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伴你学历史
伴你学历史39——“祖宗之法”与北宋政治

伴你学历史39——“祖宗之法”与北宋政治

作者: 穿裤子的草鞋 | 来源:发表于2021-05-13 19:27 被阅读0次
    北宋  定窑白瓷婴儿枕,高18.8公分,底径31.0×13.2公分,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公元960年,后周大将赵匡胤在陈桥驿发动兵变,黄袍加身,夺取后周政权,建立了宋朝。唐末以来,一向是“兵权所在,则随以兴,兵权所去,则随以亡”。五代军阀公然声称兵强马壮就可以当皇帝,当时的军阀安重荣就说:“天子,兵强马壮者为之,宁有种乎!”,以赵匡胤为例,后汉时投奔郭威,参加了郭威代汉建周的兵变,周世宗柴荣即位后,提拔为归德军节度使,从军校做起,到进而掌管禁军大权,最后夺得帝位,也是如此。所以北宋建立后,积极吸取晚唐、五代弊政的历史教训,为了严密防范文臣、武将专权独裁,制订了出一整套集中军权、财权、政权、立法与司法权的“祖宗之法”,其实质是指宋太祖、 太宗以来逐渐形成的以防微杜渐为核心精神的基本治国原则, 以及在这一原则指导下的诸多做法和说法。其特点以相对稳定宽松的政治基调为基础,将宽仁尙礼作为统治方针的主线。开宝九年(976年)宋太宗的即位诏书中,“事之为防,曲为之制”就点明了祖宗之法的精神实质。

           于是在这一方针的指导下,赵匡胤即位之始,就导演了杯酒释兵权的一幕,在军事上,首先解除了与其一起打天下的禁军将领石守信、王审琦等人的兵权,并从降低禁军统帅的地位、削弱禁军统帅职权、疏远禁军将兵关系等方面从制度上进一步对禁军的管理体制进行“防弊”;在削弱禁军统帅权力同时,收地方精兵充实禁军,尽力削弱地方兵力;在财政上,将各地税收机关收归中央掌握,地方税收除了留下一部分供地方开销外,全部上缴,北宋除设置诸道转运司,专门负责财赋与漕运;在行政管理上,赵匡胤分割宰相权力,以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为宰相,又设参政知事为副宰相,并以枢密院(长官为枢密使)分其军权、使宰相与枢密使文武分立,又分财权给三司(盐铁、度支、户部合成三司),号称“计相,这样一来,宰相主政,枢密使管军事,三司负责财政,权力分散,各自独立运行,一切都需要通过皇帝决断,同时宋朝进一步抬高御史台、谏院等监察机构的权力和地位,查纠、检举、弹劾各级官员,以保证宰相等官员不得不行事处处小心;在用人的方面,宋代始终贯穿着“且要异论相搅,即各不敢为非”和文武相制,内外相维,上下相轧的原则,说直白一点,就是不能让人臣独大,掌握话语权。

         所以,当代宋史专家邓小南在研究宋代官僚政治体制的确立时,将“祖宗之法” 的基本内容总结为:限制宗室、外戚、宦官的权利,权利的分立与制衡,与士大夫共治天下、不杀言事臣僚、提倡“忠义” 气节,后宫皇族谐睦俭约,“ 守内虚外” 的内政外交军事总政策,中央政府机构间、 臣僚间相互牵制,收缩州郡长官权利,倡导文武臣僚循规蹈矩, 防范喜事兴功,以文驭武…… 共同渗透出宋人意识中的“防弊” 精神。

          然而,矫枉过正,宋的祖宗之法的“防弊”,带来了新的弊政,中央大权独揽,管得太死、太紧。例如,宋代以文驭武的军事方针, 甚至皇帝以“阵图” 指挥在外将领作战的做法,使得宋代在与辽、 金、 西夏、 蒙古的战争中难以发挥出武将的智慧和才能,从而造成国家军事力量积贫积弱的状况。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伴你学历史39——“祖宗之法”与北宋政治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snbtjl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