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个时间被无数的“忙”切分的时代,如何还能读一本有点难度的书,或者学一门心仪已久的比如书法、画画之类的技艺。
等有时间,我一定要……
等我退休了,我要学一门从小就向往的……
这样的言论,一定听到过吧。
问题是,等有时间,真的就做到了吗?未必。
现在还没有退休,似乎也很忙,阅读和学艺就只能搁浅吗?未必。
为什么?心理学认为分散学习有时比集中学习更有效。
学校教育其实就是分散学习,每一天,语文一节课,数学一节课,科学一节课……就是在分散学习哦。
【以下材料参考自互联网】
假设现在你要自学一本《认知心理学》,这本书有350页,预估需要20个小时读完。那么你会怎么安排学习时间呢?
一种模式是每天花5个小时看这本书,4天看完。另一种模式是每天看半小时,花40天看完。所用的总时间是相同的,只是时间的分布不同。前一种是集中式的,后一种是分散式的。
如果我们按照自己的直觉去猜,我们会以为前一种模式效果更好。因为在那4天里,我们满脑子都装着这些东西。
但实际上是第二种模式更好。
第二种模式学得慢,但是学得扎实。由于每天只学那么一点,那么在每天的其他时间里,我们其实是在潜意识里消化这些知识的。而当第二天接着学的时候,我们又需要尽量去回忆前一天已经学的,这个回忆的过程就是对记忆的巩固。
这在认知心理学里面,叫做"分散学习"。
心理学家发现,我们头脑中的知识,你每多"打开"一次,多使用一次,那么这个知识在你的头脑中的存储就越稳固。
分散学习的模式,由于每两次学习之间都有一定的时间间隔,因而需要你一次又一次地去回忆之前学过的东西。这个过程多少会让你感觉有点费力、有点麻烦。但是,正是这样一个"感觉更难"的过程,保证了我们学习的效果。
按照分散学习的原理,我们完全可以化整为零,小块小块地去做。工作和生活中总有一些零零碎碎的缝隙时间,把缝隙时间利用起来,其实就可以学东西了,而且效果应该比大块集中式的学习还要好。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