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读、听、看。写是自己的产出,读是接受别人的思想,但读的时候自己的思想加工是最多的。听就次了一级,看是最被动的。因此,你会觉得一个比一个轻松。现在人们很少去读大部头的书,系统地去了解和思考什么,而是选择用最简单最轻松的信息接受方式,看视频。大量的网络视频,充斥了人们的信息空间,于是人们的脑海里浮动着很多泡沫似的的垃圾。说起来好像什么都知道,真理解和认识的其实都是轻飘飘。人们追求的不是深刻的认识和思考,而是感官的娱乐。
在我看,人的视觉给思想的冲击是最为强烈的。一般人都会选择100%相信自己的视觉,而不会增加什么思考。当你看什么东西的时候,你的思想几乎被你看到的东西完全控制,跟着你的视觉走。最多是等视觉信息结束之后,你才开始回忆式的思考,慢慢把你看到的东西捡起来回味。所以美国科学家研究人类在看电视的时候,脑电波活动的频率是很低的。观看,带来的就是这种效果。当人们放下书本,开始只用视频来接受信息的时候,基本就成为了一个信息垃圾桶。失去了自己的思考,不受控地接受视频的引导。
听,比看好一些,但也好不到哪里去。听,没有了画面的场景,你的大脑要补充这一部分工作,替你速写出故事的场景。虽说只是场景的一部分,但大脑必须是积极活动才行。这比起看视频有进步,但对思想来说还是低负荷的。而且你的大脑被用来处理声波信息,这种情况下你很难去构建自己的想法,必须跟着声音同步运作。
想要系统地有思想地接受信息,还是要通过阅读。阅读的过程需要理解,需要主动地思考,在阅读的过程中往往要平行地勾勒整个场景。你有充分的时间去理解作者、怀疑作者、重塑自己的想法。阅读本身是一种思考的过程,是大脑的起舞。在这个信息泛滥的时代,阅读被越来越多的人忽视忘记,而它才真正具有不让你被泡沫垃圾埋没的能力。
写是一种独立思考,把思想用文字语言表现出来。这种形式上的固化,也是你完成自己对想法的整理。当你积累了一些想法,把它记录下了。这是对你思想的磨炼和总结。历史上许多有成就的人都笔耕不措,曾国藩、蒋介石这都是一辈子写日记的人。真正的教主,释迦摩尼,孔子,自己写是来不及的,群弟子,记善言。说出去的话都是深刻的哲理。我等凡人,微末之光,自己修行护持或许能见点光明。独立的思考是生而为人的天赐和乐趣,要加以培养,读、写是真正的好习惯。
所以,教孩子不一定非要这个班,那个班地上。我只教孩子读书、写字两件事,每天都做一点,坚持下去,受益终身。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