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昆虫回忆录

昆虫回忆录

作者: 哈培 | 来源:发表于2019-03-20 19:45 被阅读0次

            汪曾祺先生写《昆虫备忘录》的初衷是想引导迷恋于电子玩具的孩子们喜欢昆虫、热爱自然,最近我重读了这篇文章,回忆起了我的童年,作为一名在城市中长大的女孩子,在童年接触大自然不多的时日里,有三种昆虫给我带来了欢乐,留下了难忘而美好的记忆,它们是螳螂、蝉和蜻蜓。

                             

                                    螳螂

            我最喜欢的昆虫是螳螂。它太漂亮了。修长的身体、碧绿的衣服、长而锋利的刀钳、三角形的头脸,活灵活现地在你眼前,我感叹造物主的神奇。

            第一次见它,是在山东农村二舅的家里,那时我11岁,随姥姥回老家省亲,在过去叫掖县、现在叫莱州的一个小村庄里住了半年,正是这半年的农村生活,为我童年生活着上了一笔难得的水墨丹青。

            那只美丽的螳螂,给我带来了梦幻,我不知为什么那么喜欢它,那么被它吸引。它长得很大,快赶上我的手掌长了,通体都是翠绿色的,翠得似乎透亮。它的躯体分三部分,三角形的头,细长、坚挺的胸腔,更长而圆软的腹部,上面覆盖着两片细长的叶子样翅膀,看上去硬硬的;它有六条腿,前腿像虾的钳子,带齿儿。它的美在于它的姿态,看看它站立起来的样子,用后面四条腿支地,腹部像是穿着长裙,与胸部呈120°角,胸部上挺,两只前腿蜷缩在胸前,小脑袋一动不动,两只大眼睛直直地望着你,活像一个正在祷告的虔诚的少女。11岁的我,当时自然是品味不出来这些的,但是,觉得它美,也应该知道它是美在形体,美在颜色,美在姿态,同时我心里也隐隐地有一种对发育的向往。

            那只螳螂趴在二舅家东厢房的北纱窗上,那时的纱窗是整个镶在窗框上的,面积和整个窗户一样大。按理说,这么大的面积足够这只螳螂纵横驰骋的了,可它却踞守在纱窗的右上角,一动不动,倒是那只蚊子嗡嗡地在不停地飞来飞去,碰撞着纱窗。蚊子飞近了它,我发现它的两只大刀不知在什么时候已经团在了身体的两侧,头依然不动,两只复眼似乎更加明亮了,紧紧地盯着蚊子。突然,它出刀了,两只刀钳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死死地钳住了蚊子,可怜的蚊子没蹬几下腿儿就被螳螂张开的口器吞进了半个身子。我惊得目瞪口呆,心里很是惊叹这只昆虫的奇异。

            待我真正长成少女时,觉得自己就像一只螳螂。一日逛街,我喜欢上一套淡雅的绿色纱裙,纱是双层的,纱质密实通透,上衣无袖,裙子刚好及膝,试了一下,合身,妈妈便给我买了下来。第二天我就穿着上学了,吸引了众多的目光,心思全扑在学习上的我倒没怎么在意,抱着同学们的作业本走进了教师办公室,我的班主任说了句至今让我难忘的话:“这裙子真好看,你穿着它,就像只蜻蜓。”我很窘,红着脸,笑了笑。之后想想,蜻蜓哪有通体都是绿色的?说我像只螳螂还差不多。小小的瓜子脸儿,尖尖的下巴壳儿,瘦长的身体,细细的腿,特别是两条本来就长的胳膊因为上衣没有袖子显得更长了,这绿色的纱裙穿在身上,岂不就像一只螳螂!我心中是喜欢拿螳螂作比的。

            去年秋天,我陪父母回山东老家,在村中三舅家的厅堂里,又见到了螳螂,我欢喜地告诉每一个人,对着它又拍又录,这就是我久违了的螳螂啊!它跟我儿时记忆里的那只几乎一个样儿,大大的,长长的,绿绿的,只是肚子很肥硕。我当时想,我不也已长成这个样子了吗!为此哑然失笑。妈妈看到我守着那只螳螂不依不饶地,怕我伤害了它,让我赶紧把它放到院子里,我却不敢碰它,怕捏坏了它,后来,还是三舅把它轻轻地抓起,放到了屋外的阳光下,它慢慢地爬向石榴树下的草丛里,不见了。

            现在想起来,还是喜欢。我的家乡地处东北边陲,夏天的气温比较低,从未见过螳螂。我只在山东见过它,在现代人如此快节奏的生活状态下,再次见到螳螂,真的不知道会在何时何地了。

            我希望能再次见到它,我还没有亲眼看到它飞的样子。它是有翅膀的,它的翅膀是藏起来的,不易被人发现。

                                 

                                      蝉

          “螳螂捕蝉,黄雀在后”,几乎是认识了螳螂的同时我也认识了蝉,它们同时出现在我在山东的那年夏天,但我却没有幸运地撞见螳螂捕蝉,更没有看到黄雀,甚至连蝉脱壳的情景也没有见到。

            蝉的独特之处,在于它会发声,那“知了”的叫声成了老家人对蝉的俗称,带着山东味,“蛭蟟”,满亲切的。我刚到山东的那天午后,是伴着知了的鸣叫声睡着的,二舅家房前屋后的大树上不知有多少知了在叫,声音尖锐、嘹亮、整齐,仿佛合唱团在合唱,醒来时听到的还是这种声音,大概我的梦里也有。我很奇怪。后来,表姐给我捉了一只,放在罐头瓶子里,我终于认识了它。

          这只知了是我拇指大小,黑色的身体,身上的壳好象很硬,盔甲一样,两只眼睛在头的两边儿,分得很开,头上长着两只短短的“须子”,下巴上长着一根长长的“针”,两对翅膀不长,是透明的,翅膀下的肚囊圆圆的,带着一圈一圈的纹儿,肚子下面长了六条腿。

            “知了――知了――”,我听到了它的叫声,笑得很开心,可表姐的一句话却让我的心里充满了疑问,她说,“蛭蟟”的叫声是从肚子里发出来的。

            “哦,怪不得,它的肚子上长了一圈又一圈的水波纹呢!” 我不懂装懂、若有所思地说。

            “更神奇的还有呢,听说过‘金蝉脱壳’这个成语吧,说的就是这种‘蛭蟟’。”表姐说着,拉着我的手,来到家门口的一棵柳树下,指指地上树根周围的洞说,“蛭蟟”在没长翅膀之前是在地下生活的,等到长翅膀了就从地里钻出来,爬到树干上蜕皮,待从皮壳里脱出来后,才会飞。又指了指粘在树干上的一个东西让我看,天呐,我以为那是一只知了,表姐用树枝一捅,它便轻飘飘地落在了地上,原来是知了脱下来的空皮壳。

            “金蝉脱壳”成语就是这么来的呀!我很高兴,心里想着,等回到东北的家里,可有向同学们显摆的了。

            我很想看到知了脱壳的过程,可惜未能如愿。知了是在漆黑的夜里蜕皮的,那时小孩子们睡得正香。

            在山东的那个夏天,我的耳畔天天都是知了铺天盖地的鸣叫声。只有到了晚上它们才停下来,想是也在寂静的夜里睡着了。

            长大了些我又知道了只有雄蝉会叫,是为了求偶,雌蝉也会叫,但人们的耳朵听不到,只有蝉们能听到。我猜想,大概是雌蝉太少了吧?雄蝉才殷勤献媚,比着劲地叫。

            再长大些我却知道了个颠覆观念的事实——蝉是害虫。蝉的幼虫在地下吸食树根的汁液,成虫在树上吸食树干、树枝的汁液。

            回想起当年我所听到的、看到的,那众多的蝉的幼虫和成虫,原来是在吸吮大树的生命之液,这是多么可恨、可怕而又让人痛心的事情啊!我对蝉的兴趣和喜爱几乎一扫而空,开始厌恶起它了。

            好在成人后我几次去山东,再没有听到过那种猛烈的、不绝于耳的蝉鸣,大概是由于社会进步了,人们热爱植物、保护环境的意识提高了,并付诸了行动,才没有了那么多的蝉,树们才得以安生,我的心才因此释然。

          “蛭蟟”啊,“蛭蟟”,我真的希望你永远活在我童年的记忆里……

                 

                                    蜻蜓

            初中的班主任说穿着绿纱裙的我像只蜻蜓,大概有所像之处,她取同音字“亭亭”之意,在美化我。 说起蜻蜓,这是我在家乡从小就认识了的昆虫,全国大部分地区都会有。

          小学三年级时我家从城中搬到了城东。在我家东边不远处有一条河,叫音达木河,河面不宽,水流不急,河水汇入不远处的松花江中。夏天,河坝下的空地上会长出许多杂草野花。我能叫得出名字的有毛毛狗,芨芨草,蒲公英和波斯菊等,这里也就成了昆虫的天堂,是孩子们最爱的地方。我就是在这里第一次看见蜻蜓的。

            那是一个周日上午,几个大孩子带我们到那儿玩,他们带了扫网、篓子、罐头瓶子等工具,说是要捉蜻蜓。我感到很好玩,之前只在科普读物上见过蜻蜓,还没见过真的,更没有捉过。

            阳光很足,晒得我们睁不开眼睛。草长得十分茂盛,高到我们的腰了,野花各色各样,一堆儿一簇地,在微风中摇曳着,十分抢眼。几个女孩去采花了,我没有去,紧跟着男孩儿,想看他们怎么捉蜻蜓。我盯着那些在花草上飞来飞去的昆虫,在我大脑的记忆里搜寻着——大大的眼睛,细长的肚囊,两对透明的翅膀……哈哈,我看到了,它们在空中飞呢,很多,它们正与蝴蝶、蜜蜂一起在花草的上空盘旋着,也许是我们的到来惊动了它们,它们才不肯轻易落下。突然,我发现眼前有一只肚囊是红色的大蜻蜓,我指着它大喊,快捉这只红蜻蜓!

            男孩们停下了脚步,回头找着,哪儿还有什么红蜻蜓,早被我的叫声吓飞了。那只红蜻蜓只有我看到了,我看到的第一只蜻蜓竟是那么美丽!“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我的脑海中闪现出了美妙的诗句。 

          后来,我学着同伴的样子,捉到了一只黄褐色的蜻蜓。我站着不动,盯着它落在我身旁的一朵粉红色的波斯菊花瓣上,我轻挪脚步,悄悄地走到它背后,突然伸出双手捏住了它两侧的翅膀,稳稳地捉住了它。

          它很是惊恐,看着我,徒劳地蹬着腿,口器张张合合的,像似在向我求饶。我几乎没有犹豫,马上松开手放了它。它飞出后,先是在半空中悬停了几秒,之后迅速地飞远了。

          男孩子们用扫网捕蜻蜓,也捕蝴蝶,三下有二下可以捕到。那时,蜻蜓很多,蝴蝶没有蜻蜓多。他们把捉到的蜻蜓、蝴蝶统统放在了篓子或罐头瓶子里。篓子是用草或竹编的,有孔,罐头瓶子则不然,需在盖子上扎上许多眼儿,要不时间长了虫儿们会憋死。

            最可恶的一种玩法是用细线系紧蜻蜓的尾部,手攥住线的另一端,放飞它,待它飞到高处再把它拽回来。这对蜻蜓来说,无疑是酷行,很遭罪,活不了多长时间。我们这帮孩子没有这样玩儿的,其他讨厌的家伙会这样坏心眼地玩儿。

            坝下有水,可惜坝又陡又高,我们不能接近。我知道蜻蜓的幼虫是在水中生长的,要不怎么会有“蜻蜓点水”这个成语呢?这也是它长得这么水灵、眼睛长得这么“朦胧”的原因吧,我猜想。

            蜻蜓是益虫,吃害虫,这也是我喜欢它的原因之一。

            古诗中有许多描写蜻蜓的美句:“穿花蛱蝶深深见,点水蜻蜓款款飞”“行到中庭数花朵,蜻蜓飞上玉搔头”,描写优美景致的,形容如花美人的,等等。

            蜻蜓给人们带来了美,古往今来,人们都喜欢它。

            螳螂、蝉、蜻蜓等昆虫是我童年的伙伴,它们给我带来了快乐,为我留下了美好的回忆。汪曾祺先生生活的那个年代盛行电子玩具,当今互联网时代盛行的是电子产品、电子游戏以及室内外游乐设施,孩子们更是很少走进自然、认识自然。我向汪老先生学习,作此文告诉大家,要带领孩子们亲近自然、热爱自然,在大自然中茁壮成长,毕竟,大自然是生命之源。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昆虫回忆录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soatv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