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以后身边的好多人都觉得免疫力直线下降,学生时代一年也不会得上一次病的我们,在工作和生活压力的不断增强下,变得异常疲惫和脆弱。2016年,我光是发烧超过38度就有4次,终于因为得了腮腺炎(一般成年人不太容易得上)连吃饭都费劲,才深刻意识到保证身体健康的紧迫性,于是准备从睡眠、健身、饮食3个方面着手改善自己的体制。早睡早起这个我曾经尝试改变却放弃了无数次的计划第一次坚持3个月,并从中受益颇多。对于这次的改变,我悟出一个道理:任何需要持续消耗意志力去改变的习惯都很难坚持。
早起要配合早睡:为什么早晨起床时特别困?除了生物钟被打乱以外,很重要的原因是没有睡够。关于睡眠曾看过两种理论,一种是选择固定的时间入睡和起床;另一种是选择固定的时间起床并在有睡意的时候入睡,大家不妨两种情况都尝试后选择适合自己的。对于我,虽然选用的是第一种,一段时间下来,在入睡的时间段自然而然就会发困,生物钟使得两种方法融为一体。当然对于难以入睡的人群而言,本人并未经历太多失眠的夜晚,这里不做分析。
每次调整提早十分钟起床:大学期间我几乎每个学年都有那么几天想要开始早起,要么是为了跑步,要么是为了参加英语晨读,但最终均没有坚持超过一周。与现如今相比很大的不同是,大学时的早起参加活动有一个固定的时间,我需要在制定好计划的第二天就要达到早起的时间目标。而这一次的早起我用的循序渐进的方法帮助自己坚持:先设定一个希望达到的终极目标(我的是5:30),第一周从原来7:30起床改进到7点,从7点到6:30起床我又逐渐花了一个月的时间去适应,当觉得自己早起不再费力时,把闹钟再调早十分钟,这样不知不觉的就能够达到最终的目标。由于每次调整只提早了十分钟,直到完全适应早起的时间点再提早十分钟,使得整个过程并未消耗我太多的意志力,坚持反而变得自然而然了。
一切没有目的的起床,都是耍流氓:如果说早起后你不知道要干什么,十有八九又会躺回到床上,这种现象在周末和假期尤为常见。对于目的的设置我的建议是,由于最初早起的时间不是特别早,可以从早上洗头、准备早餐、早起写一篇日记做起。当起床的时间越来越早,可以安排写作、读书、健身等耗时较长的项目。提醒大家,对于自律性本身就不强的人而言,最初不要把两个极其消耗意志力的事情放在一起做,比如,早起本就很困难,早起跑步对于平时不运动的人来说简直就是绝杀。等早起或是跑步已经变得不太消耗意志力的时候,再把两者合并起执行才更容易坚持。
进入社群,每天早起打卡:参加早起社群或者坚持早起打卡可以帮助我们杀掉一种“今天多睡会儿明天再早起也是一样”的错觉。我在朝夕日历上参加了一个21天早起计划,每天早起的第一件事就是打开微信,打卡刷自己的排名。现在基本上在1500多个成员中稳定排在前50名。这个社群较微博微信群的打卡好处是一目了然,对于时间、人物排名、历史打卡记录更加清晰,更容易激起打开者的好胜心。
不可否认一个人的自信可以建立在强大的自律基础上的,当改掉赖床的习惯,坚持早起,你将会发现自己有信心能搞定一切需要坚持的事情,比如看书、比如减肥。反正余下的时光喜不喜欢都要过,为什么不从现在开始做一件一直想做的事情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