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风是一本书,写满中华民族的智慧,作为一种润物无声的品德,家风无时无刻不在净化每个家庭成员的心灵。纵观历史,有许多被称之为传世经典的家风,弥久留香:岳母为儿刺字“精忠报国”名留千古,一个忠字便是岳家家风,周恩来为家人立下10条家规,“清正”贯穿周总理的一生,勤俭、正直,孝悌、清廉,这些伟人的家风。会人动容,让人心生敬畏。
我出生在农村,我的父亲母亲都是本本分分的农村人,他们没有文化,只有农村人的勤劳与朴实,如果非要我说出我们家的家风,那我就用我父亲常常挂在嘴边的话来代表:做人守本分,做事尽力。
从我记事起,我们家一直有两个不成文的规矩。第一个是一日三餐,最先动筷子的永远是我的爷爷和如奶,如果有谁破坏了这个规矩,必将遭到父亲母亲的训斥。他们总说:规矩不能破。第二个规矩是,每天傍晚,无论父亲母亲多忙,他们总会在爷爷妃奶睡觉前陪他们说说话,润物细无声,现在我才白,这规矩就是一份浓浓的孝心,这是父母留给我们兄妹四人的传家宝。长大后,当我们兄妹四人各自忙碌奔波时,无论多远,无论何时,总会想着为父母做些什么。
1997年冬天,当我在商丘布范王学时拿到第一笔奖学金300元时,我脑袋里的第一个念想是:我要为父亲买一双棉。我清楚地记得父亲脚上的棉鞋已经穿过了两三年了,是我母亲亲身手纳的鞋底,用自家的棉花做的,在右却的边缘划破了一条大口子,露出洁白的棉絮。想起父亲为给我凑学费去当瓦工,在太阳光下曝晒的情景,我不禁潸然泪下,我要为父亲买双棉鞋,一刻也不能等,于是我用平生最贵的次消费一12元钱为父亲买了一双棉鞋。二十余年过去,那双棉鞋依然在父亲的衣柜里放着,尽管已经破旧,父亲仍不舍得扔掉,他说那是他穿过的最暖和的一双棉鞋。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父母在,此生尚有来生路,往后余生,我会用更多的时间陪伴他们,陪他们聊家常,陪他们吃粗茶淡饭。
做人守本分,做事尽全力,这句话在我的脑海里掷地有声地回荡着,在经过生活的洗礼后,我募然顿悟:用正直、善良感恩,担当去诠释它,恰如其分。
从教二十余年,我仍然守着教师应尽的本分,拼尽全力地坚守在三尺讲台,把责任与担当放在两肩。
我一直从事小学语文教学,在我的语文课堂上,孩子们用小组合作的方式,激发了浓浓的学习兴趣。作文课上,为了让同学们把春天的校园写得更美,更真实,我带他们实地观察,细心探究;口语交际上,孩子们畅所欲言,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人。为了道同学们更好地理解文故,我和同学们策划演出课本剧。我的语文课,是孩子们最喜欢的课,它仿佛丰盛的大餐,票风着绕梁三日的香味。"老师,今天还有你的课吗?老师,明天你什么时候上课?这是我们班的孩子每天乐地此不疲的问题。漫漫教育路,孜孜育新人,我愿意做学生智慧的开拓者。少年强则国强,少年富刚国富,培养青少年良好的道德品质已成为当今教育的热门话题,可见德育工作的重要性,而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传承与发扬又无不贯穿于德育工作的始终。
每天早晨,我会和值月的孩子一起打狂卫生,我们用辛勤的劳动营造整洁的校园,谁说不是一种幸福呢;在我是环保小卫士的劳动实践中,我带领学生在分间公路旁,在村庄里清防、垃圾,同学们在热火朝天的劳动中,在一颗颗晶莹的汗珠中感受到了责任与爱心是什么。
在童心向党,争做新时代好少年的主题队会中,同学们通过一个个感人的英雄故事,一支支动人的红歌,感受到了幸福生活来之不易,他们大声呼号:为共产主义事业而奋斗,时刻准备声,那声音惊天动地,响彻校园的每一个角落.
在我们班,每周都举行次感恩活动,为父母分担力所能及的家务,为他们独背、洗脚、到热水。王改色爸告诉我杨老师,我们家最快负的孩子王子文现在是劳动小能,家务活抢着干,这多亏了您。贾晨萱妈妈告诉我:西红柿炒蛋是贾晨萱的摩手菜了,谢谢您让孩子学会感恩。漫漫教育路,孜孜育新人,我愿做学生心灵的陶冶者。
耕不问收获,自有一路芬芳。2022年6月23月晚上,王政轩同学的球爸爸打来电话:杨老师前两天我在网上为您和政轩数学老师订制了一面锦旗,后天我就要外出打工了,出发前,我要把锦亲自送给你们,谢谢您把孩子教育的这么好,孩子学习进步了,也变懂了.6月24日,王政轩爸爸把鲜红的锦旗送到我种。6月的天气很热,但不及我炽热的心情,能得到家长的认可,这就是幸福。
习总书记指出“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要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需要我们每一位教师永葆教育初心,牢记教育使命,这样才能让中华民族传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