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中道

作者: 晋陵路边人 | 来源:发表于2018-12-01 09:10 被阅读0次

    1.1 二边

    时有众多比丘集于讲堂,作如是论:“诸尊,如世尊说波罗延低舍弥德勒所问:

    ‘若知二边者,于中永无著,

    说名大丈夫,不顾于五欲,

    无有烦恼锁,超出缝紩忧。’

    “诸尊,此有何义?云何边?云何二边?云何为中?云何为缝紩?云何思以智知,以了了,智所知,了所了,作苦边,脱于苦?”

    有一答言:“六内入处是一边,六外入处是二边,受是其中,爱为缝紩。习于受者,得彼彼因身,渐转增长出生。于此即法,以智知,以了了,智所知,了所了,作苦边,脱于苦。”

    复有说言:“过去世是一边,未来世是二边,现在世名为中,爱为缝紩。习近此爱,彼彼所因身,渐触增长出生,乃至脱苦。”

    复有说言:“乐受者是一边,苦受者是二边,不苦不乐是其中,爱为缝紩。习近此爱,彼彼所得自身,渐触增长出生,乃至脱苦。”

    复有说言:“有者是一边,集是二边,受是其中,爱为缝紩。如是广说,乃至脱苦。”

    复有说言:“身者是一边,身集是二边,爱为缝紩。如是广说,乃至脱苦。”

    复有说言:“我等一切所说不同,所谓向来种种异说,要不望知,云何世尊有余之说,波罗延低舍弥德勒所问经?我等应往具问世尊,如世尊所说,我等奉持。”

    尔时众多比丘诣世尊所,稽首礼足,退坐一面,白佛言:“世尊,向诸比丘集于讲堂,作如是言:‘于世尊所说波罗延低舍弥德勒所问经,所谓二边,乃至脱苦。’有人说言:‘内六入处是说一边,外六入处是说二边,受是其中,爱为缝紩。’如前广说,悉不决定,今日故来请问世尊,具问斯义。我等所说,谁得其义?”

    佛告诸比丘:“汝等所说,皆是善说。我今当为汝等说有余经。我为波罗延低舍弥德勒有余经说,谓触是一边,触集是二边,受是其中,爱为缝紩。习近爱已,彼彼所得身,缘触增长出生。于此法,以智知,以了了,智所知,了所了,作苦边,脱于苦。”

    (一一六四)

      本经列举了二边的种类。

    1.2 处中说法

    我若答言有我,则增彼先来邪见。若答言无我,彼先痴惑岂不更增痴惑?言先有我,从今断灭。若先来有我,则是常见。于今断灭,则是断见。如来离于二边,处中说法,所谓是事有故是事有,是事起故是事生,谓缘无明行,乃至生老病死、忧悲恼苦灭。

    (九六一)

    二边,指断见与常见。

    有人问佛:有我吗?如是问佛三次,佛陀沉默不答。在杂阿含经中,佛陀不回答他人问题的次数是非常非常少的,但这是其中一次,这从另一个方面反映了这样一个现实,对于那些执着于“我”的人,让他们理解佛法所说的无我是很困难的。

    佛陀说:如果回答说有我,那么就会增加他早已形成的邪见;如果回答说没有我,那么他本来就疑惑现在岂不是更加疑惑了吗?

    佛陀指明了两种错误的见解后,宣示说:如来离于二边,处中说法。随即宣说了缘起法。无疑,佛陀认可的观点是缘起法,解决断见与常见这类错误的途径是认知缘起法。

    从某种意义上说,佛陀说“无我”是一种方便说法,佛法要求的是从无常中觉知无常,过程中觉知过程,这样的修习方法就是中道。

    1.3 中道

    迦旃延,如实正观世间集者,则不生世间无见。如实正观世间灭,则不生世间有见。迦旃延,如来离于二边,说于中道。所谓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谓缘无明有行,乃至生老病死、忧悲恼苦集。所谓此无故彼无,此灭故彼灭,谓无明灭则行灭,乃至生老病死、忧悲恼苦灭。

    (二六二)

    中道,即缘起法。二边,即常见与断见。无见,即断见;有见,即常见。如实正观世间的生起,即缘生法,就不会产生断见,如实正观世间的灭除,即还灭法,就不会产生常见。缘起法如实显现,依缘起法观察世间,即为中道。

    中道不同于中庸,注意两者的区别。中道是佛陀提出的依缘起法如实观察的修行方法。中庸是儒家提出的修身齐家平天下的行为准则。(子程子曰,“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中道与中庸极易混淆,但应记住,佛陀不是孔子,孔子不是佛陀。虽然两人都是圣人,但圣人之间也是不同的,正如爱因斯坦是科学家,达尔文也是科学家,但爱因斯坦是物理学家,达尔文是生物学家,物理学与生物学有极大的不同。

    2 证知缘起法

    2.1 如实证知缘起法

    多闻圣弟子不作是念:何所有故此有?何所起故此起?何所无故此无?何所灭故此灭?然彼多闻圣弟子知所谓此有故彼有,此起故彼起,谓缘无明行,乃至纯大苦聚集;无明灭故行灭,乃至纯大苦聚灭。

    (三五○)

    缘起法应当是亲身证知,如实了知,而不是靠推理、想象得知,即“不作是念”,其二,修习缘起法时,不应当存有“这是缘起法在显现”的念头,而是在如实的了知缘起法,正如一个游泳的人,他在游泳时,不会想着他在游戏,或对每一个运作进行理论上的分析,而只是在游泳,修习缘起法同样如此,修习者在缘起法显现时,仅需知道缘起法在显现就可以了,不必对显现的每一个细节进行分析,当修习者有分析时,就会影响缘起法的显现,分析应当事后进行。由于了知缘起法显现的程度是确定自身修行进展所必须的,而实修时,又无法进行分析,因此,每天花一定的时间对回顾自己修行的体验,并进行分析是必要的,进行这类分析时,应当严格按照缘起法的法义进行分析,必要时找善知识进行印证。

    2.2 如实显现

    当勤方便,修习禅思,内寂其心。所以者何?比丘禅思,内寂其心,精勤方便者,如是如实显现。云何如实显现?老死如实显现,老死集、老死灭、老死灭道迹如实显现。生、有、取、爱、受、触、六入处、名色、识、行如实显现,行集、行灭、行灭道迹如实显现。此诸法无常、有为、有漏,如实显现。

    (三六七)

    如实显现的是缘起法的流转过程。

    2.3 无间等缘起法

    若法应知、应了者,悉知、悉了。若法应知、应断者,悉知、悉断。若法应知、应作证者,悉皆作证。若法应知、应修习者,悉已修习。

    何等法应知、应了,悉知、悉了?所谓名色。何等法应知、应断?所谓无明及有爱。何等法应知、应证?所谓明、解脱。何等法应知、应修?所谓正观。

    若比丘于此法应知、应了,悉知、悉了;若法应知、应断者,悉知、悉断;若法应知、应作证者,悉知、悉证;若法应知、应修者,悉知、悉修,是名比丘断爱结缚,正无间等,究竟苦边。

    (三○五)

    悉,谓都、全;了,谓了解、了知。

    对名色应知、应了,名色即五受阴,不是断五受阴,而应当是悉知、悉了五受阴。

    断的对象是无明及爱,五受阴是于五阴欲染而产生,断除无明及爱,则于五阴不再产生欲染,则五受阴灭,即名色灭。

    明、解脱是无间等缘起法的目标,应知、应证。

    证知明、解脱的修习方法是正观。

    在杂阿含中,佛法的修习方法只有一种,即正观。除正观之外别无修法,杂阿含经中出现的其它种种修法都是为了增进正观,或是对正观从不同角度的详细说明。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35-中道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sndlc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