感恩之心。很多违法者不是缺乏法律常识,而是缺少法律前最基本的道德律。
佛家总说“嗔贪痴”,分别代表恼怒、欲望和嫉妒憎恨,物欲与名利欲潜藏在每个人心里,既是生存的原动力又有剧毒,要暂且保留条件反射式的判断,养成理性判断事物的习惯。兴趣和游玩带来的快乐,只有在充实的工作之余找到劳动的尊严后才能品尝,否则仍然会感觉空虚和缺憾。佛道有“六波罗蜜”:1、布施,利他,心存善念;2、持戒,抑制欲望和烦恼;3、精进,全神贯注;4、忍辱,不屈服于苦难;5、禅定,集中精神审视自我;6、智慧,开悟的境界,洞悉本真。
缺乏利他之心,只想要别人照顾的人,往往缺乏知足意识,只会发泄不满。为世人为社会的利他精神其实是初期资本主义的伦理规范,只不过在欲望中所剩无几。有了利他精神,才会在更大的视野内观察事物,做出客观的判断。对同一件事情,从善恶两个角度思考,结果全然不同。与人争执时,总想要驳倒对方,总认为错在对方,要逼迫对方认错,无益于做人做事,要有体谅对方的关爱之心。
总说现代人缺乏信仰,宗教之所以有若干教众,首先它历经千百年形成了一套完整的体系,空喊两句口号恐怕不起作用。现代社会形成过程非常短暂,很多事情瞬息万变根本经不起推敲,比如学历就业严重扭曲了劳动观。每个领域都有很多人在辛勤劳动,除了理论知识也该发展职业教育,每一行做好了都能展现匠人精神,关键是自我修炼。比如单一的价值观,把欲望当动力,让物质追求压倒一切,人们贪得无厌的欲望会无止境的追求增长和消费而不是节制,最终是心灵上的缺失。私欲的追求要适度,满足于略感不足的状态,知足才能带来人心安定。
一个人的人生有两只看不见的手主宰:命运和因果报应。因果让人生脱离命运的轨迹,也被命运所干扰。只有从长期来看,因果报应才准确无误,大概是我们常说的时候未到。《菜根谭》说“为善不见其益,如草里冬瓜自暗应长”。宇宙有其意志和能量,相信这个存在,能消除人的傲慢之恶,带来谦虚和善。宇宙为人类生命所设定的最终目标就是磨练心志。作者把自己的人生分为三个阶段:1、从诞生起到独立迈入人生;2、悉心钻研、发奋努力、为社会贡献;3、为死亡或为灵魂做准备。现世的死亡归根到底,无非是意味着灵魂开始新的旅程。朝着参悟的境界努力,就算最终达不到也不要紧,坚持这种精神本身就很可贵。
人的心灵呈现多重结构,从内向外依次是:
真我:位于心灵中心,充满真善美;
灵魂:裹在真我外层,现实的经验和业障;
本能:维持肉体需要的欲望;
感性:主宰五感及感情等精神活动;
知性:后天掌握的知识、道理、逻辑。
伴随人的成长,本能外层形成了感性,又形成了知性,随着年龄逐渐衰老又逐层剥落,最后肉体消失只剩下包裹着真我的灵魂。所谓真我,佛教称之为智慧,万物的真理,一切事物的本质。被灵魂紧紧包裹,这层衣裳蓄积了往世经历的思想、行为、意识、体验,及今生的所思所为,当死的时候,灵魂再载上今世所造的业障而去,而灾难能把长期依附在灵魂上的业障消除。层层障碍阻挡了真我的展现,坐禅和瑜伽等修行,也是为了磨练心志,从心的外侧向着内侧,寻找真我。普通人可以用理性和良心来抑制感性和本能,遵循发自真我及灵魂的理性和良心。
人的本质是什么,是一种“存在”的意识状态,构成了世间万象。一草一木,都有造物主赋予的作用,都是宇宙意志的存在。如此便有了宇宙的使命。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