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西对我无用没有关系,但它还有价值,即便无用也要创造条件让它有用。
出现了“以后说不定会用上呢”,“这件东西买的时候很贵的,扔掉的话多浪费呀”,“即便它不贵,扔掉是不可以的,浪费是可耻的”。
……
一条又一条被创造出来的理由,即便自己使用不上,这些物品也就被留了下来,在日常生活中占据一席之地。
生活是自己的,物品是辅助你把生活过顺利和更美好的。如此一来,断舍离的内涵就出来了,东西能用,可对我无用的物品,就该断舍离。
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想要顺利完成从以物品为轴心到以自我为轴心的转换,要经历以下三个阶段的心路历程。
阶段一:以物品为轴心
以物品为轴心的表现是,这件物品的价值存在于过去和未来。
价值存在于过去,是购入这件物品花费了多少钱,保留了一些过去的美好记忆;存在于未来在于以后可能会有用到它的地方。它不优秀的点在于,就是没有现在用得到的地方。
它或许很贵,很漂亮,也可能有用,只是现在的你并不需要它。
以过去和未来为标准来断定现在持有的物品,会让你将焦点放在物品上,从而忽略了自己的需求。
同时,人不是没有自己的需求的,对未来有期待,就会购入更多的物品,想要未来更好一些。
殊不知,这已经处于一种不知不觉的行为中,为未来购入更多的物品,以概率性小的可能来决定眼下的购买行为。
物品买的越多,闲置的可能性越大。
要减少闲置的物品,需要进入到转换阶段。
阶段二:物品与自己谁更重要
阶段二属于转换阶段,这个阶段是以物品为中心或者以自我为中心的相互拉扯的阶段。
一方面舍不得舍弃有价值的物品,无论从本身的金钱价值或是使用价值,都让人无法割舍。另一方面,自己现在不需要,买回来闲置也是浪费。
可是,难道不买就能说明是以自我为中心了吗?好像不能,还是买吧,又不是很多钱。
以及开始探索,自我为中心到底是什么样的。现在需要又是什么意思,毕竟很多物品又不是时时刻刻都需要用到的。
就产生了这样的现象,一边看到喜欢的东西会买回来,一边收拾整理自己的屋子,不需要的舍弃。
家里的物品呈现出一种动态的增长与减少。
过渡阶段不顺利的话,会回到第一阶段;顺利的话进入到第三阶段。
阶段三:自我需求更重要
第三阶段也挺简单的,物品的数量回到满足日常的需求,除了日常生活的必需外,只存在很少的闲置物品。
此时不会把希望寄托在未来的小概率变好事件上,踏踏实实地把生活过成舒服的状态。
物品摆放在日常行为习惯需要的位置上,不需要的不会出现在家中。
每一样物品的价值体现在能够辅助你的行为上,你的使用也把它们的价值发挥到合适的位置。
也会因为把花费时间精力买物品上转移到自己需要什么上,逐步改善不良的时间支出。
每个阶段的存在,都不是以日或月来计算的,是以年来计算的。当你开始改变的时候,量变慢慢积累起来成了质变,你更加知道自我的需求是什么,减少投入产出比少的项目,转移到效益更高的事项上。
断舍离的内涵亦是如此,把对自己无用的物品逐渐清除出自己的生活,加大对自己有用的物品的价值发挥。
#极简生活#抄书 #抄书静心 #书中自有黄金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