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写了关于艾滋渣男恶意传播疾病给大二女生,内心波澜还未平息。
但是作为一位母亲,我担心的是受害者,得知自己被陷害后,会是怎样的恐惧与无助?
无法想象,她在受难之后有没有勇气站出来指认罪犯?
无法想象,就算罪犯被审判,谁能还她以清白?还她以健康?
如此“不耻”的经历,她将与谁诉说,年轻的她又将如何面对那长长的一生?
年轻无知的学生,是最容易被罪恶伤害的“弱势群体”。
他们单纯,善良,愿意相信世间存在或不存在的一切美好。
作为家长的我们到底该如何与所谓的“弱势群体”相处,怎样在孩子的叛逆期给孩子坚实的保护?
又或者我们该怎样告诉本身就是“弱势群体”中一员的孩子,在面对纷繁的社会时该如何自处?
人生,不是彩排,没有预演,身为父母,无疑要在家庭教育中摸索出路,绝不给那些险恶用心之人以可乘之机。
卢梭说过:“青年期是一个狂风暴雨的危险时期”。
此时孩子身心发育达到一个不平衡的临界点,他们往往认为自己已经长大,渴望独立,但其心理并不成熟。
此时,作为父母与孩子沟通,切忌直接否定、命令,或是对孩子的计划指手画脚,品头论足。
这样的做法往往导致,孩子对家长的疏离与不信任,而导致孩子在家庭关系中封闭自我,更容易在外界侵犯中保持沉默。
此时,与孩子沟通的基本原则,应是建立在对孩子充分的尊重与信任之上的,平等对话。
今天跟大家分享一些具体的方法,可以结合实际生活灵活操作。
01给孩子的第一件铠甲:“被尊重”
人生的任何阶段,都在追求被尊重。这是人最基本的心理需求。
而孩子在社会中所遭受的最初的伤害,就是来源于不被尊重,接下来才是被侵害。
这中间有着一个尺度的过度。
如11月19日,一小学生在乘坐公交车时遭到陌生男子猥亵,她没有沉默,而是选择找到公交司机求救,最终共交司机报警,涉事男子被依法控制。
这个案例在让人愤慨的同时也些许有些欣慰,我们的孩子终于知道怎样正确面对侵害了。
当孩子在平时的生活中能够充分感受到“被尊重”,告诉孩子,每个人都有不可被触犯的隐私。即便是最亲的人也不可以逾越这条鸿沟。例如:告诉孩子自己的隐私部位,是不能被碰触或者裸露在外的。
而父母本人就要做这条规则的坚决执行者。
尊重孩子,也尊重自己。不在孩子面前搞不平等条约。
这种被尊重的感觉会成为孩子的护身符。
当她独自遇到“不被尊重”的情境时,会本能的做出反抗,拒绝这种不好的感觉。
例如本次事件中的小女孩,当她觉得不好时,立即去找人求助,避免自己受到更进一步的伤害。
尊严,还是是一个人活出自我的底色。被尊重的孩子,会有更强大的自信,去完成更艰难的任务。
正如哲学家所说:虽然尊严不是一种美德,却是许多美德之母。
02 关闭喧嚣,聆听来自孩子的内心的声音
当孩子体会到自己被充分尊重时,会更乐于说出内心的真实想法。
如会主动跟父母谈论希望别人怎样对待自己,或者不喜欢被怎样对待。
其实孩子们作为弱势群体,往往被要求应当如何:如在学校,会被老师和学生干部要求守某些规则。
这些规则,是孩子在走入社会之前,所遇到的第一层公共限制约束。
作为家长,要善于倾听孩子的心声,在倾听的过程中,判断孩子所处的环境,是否健康,公正。
倾听,是一种平等而开放的交流。是我们走进孩子世界的第一步。
曾经看过这样一个故事:有一对父子,一见面就争吵不休,儿子嫌父亲啰嗦,父亲嫌儿子不听话,总之是话不投机,见面说不上几句话就不欢而散。
一次儿子说:“爸爸,你从来没有认真听我说过一句话,我现在只要你把我说的话重复一遍就行。”
父亲答应了。当父亲重复了儿子的话,才发现儿子原来这么懂事,父子间关系变得非常融洽,成了好朋友。
另外,倾听不单单可以转变亲子关系,还可以及时发现孩子正在经受不公正待遇,如屡禁不止的“校园欺凌”,我们就可以第一时间做出应对,让孩子所遭受的伤害降到最低。
真正的沟通,是我愿俯身聆听你所有的情绪。
03变被动为主的“体验式”交流法
当孩子在遭受挫折或者面对迷惘时,会话语中流露出挫败感和焦虑。
身为父母,一定不要轻易错失给孩子“挫折教育”的大好时机。
然而,此时的教育,绝不是直接的说教,或是以过来人的口吻告诉孩子:“这个问题你就得问我了!”
良好的沟通,不是面对面的命令,而是心与心的呼应。
能否打动人心,是沟通成功的前提。
给出孩子忠告的最好方式,在充分理解并接受孩子现状的情况下,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与孩子来一场对未知未来的讨论,让孩子自己找到解决的方法。
有这样一个故事:
爱因斯坦小时候,很贪玩,为此他的母亲非常忧虑,常常告诫他应该怎样,不应该怎样,然而爱因斯坦只把这些当作耳旁风。
直到有一天,爱因斯坦的父亲,拦住了他,并给他分享了自己今天的有趣经历。
父亲说,他和一位邻居一前一后爬进工厂的大烟囱进行清扫,出来后,他看到邻居的脸上占满了黑黑的烟灰。父亲以为自己的脸肯定也很脏,于是赶忙去河边认真的洗脸。
而父亲并不知道的是,他的脸上并没有烟灰,所以邻居以为自己的脸也很干净,就没有洗脸,走在街上,被大家嘲笑。
爱因斯坦听了,大笑了起来,父亲也笑了,但是接下来父亲的话让爱因斯坦深思起来。
父亲说:“其实,别人谁也不能做你的镜子,只有自己才是自己的镜子。拿别人做镜子,白痴或许会把自己照成天才的。”
从此以后,爱因斯坦不在跟贪玩的孩子混在一起,他认识到拿自己当镜子才会有真正的熠熠生辉的未来。
正所谓,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在跟孩子的交流中,让孩子打开心扉,主动找到克服困难的方法,才是让孩子慢慢成长,由弱者变为强者的根本力量。
04带孩子看冷酷的世界,却赋予他一颗火热的心
生活从来不会一帆风顺,很多看似站在成功的领奖台上的强者,也会有跌落的时刻。
生而为弱者,只要努力向上登攀就是胜利。
而当强者,遭受无情的变故,沦为弱者之后,又该怎么继续人生?
孩子啊,你是从此一蹶不振,自暴自弃,对现实“甘拜下风”;还是将荣誉归零,从头来过?
理智会告诉你应该做后者,但是生活中人的意志真的可以很脆弱,我愿你学会坚强。
孩子,我愿你看到这世间的悲凉冷酷 ,却不忘在孤独的时刻为自己加油打气。
电影《当幸福来敲门》中,男主身为父亲投资失误破产,带着孩子流落街头时,并没有停下拼搏的脚步。
他告诉年幼的孩子:“别让别人告诉你,你成不了才。如果你有梦想的话,就要去捍卫它。那些一事无成的人,想告诉你,你也成不了大器”
之后,凭着他自己的不懈努力,成为了一名成功的投资人。
他走出华尔街大楼,在匆匆穿梭的人群中,他为自己鼓掌。
孩子,我也想告诉你,记住自己的梦想,用行动去守护他。
哪怕身处泥泞,也别忘了抬头看一看星空。
不管境遇再怎么糟糕,也要记住内心有希望,就可以走过绝望。
我想,教育最终的目的就是让孩子完成自我的成长,用健全的身心创造生活,哪怕前路崎岖也始终保持热忱。
或者,相比教给孩子如何“成功”,让孩子从需要父母守护的弱者,变为不被现实击垮的强者,才是我们送给孩子最耀眼的礼物。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