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生活的艺术家》有感
![](https://img.haomeiwen.com/i7970632/731c0f2df9240ce3.jpg)
一本出乎意料的书,由李小龙著。一天半的封闭,拿了两本书,一本就是这个。因为手机上交,大家彼此有一份真诚的当下感,会彼此关心、彼此倾诉。第一天的下午与晚上,略微的不适应的感觉,总想着手机这件事,但具体起来做什么,却又是不知道的。细细想来,拿手机也并非为了做一些具体的事情,但就是一个心事,忽然了然,原来我们已经被手机绑架了。那一天的晚上忽然很长,做了很多事,看了自己想看的书,看了会中央六台的一小段电影,很是心安,也能早早入睡。原来,没有手机在手的日子也可以如此恬淡虚无。第二天的一整天,也学会了享受起这样的日子。同行的老师也会对拿的书感兴趣起来,好几位老师表示很惊讶,李小龙也会写书,题目竟然是生活的艺术家。其实,我也很意外,在糊诗推荐这本书的时候,但听着老师分享的书中的一句话,我也被深深吸引。
读过来才知道,这一年多里很多从经典、从生活、从思考里领悟到的那些灵性碎片在这里都能找到与之相应的地方,就如同约瑟夫.坎贝尔在《神话的力量》中谈到的“你和几百万年前的人有同样的躯体,同样的身体体验,因此你们对同样的意象会有反应。”,阅读这样的文字,其实就在在于生命深沉的存在对话,那是进入身心的底层的过程,也是将内在的自己翻出来郑重相待的过程,那是一种放慢镜头看待自己故事的过程,慢慢的找寻到如此这般的痕迹与因果,再慢慢找到属于自己的原则。
1、忘掉自己,跟随对手的招式,让你的脑子不受任何思想的干扰,心平气和,本能地去反击。最重要的是,要学会超然,要学会因势利导,顺势去控制它,要让你的感觉不受滞带或阻碍。所以如果我想控制自己,就必须要以顺乎自然的本性接受自己。
——第十五页 理解功夫
读作者对于功夫的理解,仿佛进入《德道经》的无为之治的境界里,超越了对抗,走向的是顺势而为的道的层次。
《教学勇气》中说:优秀的教学不能被降格为技术,优秀的教学源自于教师的自我认同和自身完善。而魏智渊老师则说:我们的确在教育孩子,但更为根本的,我们必须学会和孩子共同生活。只有在共同生活的基础上,我们才能成为学生的同行者和导师。
我想,教育之事也得有一段从控制到倾听,再到共同的教学相长的一段路。这段路,实则是教师回归自我,在职业之中找到自我的认同的过程。
假期里奖励几个进步大的小朋友一起体验姥姥家的农村生活,走进的是真实的农村生活。农村生活之所以质朴,那是因为远离科技之后,面对一切生活后不得不选择的如实。比如,相比较端上桌就能吃上的快速便捷,需要的是到菜园子里采摘,然后洗摘,一步步的过程,虽然离真实的从播种耕耘还有一段距离,但这样的从付出到得到之间拉长的生活方式,我认为就是朴素的过程,更是如实的过程,在这份生活的过程里,我们的心不自觉不急躁,学会慢慢来。这是我在过程之中体验的与孩子共同的生活,这份生活里,我真切体验到自己内心的那份与孩子转变同在的心流感动,那是面对真实的一份接纳的勇气,也是回归朴素的欣喜。我想这就是所谓的“共同生活”的基础的体验吧,如果没有这份基础在,那么所谓的“因势利导”就不会发生,因为没有“共同生活”的那份底色,滋生的就是无妄的控制。
从中国功夫的境界里,看向文化的教育的真谛,看向的是那份源头活水的教育的厚度。我想,教育之中那些尊重“过程”,预设“活动”的一切都是基于这样的一份“共同生活”的经验,孩子们将要经历过的,教师也在共同经历过,或者在曾经经历过的基础上再次重复中发现心意,然后循着现实的脉络,走向一种共生的成长。我想,如果如此,教育该是多么美妙。
2、阴阳远离在武术中的运用体现在“和谐法则”,它旨在告诉我们:对于对手的力量不要顽抗,要顺势而为。凡事发乎自然,更重要的是顺其自然,不要刻意或者勉强为之。另一条与此密切相关的法则,则是“清静无为”,这一法则告诉习武之人:应该忘掉自己,并将自己的力量融入对手发势、变势的动作中。——第五页 功夫之道:中国武术研究
“无心”的主要原则是思想的无欲无求。无心是“一种整体的状态,那时思想能随意简单地运作,不受潜意识或自我意识的影响”,它并不是没有情感或感觉,而是一种感觉没有阻滞的状态,他将自己与环境融为一体,对外界随时可能发生的事件,保持一种静态的警觉。只有当思想能毫无阻滞地从一个转到另一个时,这样的成功才有可能发生。
——第五页 功夫之道:中国武术研究
越接近功夫的真谛,冗余的表达就越少,表达就越是精练。
调节自己去适应他的对手——从最细微的裂缝里流过。
——第16页 功夫的悟
“随时而动”的智慧本应乎自然而然,这种自然的行为产生源自于“空”,即是双方犹如和谐共舞的舞者,随着生命的流动自然舞动。教育又何尝不是师生的共舞,只是这份共舞中是一场庞大的共动场,在这个场域之中,师者是那个“助兴”之人,是舞之蹈之,也是助兴之人,也该是趁兴之行。而此间师生之间,生本之间都该是一种互动,因这样的互动融合为一个整体,这便是教育之真吧。
只是我们都容易走入一个误区,以为单纯追求这种所谓的“空”是一种高度,实际上,走入这个境界之前,先是得在招式之中领悟其中的微妙。李小龙在书中在“精湛的技艺”中谈到:既然他在每个动作中都可以做到全神贯注,就显示了他的精湛技艺。那位大师完整和“沉着”的心境,显示了他很能很好控制自己。必得是在技巧上下足了的功夫,做到的精准与游刃有余,如此才能触摸到精到与微妙的教育之道吧。
最近读糊师的《深情录》,里面的冯唐在“干干净净地把事情说清楚,做明白”中谈到的一样,我认为这是此种境界之前提,从所谓的招式、套路之中学会如实之后,才能在如实之中了然,了然之后专精,专精之后才有余,有余之后才可以谈“无心”。如果没有,那么且不论境界之高低,门都不入呢。
——现在想起来,那里是这个世界上能给我最好的商业基本功训练的地方。比如,如何做一个数学模型,估算一个公司的现金流;如何做一个PPT,用二十几页把东西说清楚;一个word文档,写三页纸,如何干干净净地把事情说清楚。这些其实没那么简单。
……
这些全是套路,但套路是一点一滴积累的,无数的套路和技巧让你成为一个专业的人。
比如,交给你一个事情,就不能没有下文了。你需要给我落实,要有进展和反馈。先不要求把事情做好、做对、做漂亮,我们说事事有落实,件件有反馈,这点事都做不到,就没什么可谈的。
比如说,记笔记。
比如说,早起。
比如说,准时。
——《深情录》10页 冯唐 诗意的职业选手
我们惶惶而过,大抵是该做的都没做到,却追求所谓的境界。回到当下,每个生命里那些细微的脉络里,其实是有一些生命的暗示的,那些应付了的时光里,积攒下的就是焦虑与不安。看不见的风景里决定着看得见的风景。那些对待专业的默默发足狂奔的勇猛是值得被重视,去作为的。疏忽而过的日子里,回想自己的“职业”与“专业”,其实是汗颜的。付出了什么,沉淀了什么,收获了什么,犹如采蘑菇的小姑娘一般,虽然森林中奔波劳累,但究竟是散乱且不得精深的。那些日复一日的课堂中,有几时的无力,几时的沉醉;那些日复一日的备课中,有几时的欣喜,几时的麻木;那些欣喜若狂的思考里,几时的践行,几时的漠视……从从冯唐的文字里、从李小龙的文字里,我能窥探到如此之“敬业”与“专业”的自律,只是他们不会说这些,这些日新的功夫里,是实实在在的耕耘,不会说,但那时最大的前提。时过三十又五,忽然觉得如实了很多,看过那些人的路,那些路上踏实的脚印。如果没有,问一问自己的脚印里留下的是什么。
3、我逐渐意识到,最大的帮助来源于自助,再也没有比自助更有效的帮助了。
生命最好是一种实践过程,而不是一种构想过程。
只有能看清自己的时候,我们才能看清别人。
自傲的核心是自我排斥,只有当自傲释放能量,作为取得成就的动力时,它才可以与自己和解,从而取得真正的自尊。
行动是通往自信和自尊的高速公路。只要打开了它,所有的能量都会倾泻而出。
——第118页 第八章 自我发现
试着把过往放慢了镜头,去审视,去观望,才知道自己对待生命,对待自我的态度,那份纯度是需要在回望的意义中锤炼的。而在锤炼过程中,由行动构成的事件之中,“自我”才得以清晰展现。而这一个“反思”的进程中,是真相的浮现,其中产生的是一份可以真诚的态度,之后的脚下的路有了可以选择、可以坚持的可能,我想这才是生命可以遵循的路径。
没有尝试,没有做过,又怎么会知道呢?
如果没有,那么试着在接纳的前提之下,去发现其中可以“有为”的行动,这便是“智慧”吧,对于自己如是,对于教育亦是如此。所以说,唯有认识自我,才能认识他人。
在教育的路上,实则是实现自我之自立、自强、自尊的旅程。
很多事情,我们往往忽略了时间的作用,当忽略了时间的因素时,一切就走向了“内卷”的境地,而此会滋生对抗,到底是不长久。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