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常会听到病人述说自己口里有味道,或苦、酸等,这就是口腔异味。正常人口中没有什么味道,如果有了异味,往往是某些疾病的早期信号,应当引起注意。现在就随小编一起来看看口腔异味的危害!
口苦
口苦—肝胆有热
临床观察口苦多见于肝胆热证、肝气不舒,肠胃热证等;在现代医学中则多为急性炎症的表现,而以肝胆疾病为多。比如慢性肝炎,胆结石,肝胆疾病等。口感苦者常兼有头痛、眩晕,苔薄黄、脉象弦数等症候。
口甜
口甜—脾胃功能失常
脾胃实热、湿热郁阻、肝脾痰火内蕴的病人口舌可有发甜的感觉,古人称之为“脾热口甘”。
研究证明,消化系统功能紊乱可致各种酶的分泌异常,唾液中淀粉酶含量增加,刺激舌上味蕾而感觉口甜。糖尿病患者血糖增高,唾液内糖分亦增高,所以也常觉口舌发甜。
脾胃热蒸口甜
多因过食辛辣厚味之品,滋生内热或外感邪热蕴积于脾胃所致。
表现为口甜而渴、喜饮水、多食易饥,或唇舌生疮、大便干结,舌红苔燥,脉数有力等。治宜清脾泻火。
脾胃气虚口甜
多由年老或久病伤及脾胃,导致气阴两伤,虚热内生,脾受津灼所致。表现为口甜而干、气短体倦、不思饮食、脘腹作胀、大便时干时软。治宜益气健脾,和胃养阴。
口咸
口咸—肾虚所致
口咸以脾虚湿盛,肾虚火旺为多。
因中医认为“咸为肾味”,临床上常见于肾阴不足,肾火上浮的神经官能症、慢性咽喉炎急性发作的患者。
有时测定口咸患者的唾液,可见钠、钾、钙、镁的氯化物含量增多,PH偏于弱碱性反应。
如伴有腰膝酸软、头昏耳鸣、五心烦热、盗汗遗精、苔少、脉细数等症状,属肾阴亏损,虚火上炎,即“肾阴虚口咸”。
口酸
口酸—肝胆之热乘脾
中医认为“肝热则口酸”、“脾胃气弱,木乘土位而口酸”,所以口酸以脾虚肝火偏旺者居多,常见于胃炎和消化性溃疡,与胃酸过多有关。
有人测定口酸患者的唾液,其中乳酸、磷酸酶、碳酸酐酶含量较正常人增高,PH偏于酸性反应。口感酸者常伴有胸闷胁痛、恶心、食后腹胀、舌苔薄黄、脉弦等症状。治宜泻肝和胃。
口臭
口臭—胃火、食积、龋齿炎症
口中出气臭秽,自觉或为他人所闻。一般有三种情况:
1)胃火上蒸
舌红或口舌糜烂生疮,或牙龈肿痛,口气热臭,并兼有口渴喜冷饮,尿黄便干,苔黄等症状。治宜清泻胃火。
2)胃肠食积
口臭如酸腐,或夹有生食味,伴有脘腹胀满,不思饮食,嗳气腐秽,舌苔垢腻等伤食症状。治宜消食化积。
3)龋齿或口腔炎症
平时不注意口腔卫生,患有龋齿或口腔炎症。
口淡
口淡—脾虚、湿阻
口淡多见于久病脾胃虚寒患者,外科大手术后病人食欲不振也会觉得口舌淡而无味。
口淡在炎症感染中也常出现,但大多在疾病初起或消退期,前者为邪尚轻浅的表现,后者则属邪退正虚之象,其意义与口苦显然不同。
肠炎、痢疾等消化系统疾病也常有口淡,辨证多属肠胃湿浊或挟寒邪,虽属实证,但要注意不宜用过苦寒凉性药物。
经临床测定,严重的口淡患者,对甜、酸、苦、咸诸味均不敏感,味觉阈出现普遍升高的现象。
临床上主要分为脾虚和湿阻两型。
1)脾虚
除口淡外,尚有神疲气短,腹胀便溏,舌淡脉弱等脾虚症状,治宜益气健脾和胃。
2)湿阻
后者可见口淡黏腻,恶心胸闷,苔腻脉濡等湿阻脾胃症状。治宜芳香辟浊,化湿醒脾。
此外,要想治愈口中异常味觉,除积极用药治疗外,还应注意少食辛辣油腻食物,忌烟酒嗜好,防止房劳过度,保持口腔卫生。
味觉异常,是提示疾病的一种信息,应该引起医生和患者本人的注意。
口涩
口涩
当舌头味觉细胞苦味阈降低,舌触觉感受异常时,可出现口涩。肝胆郁热伤阴或脾土衰败的患者,常有口舌干涩或枯涩无味的感觉。严重的神经官能症或通宵不眠之后,唾液腺分泌减少,也可感到口舌枯燥而涩。各种癌症后期多有味觉苦涩,中医认为是脾肾衰败,气血瘀结。
口辣
口辣
口辣是咸味、热觉和痛觉的综合。
中医辨证以肾阴不足、肝火偏旺为多,其次为肺虚痰热;在高血压、神经官能症、绝经期综合征患者中时有所见。
经测定,在室温18℃—22℃时,正常人的舌温大多在33℃—35℃,口辣患者舌温偏高,有时可达36℃以上。
此外,口辣患者的舌粘膜对咸味和痛觉都较敏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