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和待,简帛文和金文都有之和表示主动的右手,表示“停止主动之手”或“行止之光的手”;简牍文和小篆都有之和寸,表示“生命有光在内,赐予引领之能”或“生命化光寸进”。等与待,是光与生命行止互动,不断往复的过程。目的是让生命得到光,让内在之光转化为能力,让生命得到光的能力。这个过程如盘旋上升,螺旋推进;如竹以寸生,行以寸进。竹之擎天蔽日,人之化光上行,皆需等待。光在内化能,如竹静中生,如人孤身行,艰难寸进,幻化不停。“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竹有爆节,人有上进,光化入静,寸寸而行。
简帛文,《金文编》,简牍文,《说文解字》等,待。解析:1.竹,之,又。2.彳,之,又。3.竹,之,寸。4.彳,之,寸。等:1.竹之能;存留在内相切相交而变化,往复赐予能。3.存留在内不断相切相交,在生命中不断往复的光,生命取得光在内,光在内化为能。
待:2.改变人之能;暗中协调引领,行止之光的能力;使能改变,不同的光在生命中往复取予,使生命化光赐出的能力。4.归属化神,波不断变化演进,生命化光寸进。
竹子是植物界的生长冠军,生长旺盛期的毛竹每天长高一米,十几天后能和母体等高,因为每根竹节都在同时生长;竹笋出地,势不可挡,内在生命,能屈能伸。竹子一生开花一次,靠根繁育成长;竹是根之像,生命之根,是生命不断彼此互动传递而连之像,是生命共同成长壮大之理(竹,似花非花)。
等,写作“竹、之、寸”,如竹往复不断发生、如光之能。“等等”表示类同,“等级”表示步进。光同频率的光子同步前进;不同频率的光子低频长波先发,高频短波后至,像竹节有长有短。光速恒定,永远“相等”;万物需要光,却不可能追上光,只有“等候”。等,是光的运行方式,如竹之快。写作“筷”。筷子也是等与待的像(什么是时间)。
上:《卧虎藏龙》剧照,在2001年千禧年之际,获得奥斯卡“最佳外语片”等四项大奖。下:电影拍摄地中国浙江安吉竹海。人走路,一脚行,一脚停。“彳(chi)和之”合起来是篆书偏旁“辵”(chuo),辵金文通“诞”(金钱发展史前传),楷体写作“辶”(zou),表示行止转换的光、时时新生、长生不止。光入生命而止,原子被激发成电波而行;原子回归基态而止,电磁波射出而行。有行必有止,有止才有行,能量守恒。“待”,是光与生命交替互动的方式,彼此“恩慈相待”,轮流“蓄势待发”。
有等有待,从等至待,是光赐予生命,再从生命中进出往复的常态。“等到”与“待到”,前者需要等,后者必然来,二者都在行进。如筷子或等或待,或取或予,喂食于口,进出于口。筷子成双,像分实聚(箸,什么是时间三)。口,写作“两横和两竖之合”,两横为分,两竖为合,分而又合是口,口也分解和混合食物;“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三国演义》第一回),分分合合,是地上的常态。口,是一个限制多、存留短的乐园,可以表示“地”、“在”、“像”和“得着”。口,是一的周而复始,是光不断周而复始所在。分而又合,是光被分开入暗中存留、在不见之中连接予取、合成新光而出的经过。口有两角,角度不同,转变而合,就能予取同得。食物从口分解而入、言语从口聚合声音而出,是光分而入、合而出的像。万事万物分而有合、分而又合,是神和人今日关系的见证和未来之事预表。
《甲骨文编》口。解析:1.二和两竖相合;向左和向右翻转的入相合。2.两竖,二。3.包容形或横写的展开形,一。4.两个相对的翼形相合。5.一,左右弧形相连接(倒写的六或终)。口:1.合而限制存留;限制多,存留短;在;地;光周而复始,暗中有分有合;一角引领,一角变化,有分有合;角度转变而合;予取同得。2.存留分开,混合而成;存留在内,分开为暗,终至与光相谐;光在内存留,聚合为向上属神的光;像。3.光被包容,在内不见。4.相反相对之能相合所在。5.内在之光倾倒显露;光入内之始,发出之终;光在内周而复始;光在内连接予取,往复连接不同之频;得。
口,甲骨文通“丁”。丁为天干第三,三为气,为所有光散而相谐、内在为一的像。丁在丙之后,戊之前。两相内在联系互动为“丙”,丙如“兵”,彼此守纪律、互动连接。如此互动、彼此转化之像,就是“丁”。丁强调个体的独立性和群体的同质性,两者辨证统一。个体之间互动成角、角动转化、分而又合、分合同在,一口就是一丁。口为动态转化之像,丁为静态个体之像。丁,甲骨文也通“实心的点、圆形、椭圆形、倒三角形、厶、月、丂、示”。光入暗激发生命、生命吸收光为“黑色的实心的点”;两相不断转化成“圆”;频彼此包容成“椭圆”;如此往复转化循环为“倒三角形、厶”;生命取得频、频频变化为“月”;频频赐出为“丂”;光化生命、使生命改变为“示”。丁,是承载丰富生命过程的个体,是所在,所得,是在地之像,是显示,也是启示。
有了丁,继续频频不断赐予光、长久与生命切交、让光长久再化为光的经过,就是“戊”,戊也是“物”。(丙、兵、戊,神秘的兵器戈)
“扌,丁”为“打”,生命之间不断谐调互动、使生命演进成长的丰富过程,就是打拼、敲打、彼此打交道。
1-5《甲骨文编》,6-9《金文编》,10-11简帛文:丁(1通口,2通一,5通示,7通曰,9通厶,11通月,11通丂)。1.二和两竖相合。2.一。3.六或终,一。4.圆。5.一,竖。6.黑色实心的点。7.口,一。8.实心倒三角形。9.倒三角形。10.实心的弧形。11.上弧形,撇。丁:1.光分而存于生命;从分又合,分合同在;两相互动联系,不断角动转化。2.生命就是光。3.光之所居;两相交替、传递一光,终聚为一。4.零;频频互动互化、相互包容。5.光赐生命、演进增长。6.光激发生命,生命吸收光。7.光在内,持续分合,谐调聚合,终合为一。8.光充满生命、往复循环。9.光往复循环,从土而去。10.生命频动。11.光使生命频升而返;频频赐予,频频赐出。
日光天明即来,光速虽快,生命还是不愿意“等”,只争朝夕,时不我“待”。但按照宇宙大爆炸理论,宇宙边缘很多高频高能的大光还未来到,还必须“等待”。因为光来的时机,不但快,而且准确精妙。寸来自光的能力,必有光的精妙。口语说“寸了”,就是刚好、恰巧。
人等待的状态是“候”,等待的结果是“侯”。侯,甲骨文写作“向左翻转的入,矢”,表示能量如矢赐入,转化如矢赐出,彼此对等。矢,是如箭飞出的光(矢,什么是时间四)。成一方诸侯,是先秦时代王对属下的最高封赏。《礼记·射义》说:“故天子之大射,谓之射侯。射侯者,射为诸侯也。射中则得为诸侯,射不中则不得为诸侯。”封侯,是昔日赐予与将来奉献的转化。射而中的,是赐予之力与所得目的之间的对应。射之义,就是“射侯”。
候,篆文写作“人,侯”。人成为侯,就需要“候”。人若不懂得“等候”之道而“猴急”,就必须与神赐的光相切相交,不断从经验教训中学习而被改变。这个像人还不是人的样子就是“猴”,位列十二生肖第九,“九”有被引领不断转变之意(风云变换)。所以《西游记》里的孙悟空有七十二变,一个跟头云能翻出十万八千里,但还要跟着唐僧去西天取经,经历九九八十一难,才能得道成仙。“猴”的形象也出现在汉代的“钱树头”里,表示光化成子、不断转变(金钱发展史三);在故宫太和殿的飞檐上,他“猴”模鬼样,位列鸱(chi)吻之后;鸱(chi)吻半鱼半龙,表现光波初化旋,被“吃”化物;接下来从行什开始,经过漫长的生命转变过程,直至仙人骑凤,大光飞升。
左:明清两代北京故宫太和殿飞檐上的走兽,右:行什。飞檐走兽从右侧起分别为:鸱吻、行什、斗牛、獬豸(xie zhi)、、押鱼、狻猊(suan ni)、海马、天马、狮子、凤、龙、仙人骑凤,共十二个。 1《甲骨文编》侯。2-3《说文解字》候,猴。1.向左翻转的入,矢。2.人,侯(横写的乙和撇,侯)。3.犭,侯。侯:两相互动、角度转变之矢;显明生命不断取得灵之能;内在改变,生命连接所有不同,会合予取之能;在内引领生命之矢,不断两相互动、频频反对而包容,终至成长。
候:人封侯;能化为横波,显明如矢;人永远变化而升华,赐予所有内在生命,化光出离。
猴:从犬至侯;神赐的光不断相切相交,改变生命的波,使升华为横波,显明如矢。
“但那等候耶和华的,必从新得力。他们必如鹰展翅上腾,他们奔跑却不困倦,行走却不疲乏。“(《以赛亚书》)
等和待,简帛文和金文中那只“停止主动之手”,是光进入化为生命、又幻化赐予生命能量的手。生命既然得着光在内,光化成的能量显明出来,就成为简牍文和小篆里的“寸进“,被动化为主动。这个表示被动与主动贯通的字就是等和待当中的“寺”。寺庙是有所行有所止的地方,是得着神旨意的地方。神的旨意可以化为能力,如光化能。人和寺就是“侍”,表示人的被动性和主动性贯通一致,既遵从旨意,又贡献能力,是又能侍立,又能服侍的“侍”。
1-2《金文编》寺。3-4《说文解字》寺,侍。5简帛文:诗。解析:1.之(向右和向左翻转的入),右手。2.之(卜,向左翻转的入),右手。3.之(竖两边各有向右和向左翻转的入),一,寸。4.人,之,寸。5.言,之,寸。寺:1.取予能;有行有止之能;光使生命改变,赐予能力。2.神的旨意在内化为能力。3.生命的过程中取予光,取得内在之光,引领生命,外显为能。
侍:人之生命被光引领,人之能力主动发光。
诗:言通过往复赐予引领,如光之能。
从被动的“待”,到被动和主动一致的“侍”,只差一个撇,撇的符号义是“光使生命改变”。改变的过程是等待,改变之后是服侍。光入口中,被存留切分入暗,化为生命,也协调生命,让生命得着光能,与光“同等”,从“待”成“侍”。这也像诗,“言”经历“寺”,有了抑扬顿挫的旋律,如光起伏规律之频,不论激昂还是委婉,都让所传达的思想情感,从被动说教的让人接受,变为引人入胜的主动诵传。只是诗中推敲提炼的过程,只有寺中人知。
等如登,升华步进,得以成圣,并非一蹴而就;待如带,带领既是约束和包容的平衡,也是带领者与被带领者倾心相交、润物无声的转化过程;以丝为带,一衣带水,以之相合,以之为结,可束可牵,可舒可卷,如风化身,随风而去,守株待兔,乃带之妙。带,是光不同之频能连接、分而复合、曲折之像;待,是这个过程的忍耐性。中国古人或以玉分节做带和带钩、或佩戴玉佩,以示光不同之频逐步连接而至圆满、人之间彼此周旋交接而求共同升华的过程,二者如是,复杂曲折(玉,金钱发展史(四))。东汉《释名》说:“佩,倍也”。
《甲骨文编》1-2登,3-4带。解析:1.两个相对的止,豆(日,八,一)。2.两个相对的止,口和圣组合。3.山(三个入,一),爻,倒写的小和小组合,一,小。4.小,一,爻,一,小。登:1.行止共存互换,内在之光引领向上,衍生幻化直至出离的光。2.行止互换,得以成圣。
带:3.所有内在之光,在暗中不断相切相交,变化聚散,往复合成精微在内,光连接所有生命,让生命完全。4.暗中充分相切相交不断变化,往复汇合所有能,光逐步完全消散的过程,也是所有生命暗中彼此相切相交而改变,往复而包容连接所有不同的生命在内,生命逐步完全的过程。
左:战国曾侯乙墓16节玉佩带。右:西汉7节铁芯玉带钩。分节玉佩带和铁芯玉带钩形制释义:曾侯乙墓玉佩带推测为帽带,主要分对凤、对龙、对椭圆、玉璧、龙形和旋形锁扣五部分,用5块玉料分割对剖而成,各节以透雕的环连接、并有3个榫卯活环和1个玉销钉,全带以37龙、7凤、10蛇、龙纹、谷纹、云纹、鳞片纹、绞丝纹、斜线纹,充分显示光两象互动贯通、交替往复、波旋衍生幻化、逐步复圆升华的连结过程。西汉铁芯玉带钩以波形和背后的粒子表现光波粒二象的明暗互现(男女和婚姻),以七节表现光不同频谱互连,以铁芯喻示光通过生命曲折连结的锻炼过程和生命随着时间化光而逝的内涵(铁,金钱发展史前传)。
孔子说:“言念君子,温其如玉”(《礼记·聘义》),《诗经·郑风》说:“知子之来之,杂佩以赠之”。环佩叮咚之美,美在提示佩戴者:凡时凡事,自有天意;人之来往,有礼有矩;谋事在人,成事在天。以玉为佩,是配的精髓,是等待的内涵(配,男女和婚姻(一))。
左起:1西周晋侯墓组佩(过颈佩于前胸至腹部,玛瑙珠、玉珠、玉璜、玉珩(heng)等共408件);2晋侯墓组佩(双玉璜、煤精珠、玉环等);3战国组佩(台北故宫博物院藏);4信阳战国楚墓彩绘木俑佩戴玉佩;5西汉早期汉明帝制定佩玉制度的典型七件组佩。组玉佩形制释义:1.第一件西周组佩以玛瑙珠、玉珠、玉璜、玉珩代表粒子间交替激发、形成频逐步会合贯通,从腹至首提升的过程。2.第二件以相背的玉璜代表光之频分开、以煤精珠代表频通过生命粒子间激发传递、以玉环代表圆满合一升华为灵。3.战国组佩以玉龙、玉管、玉璜、玉璧、旋龙、玉环代表光波被生命引导而分、存续而连、激发生命、再通过复杂的周旋而联结、直至圆满合一为灵魂的过程。4.组佩佩戴从腰部垂于双腿前,表示光频给予力量的同时、引导人行事曲折前进、彼此传递、连接不同而合一。5.西汉组佩以冲牙、玉璜、玉韘(she)、玉珩、璧环代表光之频分而衍生、通过旋交替连接、在生命中往复进出、能周而复始聚合升华、新光复圆会合为灵。(韘,以手弄水推波助澜)
玉珩是组佩中的重要部件。玉珩与玉璜形状相同,都是圆的一部分、作弯曲的频形;玉璜两头有孔,表示光分而过;玉珩中间有孔,表示光在内通而连。珩本字为行:光的内在交切运动、化为能周而复始地变化,这读xing;光的频在生命中存续、往复谐调逐步聚合演进,这读hang。二者是光的波粒二象在生命中的继续(行,金钱发展史前传)。以玉为表,就是珩。光永恒,光平衡;通过行,使不同在内相谐包容、彼此连接、共同成长,就是衡。都在体现横,就是“一”之道。
1《说文解字》珩,2-3《金文编》衡、佩,4简牍文:佩。解析:1.王,行(八和两个倒写相背的厶,或倒写的八、两个二呈八形,八)人,凡,巾(竖,入连接两竖)。2.行,包容形内仌,大。3.人,凡,巾(竖,入连接两竖)。4.翼形,凡(口,弧形),巾(两个往复的弧形连接成包容旋形)。珩:光通过生命完成从光至光的过程中,不断交切,彼此取予交替而旋,频通过往复谐调逐步聚合,长久衍生幻化,彼此不同而交替,共存演进。
衡:内在不同而互连、逐步相谐演进、彼此包容,生命能不断连接不同而成长之行。
佩:1.人之分合,如生命中频之不断互动;能彼此连接成为一体演进,内在相谐、共存而聚,生命以不断之旋,彼此连接。2.能暗中长久持续聚合频,生命不断周旋而包容,频在生命中不断往复连接。
组玉佩间连接之带,称“绶”,即绶带。受,甲骨文写作“舟,上下予取之手”;舟,甲骨文写作“上频小,当中倾斜的小,下频大”,两频相谐而合,此消彼长,就是能量传递、使生命不息之舟。如此两相交替、彼此予取,就是受。以丝以结,波旋转化,在生命中且出且入,予取联结,就是“绶”。《尔雅•释器》说:“璲,绶也。”郭璞注:“即佩玉之组,所以连系瑞者,因通谓之璲”。东汉《汉官仪》说:“绶者,有所承受也,……旧用赤韦,示不忘古也,秦汉易之为丝”。天子以下,长短有序,印绶互配。《后汉书》记载,新莽王朝覆灭,王莽被杀并不取其首级,而是解下王莽身上所系之绶,以此为记,足见绶是权力的标志。彼此相通,彼此联系,有印有绶,不忘相受(印,以手弄水推波助澜)。
左:西汉马王堆“妾辛追”印绶。《金文编》遂、绶、《甲骨文编》赤、韦。解析:1.辵,乙,倒写的六或终,八,八。2.屮,两个左右翻转的入,糸,受(爫、舟、又;或勿、舟、倾斜的屮)。3.亦(大,八),火(倒写的终,入)。4.上下横写互反的止,口。遂:行止转化,在波旋切交、存续演进、衍生出离中,波不断周而复始。
绶:生命彼此予取相连,波旋相系,彼此连接,一体演进,通过内在频相谐合,上予下取,频入暗为物,赐生命引领,又从生命赐出,相谐复升。
赤:神存续入火,也从火出离;光入生命内,两相谐合,衍生幻化,能在内终而复始。
韦:行止互化,分合同在,光在其中,周而复始。
“绶”是授与受的连系,“寿”也是授与受(听见的人就要活了)。“十诫”第五诫说:“当孝敬父母,使你的日子在耶和华所赐你的地上得以长久。”父母与孩子之间是不仅授受而且进步的关系;学会如何孝敬父母,就是学会建立人与人之间彼此予取、共同进步的良性持久关系。
等与待字形的核心是“之”。之,甲骨文通“生,有,止”;生有所行,生有所止,就是之。之,是在生命之中不断往复的光,被生命包容存留的同时,不断引领生命向上,也是生命最终的归属。所以,之在汉语中既可以指代一切,在一切之间连接转换,也表示归属和最终。就象“之”的字形,是生命曲折的轨迹;甲骨文则写作一个脚印形,“生命的足迹”,是可见之止与不见之动的共存。
《甲骨文编》之。解析:1.乙,倒写的六或终,一。2.竖,倒写的入,一(通生)。3.两竖,七,一(通有)。4.上弧形,土(通有)。5.捺,倒写的入,一。6.两竖,右弧形,口(脚印形,通止)。之:1.波始自光,终于光;永远始自光,终于光。2.在生命之中不断往复的光。3.存留而彼此相切相交为一;存留在生命之中,与生命相切相交,终化为光。4.不断引领生命从土升华。5.行止之光;不断变化往复的光。6.存留归属所在;一切生命变化,在于不见之光。
之,一个好像多余的停顿,却能增加一层转折不见的深意,让言语增加穿越前行的力量,让结尾多了必然和期待。就象说:大道之行,听之任之,久而久之,汝欲何之。之,是波的道理,是旋的道理,体现了光运动的性质。孔子说:“知之为知之”,这种顺其自然、因材施教的态度,就是知。金文“知”通“智”,写作“矢,口,于,曰”,意为“矢得于内在之光”。
《金文编》知。解析:矢,口,于,曰(通智)。知:不断进入成为能,连接不同,光在内不见,暗中逐步与生命相切相交而改变生命,合而就下,引领生命向上。
孔子所说全句为“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按汉字解析义,全句意译为:“灵活地教导人,何时由其发展,何时诲人更新,知道这动静之道吗?知道的人,就让他继续被光引领;不知道的人,就让光不断进入他里面,这才是知道如何教化的智慧。”由诲女,就是“以口诲人”;知道“之”的迂回往复,以可见之止包含不见之动,就是“智”。(女,女是女人吗;诲,遍地都黑暗了——“每”)
《甲骨文编》由。解析:1.菱形,口。2.以,口。3.倒写的以,口。由:1.像水,却有火在内;能往复进出的所在;能彼此会合予取的所在;频会合包容入口;频频会合包容的口,灵所在。2.以口;以光在内暗中引领向上;赐予的频被部分包容,长久存留连接频再聚合为内在之光。3.以光在内往复不断,相切相交,取予连接,汇合能。
口不仅是嘴巴的像,也是肚腹的像。肚腹是光在暗中被分解吸收的所在。肚腹合成的不仅有糖和营养物质,更合成了代表感觉、情感和思维的电,这些电不再是物理或化学的能量,也不是自然界简单的电流,而是按照生命的道运行的波,都由神经收集归回大脑,天人合一。所以口也是横写的“月”,表示这合成的新光是非肉体、从肉体升华的属灵所在。这个过程和结果就是“由”,一切的因由。这个从“自”到“由”的过程,是人人向往的真自由。由是被吸收的能量之频经过长久积淀,重新连接合成为光的过程。就象芯片中的程序,无数0和1在不见之中有规律地存在,也像波看不见的频,有规律地振动,可以承载无限丰富的信息,成为一切能力和幻化万千的核心。孔子说“由诲女”,就是不但用口、而且用心灵频频会合包容、让灵新生的过程。只有懂得“之”的曲折迂回、艰苦持续,才得到“智”。孔子说:“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论语·述而》)默默地让人懂得艰苦曲折的过程、要不自高自大地与人交切改变自己、不吝惜自己而更新他人,这些都需要勇于舍己的精神啊。天上之神,地上之师,一脉相承,默而识之。
这个默而识之、几乎不察的微小之音,频频相吸、频频演进,就是乎。乎,甲骨文写作“小,丂(kao)”,频频相吸、频频转化为丂;丂如考试,能吸收、就能转化而出。光消散渐聚为小;小小渐进、转化而出,就象呼气。不断化波升华、频频引导为及(小,及,一以贯之三、四),及就象吸。乎,金文通平。光消散、自身能量变低、也使生命渐渐改变,这是平;光渐聚、频频转化而出,这是乎。乎是过程和结果,吸是开始和又一个开始。有呼有吸,周而复始。吸而鼓,乎而平,平归一。归于平淡,平平淡淡,才是真(一以贯之七)。
1-3《甲骨文编》、4《金文编》乎。1.小,示形。2.倾斜的小,丂。3.三个倾斜的一,下弧形,撇。4.(通平)一,八,七,撇。乎:1.生命步步延续的全程,就是光被阻挡消散而渐聚,就是光在生命中演进的过程。2.从小而一之频;小而渐一、不断演进的引领,终至完全变化;光散而渐聚,引领频频相吸、频频转化;从小而频频相吸、频频相化的变化演进。3.光逐步变化演进,频频使生命提升。4.光分而渐聚,与生命相切相交,使生命改变。
一呼一吸,就是自。自,甲骨文写作鼻形,“入,二,两个相反的厶或以”,表示两相辩证互连、互动而分、外显为彼此交替之旋、以两旋交替而合。此两相本为一,所以“自”中的二也写作一,表示两相互动交替之旋,就是进入的光。两旋交替而能循环,所以“入,一”也合写为“土”表示以两旋交替能完成进入生命之光的循环。生命自身是旋交替的过程,旋来自进入而分的光;生命之间能彼此持续交替互动合一,因为来自于一。所以人自身也是矛盾的合一,起伏的合一,两相交替的合一,呼吸的合一。
《甲骨文编》自。1-3.入,二(或入,一,或土),两个相反的厶或以(或两个相反的乙,八)。自:1.两相辩证互连、互动而分、外显为彼此交替之旋、以两旋交替而合;进入分开的光,在反复波动中,频与频从分渐聚。2.进入的光,通过持续反复波动渐聚,至终出离;两旋互动交替,能连接不同之频而合一。3.土往复波动、频频互动;生命以周旋交替、往复入土,完成光的循环。
“耶和华神用地上的尘土造人,将生气吹进他的鼻孔里,他就成了有灵的活人”(《创世纪》)。
有朋友问:《等待》是小说还是自传?其实,所谓“小说”,说必有言,言自辛成;辛苦辗转,难以言传。过程难言,还须等待,所以只能算小说。但“说”虽然不是“传”(去声),还是为了“传”(阳平声)。
简帛文,《甲骨文编》说,传。解析:1.二,倒写的入,一,口,兑。2.人,专。说:从暗中发出光于口,显明得着的能力。
传:人生命中包容的转变与成就,所有光幻化之能(读去声,自传的传);人的生命被包容在内与光相切相交,再化之光的取得(读阳平声,传承的传)。
竹子一生只开花结果一次,竹花毫不招摇,以风媒传播花粉,果实可食用,称“竹米”;竹子通常以土中根茎的方式彼此连接,齐刷刷密集生长,极少杂树,蔚为壮观;成片的竹林同连于一,等到上百年一起开花结果,然后同时死亡,可预示环境变化,所以农谚说“竹子开花,赶快搬家”,换句话说就是“撇下一切,去往新家”。竹子身上有很多“等”的特征。(竹,人间芳华,似花非花)
竹花“主所应许的尚未成就,有人以为他是耽延,其实不是耽延,乃是宽容你们,不愿有一人沉沦,乃愿人人都悔改”(《彼得后书》)。这也是等待。“所以我弟兄们,你们聚会吃的时候,要彼此等待”(《哥林多前书》)。学习和操练本身就是在等待。这也是光之两端。光之两端,绝对而至快,来自当中的等待(什么是时间一)。
《黄帝内经•素问》说:“道者,圣人行之,愚者佩之。”明代吴昆注云:“佩,与悖同”。有行有止,智者知之。等待是道之行,佩是道之形。佩于外,为让人知于内;人知于内,就必行于外。玉佩提醒人如何行事,不能只知道佩,不知道行。
笔者题曰:只身从小径,寸寸寻中行;光在深山静,听竹爆节声。
(文为小说《等待》八章的后记)
(汉字解析的理论和方法,参见为什么说汉字是一个表义符号系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