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读书@IT·互联网
十分钟读完《必然》(二)

十分钟读完《必然》(二)

作者: 维枷 | 来源:发表于2017-04-01 12:20 被阅读71次
书本封面

三、流动

观点1:互联网是世界上最大的复印机,它将我们的一切行为、特征、想法拷贝成复制品,将信息从地球一端轻松传递到另一端,数字经济就是这样运转在自由流动中的,互联网像一个超导体,减少了复制品的传递流动阻力。这种超级分配系统已经成为了大国经济和财富的基础(信息、创意、咨询),自由流动的产品(软件、音乐、电影和游戏等)是一个国家全球竞争力的优势所在。在未来,复制品必然流动。

例子1:我们早先的经济建立在堆满实体货品的仓库和工厂之上,而如今被当作不断更新的流动服务来出售,马路上停泊的实体汽车,已经转变成了优步、lyft、zip和滴滴按需提供的私人交通服务。这种不停变动的新体制的核心,是更佳细致入微的计算,我们正在进入计算时代的第三个时代:流,页面和游览器不如从前重要,如今最基本单位是:“流”和“信息流”,我们持续不断地监视推特和脸谱上的信息流,我们观看流媒体视频,收听流媒体音乐......

例子2:自由流动让我们已经从日清日结模式转换到了实时模式。我们给别人发消息时希望立刻就能收到回复,花钱的时候也希望我们的银行账户立刻结算,我们为了立即观看到电影视频,宁愿在网上看资源和质量远不上的DVD,速度为王,质量靠边。

例子3:音乐行业是向实时转变破云端破坏掉的第一个产业,,几个世纪以来音乐的风貌一直被科技塑造。从早期的留声机最多只能录音4分半钟(延续到今天的流行音乐的标准时常4分半钟),到工业化生产的廉价唱片,再到如今的数字复制品,音乐行业的转变见证了科技化的力量。经济学中有一条颠扑不破的定理:一旦某样事物变得免费,变得无所不在,那么它的经济地位就会突然反转。在这个充满了免费的数字复制品世界里,复制品无处不在,太过廉价,以至于只有无法复制的事情才变得真正有价值。

例子4:在充满廉价的复制品互联网里,至少有有8种无法复制的东西:1、及时性,前去电影院观看以后可以在互联网上免费观看的电影,在产品发布第一时间高价购买它...... 这种行为并不是购买产品本身,而是购买及时性。 2、个性化,个性化要求创造者与消费者、艺术家与粉丝、生产者与用户之间的不断对话,不断的交互。 3、解释性,有个笑话——软件下载免费,用户手册一万美元。产品价格会不断地下降,但获得解释他们的说明书会变得昂贵。 4、可靠性,在获得一个软件应用后,即便我们不需要说明书,但我们也得考虑这个软件的可靠性。5、获取权,拥有往往是一件麻烦的事情,但是如果我付费得到一个数字仓库,让它为我服务,我便可以随时随地在任何设备上获得这些免费产品。6、实体化,把无形的数字世界用更棒的实体化呈现出来能让我们为此买单。7、可赞助,受众和爱好者为创作者买单,这能让爱好者们与倾慕的对象建立起联系。8、可寻性,在数以百万计的互联网内容争夺你注意力时,爱好者们们会利用评论、评测和品牌等多种方法从数百亿计的产品中发掘有价值的作品(亚马逊上的电子书以后越来越便宜以致于免费,但它最重要的资产不是会员快递服务,而是过去十几年里积攒起来的上百万条读者评论)

观点2:流动会让曾经一成不变的东西变得富有活力。在过去一本纸书意味着盖棺定论,书中的内容已经是完成的东西,但是如今流动可以让书籍变成一种活动的单位。

例子1:流动让书籍和音乐保持随时更新(版本是流动的,介质流动的,改进是流动的),而这一趋势正在教育、报纸和游戏中发生,而最终会延伸到运输、农业、和医疗健康等领域。以下是流动的四个阶段:1、固定,罕见。每一个产品完成度高,盈盈独立。2、免费,无处不在。对第一阶段产品的复制让其变成了日用品,廉价,近乎免费。3、流动,分享。拆散第二阶段的解构,和新产品绑定在一起。4、开放,变化。强大的服务将原材料变得触手可及,使得业余爱好者只需很少专业技能便可使用。

例子2:好东西不一定是静态不变的,正确的不稳定现在成了是好事,从停滞到流动,从一成不变到奔流不息,不再是放弃稳定性。我们才刚开始流动,朝着减物质化和信息洪流前进。

四、屏读

观点:文明的发展让我们变成了书籍之民,今天有超过50亿张数字屏幕在我们的生活中闪烁,而未来数字显示器制造商还会每年生产出38亿个新屏幕,相当于每个人每年都会得到一个新屏幕。文字已经从纸浆转移到了电脑、手机、游戏机等电子显示屏上,我们现在正在成为屏幕之民。

例子1:屏幕之民倾向于忽略书籍中的经典逻辑,对书本的崇敬。他们会被电影屏幕、电视屏幕、电脑屏幕、iPhone屏幕、虚拟现实眼镜屏幕、平板电脑屏幕,以及将来镶嵌在所有平面上的屏幕吸引。一切都将会变幻莫测,文化变的快速、流动和开放。

例子2:教育者、知识分子和政客们在上个世纪电视入侵我们生活时担心阅读和写作的终结,但是如今,新式的电视和平板电脑引起了写作的热潮。人们花在阅读上的时间差不多是20世纪80年代时的三倍。屏幕数量的持续增加正在继续扩展人们的阅读量和写作量。“屏读”如今不仅意味着阅读文字,还包括观赏文字、阅读图像。

例子3:书籍之民担心,书籍和因此诞生的经典阅读与写作,作为一种文化形式,会很快消亡,那么书籍会成为一种什么样子?未来又怎样?有人可以花上好几个小时来阅读网络上的文字,得到的只有碎片、线索和印象。网络最大的吸引力就在于此:五花八门的碎片化信息以松散的方式聚集在一起。因此缺少某种牵制,把人搞得晕头转向,将读者的注意力带离中心论述和论点之外。但有文学学者声称,书籍实体的组织结构让你在阅读时进入思绪神游的虚拟空间,这会改变你的脑神经回路,让你变得情不自禁、专心致志、沉浸其中。

例子4:可以升级与搜索的屏幕和比特连接起来具有极大优势。被人批注、标注、标记、收藏、总结、参考、链接、分享、传播,这才是传统书籍长久以来想要的,数字化能让希望变成现实。我们能在网上建立起万能图书馆,文本里所有的字、句子、短语、出处和你想要查询的东西都能查到。

例子5:当世界上所有的书籍都有互联网构成一张流动的织物后,会发生以下四件事:1、处在流行边缘的作品将会找到受众,数字化相互连接的任何作品将会比现在更容易发现。2、万能图书馆将增强我们对历史的了解,过去和今天更多地和现在相连接,增进我们对今天理解,和对过去的欣赏。3、在万能图书馆的帮助下,我们每个人都将会是新形式的权威。4、全面收录的万能图书馆会将书籍中的知识还原到其核心。

小结:穆里尔.鲁凯泽(20世纪美国女诗人与政治家,倡导女性平等、自由)曾说的:“组成宇宙的是故事,而非原子”,我们通过书籍获取知识,书籍作为一种高级的组织形式,吸引我们单位的注意力,在未来的屏读时代里,我们将会在任何地方任何时间阅读一切,注意力将会极大地稀释。

相关文章

  • 十分钟读完《必然》(二)

    三、流动 观点1:互联网是世界上最大的复印机,它将我们的一切行为、特征、想法拷贝成复制品,将信息从地球一端轻松传递...

  • 十分钟读完《必然》(一)

    引子:作者凯文凯利在十三岁的时候便接触了计算机,那可是1965年,计算机刚刚兴起起步的时候。那个时候他就对计算机深...

  • 【轻·读书】《极简欧洲史》

    十分钟读完《极简欧洲史》。 ↓↓↓

  • 十分钟读完《Rework》

    近来利用闲暇时间看了 《Rework》(重来) ,在这里做个总结,也分享给听过名字但暂未读过的朋友们。 TAKED...

  • 十分钟读完《原则》

    by 雷•达里奥 简介 原则是能够在相似场景下反复运用的一套概念,有别于具体问题的狭义回答。原则是应对自然或生活规...

  • 十分钟读完《干法》

    by 稻盛和夫 理解工作的意义,全身心投入工作,你就能拥有幸福的人生。 我们的人生是由种种苦难构成的。苦难既不是我...

  • 十分钟读完《优雅》

    《优雅》 作者:晓雪 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ISBN: 978-7-5496-1152-5 版次:2012 ...

  • 十分读书||三月读书复盘

    一、书目:《小窗幽记》、《思想的力量》 二、时间计划:每周读完一本 三、输出计划:每天一篇读书笔记,包括十分钟内容...

  • 每周一书:齐藤英治《王者速读法》——告诉你三十分钟读完一本书的秘

    三十分钟读完一本书,三十分钟读透一本书,这就是王者速读法。 很霸气的名字。 读完这本书最大的收获就是: 两个理念,...

  • 英语

    @胄胄妈 精读就这样:第一:选经典教材,词汇,语法都很科学合理,篇目控制在十分钟内读完的。第二:听,第三复述内容,...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十分钟读完《必然》(二)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sodio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