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网剧《我是余欢水》因涉及女权问题而引起风波,关于女性的话题就埋下了一粒种子。
3个月之后,《二十不惑》和《三十而已》两部女性剧同时出击,令到这颗种子彻底爆发。
关于女性的话题,比去年《都挺好》所引发的更加火热且广泛。
可能是网络更倾向于年轻群体,女性议题其实是还是有限的,没有延伸到中老年。
女人二十岁不要困惑;
三十岁而已,不要过度担心;
那四十岁呢?
25年前,许鞍华用一部《女人,四十》点明了。
故事讲述的是一个香港妇女阿娥在公婆相继离世期间的一段辛酸经历。
阿娥一家共5人。
仅用5分钟时间,许鞍华就让他们先后出场,并展现出他们的日常生活和性格。
首先是公公和婆婆在老年中心进行文体活动。
公公身体强健,打了几轮乒乓球都不见他累;
婆婆所唱的乐曲是全片的题眼,她回到家后对阿娥关怀备至,堪称“绝世好婆婆”。
随着乐曲转场,阿娥的丈夫老孙在理发,同时阿娥则在买菜,为了能用死鱼的价钱买到一条更为新鲜鱼,她厚着脸皮等了好一会儿,等到那条反肚的鱼没什么气了,才跟老板说要那一条。
有时候活到40岁,为了生活,脸皮什么的都已经不那么重要了。
也就是这么一条省了足足一百块的鱼,阿娥也得考虑,要不要分成两顿来吃。
随着还在念书的儿子放学回到家,一家五口出场完毕。
通过一顿糟心的晚餐,公公传统而专横的个性被塑造了起来,阿娥显然对“女人换拖鞋”的要求心感不满,影片的第一个矛盾点就此形成。
这也是全片的核心矛盾点。
公公代表的是一种传统思想,女人就应该在家做饭,带孩子,服侍男人。
阿娥代表的是“新女性”思想,女人不应该只是“入得厨房,出得厅堂”,更应该有自己的工作,有独立生活的能力。
许鞍华的电影总是喜欢描述非传统新女性的境遇,《半生缘》如此,《天水围的日与夜》如此,《女人,四十》也如此。虽然新时代给予了新女性更多的自由度,更多反抗传统的资本,但事到如今,由于家庭的需要,选择婚姻的女性还是得做一些迎合传统的事情。
只见阿娥与老孙还能够相互开玩笑,肩并肩散步,默契地合唱跳舞,就大概能知道他们年轻的时候有过一段真挚的爱情。
于是婚姻,便成为了阿娥的一个归属。
同时亦是一场挑战。
老孙并不是非得维护传统的大男子主义者,不过,基于传统的孝道,在阿娥与公公发生矛盾的时候,他还是站在了自己父亲那边。
为了满足父亲“女人换拖鞋”的要求,他宁愿让阿娥受点委屈,也没有显示出对父权的半点反抗。
老孙的妥协,更是让阿娥的挑战增加了难度。
幸好,婆婆和阿娥站在了同一阵线。
虽然不是直接地反抗男权,但有婆婆一起分担“换拖鞋”这件事,着实让阿娥轻松了许多。
同时,婆婆还是公公和阿娥矛盾的化解者,因为她的存在,矛盾才不至于激发出正面冲突。
如果冲突一旦发生,势单力薄的阿娥将难以抵抗,彻底溃败。
所以,当婆婆黯然离去,阿娥立即就崩溃大哭。
许鞍华并没有用激烈的电影手法来表现这场家庭矛盾,让故事变得跌宕起伏,冲突变得更加强烈。
不过,与淡如清水的《天水围的日与夜》相比,《女人,四十》整体来说,剧情还是比较抓人的,至少有点茶叶的味道。
婆婆的意外之后,公公这边又出了麻烦,这使得阿娥一家人的生活变得一地鸡毛。
看着这一家人狼狈不堪的模样,直教人又好笑,又怜悯,又希望他们能妥善地解决问题。
为了照顾忽然生活不能自理的公公,一家人想尽各种办法。
他们的生活能否恢复正常,就成为了电影吸引观众看下去的一个看点。
许鞍华没有强烈的个人风格,有趣的是,这也令她在一众中国大导演中显得独特。
王家卫有声有色,侯孝贤喜欢长镜头,李安能融合东西方文化,张艺谋擅长美学大场面,而许鞍华,竟能用近乎白描写实的手法创出一片天。
由于没有导演个人风格的影响,许鞍华的片子比较依赖演员的发挥,又或者说,给予了演员巨大的表现空间。
萧芳芳贡献了平生中最好的演出之一,她完全进入到了阿娥这个角色之中,丢掉了自己的明星气质,活脱脱地变成了一个市井妇女。
同时,她又没有彻底失去一个新女性的倔强,无论家里的情况有多糟糕,她都尽最大努力坚守在职场,因为那不仅仅是她的人生乐趣,更是她的灵魂所在。
戏内戏外都是如此。
许鞍华在多次上节目的时候都说过,萧芳芳在拍《女人,四十》的时候已经患有耳疾,每天只能工作7个小时。好在她很多戏都是一次过,才让许鞍华仅用29个工作日就完成了所有拍摄任务。
即使是在耳鸣的侵袭下,她的表演也令人信服。
柏林影后,金马影后,金像影后,在演艺生涯的最后阶段,所有该得的荣誉,基本一口气都拿到手了。
拍完《女人,四十》的两年后,萧芳芳因耳疾加重而退出影坛。香港电影从此失去了一位新女性代言人。
加上有乔宏对公公既能严肃又能可爱的演绎,在《大话西游》唱完“Only you”后毫无违和感地变身平庸丈夫的罗家英,演小姑演得刻薄却惹人爱的罗冠兰,一众高素质演员的高水准发挥,终究将《女人,四十》推向了华语经典的位置。
而萧芳芳能够横扫影后奖项,除了多得许鞍华的导演习惯。还要感谢陈文强的剧本。
剧本赋予了阿娥成长弧光。
在与传统思想的对抗中,在突如其来的家庭变故中,在时代的变革中,阿娥对公公,对家庭,对人生的看法都发生了微妙的转变。
萧芳芳的表演能获得观众和评委的全面认可,绝不仅仅在于表明,更在于她演出了阿娥的心境。
1995年,香港还没有正式回归。
不过香港和内地的交流已经日益频繁,阿娥所在的公司就需要经常和内地那边打交道。
也就是在这个时候,微软推出了Windows95系统,电脑对社会的影响日益加深,而阿娥却还在手工记账。
当一位年轻貌美的新助理来到公司的时候,就代表着新时代的浪潮正在驱赶着阿娥,即便她很看重这份工作,也无法逃避要被淘汰的命运。
正因为她看透了这一点,所以才会做出辞职这一个打脸的决定。
也许她在照顾公公的过程中发现,原来新女性的灵魂,不是说没有了工作,就一定会死去。
时代的变革是很快的。
30岁是一个人的黄金年龄,所擅长的东西能创造社会价值。
但是到了40岁,所擅长的东西就有可能会过时。
30岁的阿娥凭借强大的记账能力,让她成为了公司缺一不可的人物。
等到她40岁,她能力再强,也强不过电脑。虽然她可以继续做下去,但终有一天,她就算不被淘汰,也会因为衰老而离开职场,难道老了之后的女性,就不能是新女性了吗?
与公公的相处,给了阿娥一个答案。
绝对不是。
双方的矛盾在阿娥得知公公患病之后有所缓和,但并没有立即得到解决。
一开始,阿娥只是出于善良,而牺牲了自己的工作。为了照顾公公,她只能眼看着新助理在公司的地位日益上升,内心里却对此感到不满。
毕竟,她这就是按传统思想的模式在过日子。
不然她也不会警告老孙说,她永远也不会辞职了。
重要的心态转折出现在邻居鹏哥一家也出了变故,所谓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看着别人承受至亲离别之苦,才明白家庭对于一个人来说,意味着什么。
这里萧芳芳贡献出神级演技,她没有哭出来,而是拼命眨眼,强忍着泪水。如果哭出来,阿娥就不是一个40岁的坚毅女性了。
家庭总是会和新女性思想有所矛盾,所以双方就一定要冲突吗?
《女人,四十》给出的一个指引是,不但不一定,还可以和解。
整部电影,核心是讲阿娥和公公的,讲述他们从对抗走向和解的过程。
30岁或许还有心力去抗争,那40岁就要看开,学会与传统和解了。
阿娥做出了一个回归家庭的决定,并不是说她选择了妥协,放弃了新女性的灵魂,而是继续作为一个具有自强意识的新女性,把自身价值投入到家庭之中。
新女性的舞台,如果局限于职场,对女性来说是不公平的。
选择家庭的女性,并不意味着她们就是迎合传统,依附于男人。
她们同样需要自强,可以有独立思想。
只是她们的舞台不是职场,而是家庭,她们同样可以是新女性。
而无论选择职场还是家庭,男性还是女性,到了40岁都是一个难关。
就算下没有小,上有老也足够给忙碌的生活添油加醋,甚至还要承受离别的伤痛。
如果到这个年纪还学不会和解,错过的时间将无法挽回。
电影最后,阿娥在天台上发现公公撒稻谷引来的白鸽。
过度解读一下,白鸽代表着和平。何尝不是在说,阿娥和公公已经获得了和平,新女性和传统思想不再冲突了呢?
阿娥获得了全新的人生感悟,这时婆婆开头唱的那首乐曲回响在耳边。
休涕泪,莫愁烦,人生如朝露,何处无离散。
意思是不要流泪,也不要忧愁,人生像早晨的露水,聚散分离是再正常不过的事。
有些事,看透了,就不必流泪和烦恼了。
感谢《女人,四十》,竟能让人提前感受到平凡人的40岁生活是什么模样。更别说40岁的观众,能有多感同身受了。
全片没有说教,却能流露出一些说大不大,说小不小的哲理,仅凭这一点,许鞍华就已经有了电影大师的影子。
女人四十原来如此,那五十呢?
其实许鞍华也拍了,那就是《天水围的日与夜》。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