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过的书不少,可是过后却什么也记不起来,也用不起来。
一本书读完,书里重点讲什么,转头就忘。
想读的书成千上万,可时间却寥寥无几。
读书的速度和蜗牛有一拼。
书桌上,来不及读的书越堆越高。
读完一本书之后,写不出一篇1500字左右的读后感。
01
“聪明人”与“普通人”读书
读书是输入,写作是输出,没有良好的输入,就不会有好的输出。
即使你一个月读了100本书,不能把这些书的内容和读后感讲给别人听或输出文章,那就等于做无用功。
速读,算不上真正的读书,即使慢慢精读,如果记不住,也是白读。
一字一句精读,需要花大量的时间。如果你时间充裕,那当然不是问题。可是对于职场白领来说,慢慢精读实在太奢侈了,也没有这么多大块时间用于精读。所以就导致了很多在线听书app的诞生,比如得到听书:每天听本书,每天半小时搞懂一本书。
就算自己精读过后,也不一定就能把书中的内容全部记住。一个月、半个月、一星期估计就把书中内容基本上忘掉了。
“聪明人读书”与“普通人读书”之间的差别,在于有没有弄清楚自己读书的目的。对于忙碌的现代人来说,如果以学习知识为目的,不建议花很长时间进行精读。
很多商务书或者实用工具书都有“共通点”,比如,像“时间管理”“精力管理”“效率管理”之类的工具书,大多都有一个“共同的隐含主题”,那就是“这些技巧,不付诸实践的话,没有意义,而且只有在实践过程中才能掌握。”
理解书的主题,找到作者内心深处那个“隐藏的主题”就是“共通点”的关键所在。
一本书不一定非要全部读完。对于工具书来说,一般都倾向于把关键内容(作者最想传达的中心思想)放在最前面。
也就是说,读了前言或第一章,我们大体就可以了解这本书的整体内容和作者的核心思想。
如果第一章读起来很无聊,那后面的章节多半也很无聊,就没有必要继续读下去了。
不能输出,就不算读书。读了一本书,不输出,就没有任何意义。
读过一本书,能够有效输出,才算是真正读完。
输出的基础是理解能力。不能理解书中的内容,就难以进行有效的输出。
为什么读了一本书却无法理解书中的内容呢?
因为没有掌握读书的技巧,所读的书,超越了自己理解能力的范围,书本身的内容质量不高。
读过的书,怎样才能把内容深刻记在头脑中呢?
聪明人的方法是把自己读到的内容分享给别人。若要把信息分享给别人,首先,自己必须深刻理解这个信息。当我们把学到的知识经过充分咀嚼,多次反刍,能够解释给别人听的时候,就初步具备了应用这些知识的能力了。
我觉得分享的最好场所是“读书会”,读书会的好处是什么呢?一个人默默读书,容易陷入“视野狭窄”,而在读书会可以获得自己喜欢的书的相关信息,可以向别人分享自己的读书体会,还可以听到不同读者的不同意见。我参加过很多读书会,在读书会上我听到了很多趣闻逸事,丰富了我的见识。
长期坚持参加读书会,通过接收书友的信息,发送自己的信息,不仅能够加深对读书的理解,还能锻炼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人际交往能力、信息收集能力。而且,读书的朋友多了,人际关系也就宽了。
02
如何高效“阅读一本书”
帕累托于1906年提出了著名的“二八法则”:20%的人口掌握了80%的社会财富。
其实读书也有“二八法则”,一本书最重要的内容也就两成,只要把握住那重要的20%,就可以达到80%的效果。应该把主要精力和时间放在这两成的部分上。其余八成,可以大刀阔斧的舍去。
为了找到那最重要的20%,需要一个阅读方法:“三分之一阅读法”。
这个方法有两个要点:
第一是一页书只读三分之一内容即可。
你可以尝试一下,把一页书的右半部分用纸遮挡起来。只读左侧的一半,是不是大体上也能把握这一页的内容?
如果挡住一半你觉得读不太懂,那就减少遮挡面积,只遮挡右侧三分之一再试试。和之前相比,能理解的部分就更多了。
这是因为我们的大脑中储存着以前读过的文章类型和句型,一句话只读一部分可以调用头脑中储存的句型,以推测剩余部分的意思。
我们的人脸几乎是平面的,而两只眼睛都在这个平面之上,双眼左右视野重合的部分比较大,因此双眼同时可以看到的范围大约在120度。因此,一页文字即使只看三分之一,大约也有50%的文字进入视野之中。
第二是读书时,心中不要读出文字的发音。
如果出声朗读或心中默读的话,以每分钟300字为例,那么读完一页600字,大约需要2分钟。即使把朗读速度提高为原来的3倍,那读一页也需要40秒。而我们朗读或默读的速度,很难再提高了。
使用“三分之一阅读法”读书,30分钟就能读完一本书,基本上可以理解一本书80%的内容。
使用“三分之一阅读法”读书,可以快速找到书中最重要的部分,找到后,再认真阅读这部分内容,可以大幅度提升读书效率和理解核心内容。反复实践这一简单的阅读法,你的读书量会快速增加。
这个方法适合商务书和实用工具书。
我这种方法不是精读,因此不可能百分之一百理解书中的意思。但我们所读的商务书、实用书,也不需要百分之一百的理解。使用“三分之一阅读法”后,对一本书的理解程度,也会因人而异。一开始主要取决于个人的基本读书素养(知识面、阅读素养等)。但随着时间的推移,等你熟练掌握“三分之一阅读法”后,不管以前个人读书素养如何,都能大大提高对一本书的理解程度。
其实“三分之一阅读法”,也能深化理解。读一本书先看目录,就可以从整体把握全书的框架结构,也能知道各个章节之间的关系。这样就可以少走弯路,大大提高理解度。
读一遍目录只需要十几秒,最长1分钟,就可以帮助我们成倍提高读书的效
率。所以,读目录是绝对不能省略的步骤。
读书的过程中,遇到不懂的“表达方式”或“词语”的地方,直接跳过去。不然很容易被打乱阅读节奏,如果阅读思路都被打乱了,理解自然就成障碍了。
读书时,很重要的一点是学会站在作者的角度思考问题,这样更容易加深理解书中的含义。读书就是和作者的一次对话,只有站在对方的角度思考问题,才能增加彼此的了解。
带着目的去读书,可以提高阅读速度和理解程度。商务书和实用工具书就是帮助我们解决问题的书籍。
如果读书不能让我们在现实生活中有所改变,那读书就只能算是一种消遣。
把“输出”作为读书的目的,更容易学到知识。
一本书读完之后,回头再看一遍自己当初重点标记的地方,这样的回顾过程,可以进一步加深印象,让它们变成属于自己的内部信息。
养成读书的三个好习惯
1、写读书笔记,要想养成读书习惯,必须要持续不断地输出,写读书笔记可以大大提高读书效率。
2、先从轻松的书读起,如果一本书读起来费劲儿,别读了,即使强迫自己读下去,最终有可能讨厌读书,那就堵死了自己读书的道路。
3、把书放在一眼就能看见的地方,一眼就能看见书,可以在无意识之间刺激自己读书的欲望。
大量读书可以提高我们的工作能力、思考能力,比如,我们的注意力更加集中、理解能力更强。
每天只要能确保1小时的读书时间,你会发现自己的人生越来越精彩。
03
聪明人“过目不忘的记忆力”机制
不管我们往脑中灌输什么知识,随着时间的流逝,都会渐渐遗忘。
什么样的读书方法更有利于记忆?
你听说过“艾宾浩斯曲线”吗?德国心理学家赫尔曼·艾宾浩斯发现了著名的“艾宾浩斯曲线”,艾宾浩斯研究发现人类的记忆:20分钟后遗忘42%,1小时后遗忘56%,9小时后遗忘64%,1天后遗忘67%,2天后遗忘72%,6天后遗忘75%。31天后遗忘79%。随着时间的流逝,会遗忘越来越多。
艾宾浩斯关于记忆和遗忘的研究结果告诉我们,要想将知识牢固地刻在记忆中,在适当时机进行复习,是最好的方法。
如果能在首次学习之后的24小时内进行10分钟复习,记忆率可以回升到100%;在接下来的一周之内,只要复习5分钟就可以唤醒记忆;在一个月之内,复习2-4分钟就可以把知识牢牢记住。
下面我教你一个法则,只要按照这个法则实践,保证让你读书的效率倍增。假设今天读第1页,那明天把第1页重读一遍,然后再读第2页。后天把第2页重读一遍,再读新的第3页。以此类推,到第7天的时候,应该读第6页和第7页,然后再复习一遍第1页。如此循环往复,当你用这种方法把这本书全部读完的时候,书中的内容已经牢牢扎根在你的头脑中了。
遇到你想记住的知识,学完不妨回头再读一遍,一个星期后复习一遍,一个月后再复习一遍,基本上就忘不了了。
读书的时候,注意力很难集中,多半是没有在自己专注力最集中的时候阅读。
一般来说,每天早上刚起床后的1小时专注力是最强的,因为,经过一夜的熟睡,我们的大脑得到了充分休息,思路处于最敏锐的状态。每天晚上睡前的1小时专注力也是最强的,因为晚上不会受到任何人的打扰,人处于最为放松的状态,所以这时候的专注力也是最好的。
读书之前,先把身体、精神的状态调整好,良好的睡眠,是高效阅读的前提。
就像运动员需要“热身”一样,读书也需要“热身”。读书之前“热身”是一种提高专注力的仪式。对我来说,最放松同时精神最集中的读书场所,是在卧室的床上。我会先准备几只笔放在床头柜上,打开床头灯,然后上半身依靠在床头。这就是我读书前的仪式。
如果读了一段时间,感觉有点疲惫,或者有点厌倦了,我就会放下书休息一下,比如去喝点水,做做伸展运动等,可以有效转换情绪。
一本书用“三分之一阅读法”阅读完之后,需要快速的进行30分钟读书笔记输出,这样才能把“知识”变成“能力”把书真正“用起来”。
在读书之前你需要给自己规定,一小时内搞定阅读和写作。为了完成任务,我都是边看倒计时器工作的,像打仗一样紧张。
给一项任务设定具体的时间限制,可以大大提高我们的专注力,专注力提高了,工作效率自然跟着提高了。
具体方法:阅读时设置一个30分钟的倒计时,输出时设置一个30分钟的倒计时。
最好不要使用手机app,因为手机有很多功能,很容易影响我们的注意力,建议买一个厨房计时器,最好选择数字式、字体大、功能单一的。那样时间流逝的感觉更有紧迫感,你可以想象一下定时炸弹上的倒计时器,是不是紧张感爆棚。
04
能合理输出,才算真的读完
书读完后,要想通过输出文章来传达自己的想法,首先要让读者愿意读下去,文章最前面的100字很重要,如果这前面100字没有吸引读者的心,他们就没有意愿再读下去。
写文章时,结构很重要。开始不阐明自己的观点 ,那堆砌再多的内容,也不能让读者领会我们的意思。写结论是为读者着想,是准确传达给读者自己想要表达的。
当你掌握了用100字来概括文章中心思想的时候,你就可以轻松写出1000-1500字篇幅的文章。
当文章达到1000-1500字的时候,除了清晰的观点之外,还要具备完整的故事。
要想写出一个完整的故事,最初就要把终点(目的)设置好。没有终点的文章,故事情节往哪儿发展,写着写着就会出现矛盾,写不下去了。
文章写完之后,要进行检查和修改。万万不可草草检查一遍就了事,这个时候,我们要让自己扮演一个挑剔的读者,以读者的角度对文章进行审视和批评。
不以挑剔的读者视角来审视自己的文章,就难以发现需要修改的地方。
三个客观审视自己文章的方法:
1、文章写完之后,给自己一个冷静期,隔天或者隔段时间再来读自己的文章,这样我们可以冷静的、客观地看待自己的文字,也能找到问题所在,把文章修改得更好。
2、对着电脑屏幕看自己写出来的文章,没有多少感觉,也很难发现自己文章中的错误,打印到纸上,我们更容易发现文章中的错误。
3、把自己打印出来的文章,大声朗读出来。朗读更容易把握文章的感觉,通过视觉、听觉两种感觉来确认自己的文章,可以大幅度提高推敲的精确度。
客观推敲、修饰文章的方法有很多种,找到最适合自己的,并应用到实践中去才是最重要的。
读书和输出,是实现自我成长的最佳方式,我认为,改变人生的唯一方法,就是输出。输出结果的时候,会让我们体验到前所未有的自我成长感。
本文要点总结
1、读书是输入,写作是输出,没有良好的输入,就不会有好的输出。
2、读书前,弄清楚自己读书的目的,有了阅读目的才可以高效阅读,学习就是为了更好地解决问题。
3、一本书不需要全部读完,只需要了解作者最想传达的中心思想就可以。
4、阅读书中百分之二十的内容,就可以了解百分之八十的知识点。
5、“三分之一阅读法”半小时读完一本书,基本上可以理解一本书的80%的内容。
6、养成读书的三个好习惯:写读书笔记、先从容易的书读起、把书放在一眼就能看见的地方。
7、根据艾宾浩斯曲线的研究结果告诉我们,在适当时机进行复习,可以快速将知识牢固刻在记忆中。
8、早上起床后和晚上睡前是注意力最容易集中的时间段。
9、像运动员需要热身一样,读书也需要热身(仪式感)。
10、设置任务倒计时学习法,可以提高我们的专注力。
11、文章输出时,最初的100字很重要,先写结论;再写文章终点(目的),可以解决文章写不下去、没头没尾的问题,文章写完要进行检查和修改。以读者身份审视自己的文章,更能找出文章中的问题所在。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