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苔问红叶,何物是斜阳?
“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各有心情在,随渠爱暖凉。青苔问红叶,何物是斜阳。”清朝袁枚《苔》
“远书归梦两悠悠,只有空床敌素秋。阶下青苔与红树,雨中寥落月中愁。”唐朝李商隐《端居》
秋天最经不得雨,昨日还是艳阳高照,晴空一碧如洗,一夜之间,忽然就被冻醒,温度速降接近10度,不能适应的不只是皮肤,还有心情。
悲秋是一种自然的现象。谁愿意起床的时候,如涉寒水。若是饮食接不上来,胃中不暖,哪怕昨天赞美的菊花,颜色也特别的不够喜气,真是个“细雨黄花天”。
秋天多雨,寒潮来的时候,最容易思念的是那些家人的温暖。所以从古至今秋天都有怀人相思之作。但除了杜甫愿意“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绝大多数的诗词还是从自身出发,咏叹冷暖总是难以自全。
红叶与青苔,是自然界中的植物,其颜色的鲜艳和对比,让秋天在某一处小地方特别的有着诗意和鲜明。设若是太阳暖暖的地方,金秋红叶,赏心悦目,但若是细雨连绵,又兼孤单旅,湿漉漉的红叶青苔,却分外是视觉的冷艳与孤寂。
李商隐是捕捉美和哀伤的是高手。此时他入幕已久,或在南方郑亚的府中,和妻子保持的通信的联系。但是在唐朝书信也不是一件非常简单的事情,通过驿站或者熟人传达,其中有多少邮件半途而失,远非现在的快递业实时监控那么简单。在异乡的日子,适应了这一种没有家人陪伴的寥落,但是在秋风起时,仍旧会有相思之感,然而题目中叫“端居”,也就是说,这并非不安于现实的过分的悲郁,此时此景,可做长久的玩味。
远书不来,归梦渺茫。一个人的空床,对着渐次肃然的秋天。那庭院中的青苔与红树,在细雨中静静地无声,在雨之后,又被月光轻轻地穿过。
那寥落与忧愁,是无声的,也是弥漫的。
这是一种诗意的凋谢的秋美,让人觉得冷峻,觉得弥漫无声的秋凉。李商隐在思念家的温暖和妻子的温柔。然而也不是那么的激烈,反而长期的孤旅生涯,让他沉浸了玩味,让这首诗分外有视觉和感官孤寂的冷美。
这是情绪上的悲秋被他很好地捕捉到了,成就了一首艺术的小诗。而他本人却不是太困惑的,因为他的妻子还在,用漫长的等待,等待他回家,西窗剪烛。诗仿佛很冷,但此时的李商隐心是温热的,只是有那么一点悲秋。这首诗如果用日本诗的风格赞扬有一种空寂之美。
但这样的空寂凄清之美到底不合适心情沮丧的人,尤其是不适合空着肚子的单身狗狗,只怕会勾出一大包的眼泪。
同样是青苔红叶,在袁枚的诗里,却展现出了另外一种风情,这是真正的劝勉和治愈。
太阳照不到的地方,青苔的青春有自己的节奏。
苔花像米粒一样小,却也像牡丹花一样肆意的开放。
每一个生命自然有自己的心情,有着自己的冷暖和合适。
青苔仰着头问了高高在上的红叶,你每天都在感叹斜阳,那太阳是什么呀?
在秋雨里读这样一首青苔红叶诗,足可以驱散秋寒带来的不适。
唐诗不止是李商隐用“青苔红叶”写一种伤秋,白居易也如此。“不堪红叶青苔地,又是凉风暮雨天。”但袁枚的诗恰恰打破秋怀,那些伤春悲秋是你们的感觉。作为小小的青苔,常年不见天日,季节的变化,并不损伤我自己生命的成长。
我在没有太阳的地方,努力的开着花,有着自己生命的节奏。倒是奇怪,那高高在上的红叶,为什么老一个劲的忧愁?
这首诗让人忍俊不禁,仿佛天真孩子气的口吻。这倒是秋天中的可爱。
人本万物之灵,冷暖的变化乃是外在气候的原因,就算是万木萧瑟,那是季节的轮回,花谢总会花开。在秋雨秋寒的季节里,学会冷暖调节,不要让外界的风雨,共鸣与内心的沮丧。要学那不见天日的青苔,努力地让自己的生命饱满。
李商隐的青苔红叶,自有一种艺术的悲美,但是真正的人生,要像青苔一样,保持一种生命的动力,不惑于外界的冷暖。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