执笔作剑 书写生活 挥洒豪情
在这里,告诉你最真实的军人生活
这里没有白杨树的苍俊有力,这里有拉姆子树的骨瘦多子,从温带平原到热带草原,从繁华和平到战火纷纷,从楼房到板房,我们跨越了万里之遥;从中国营到难民营,仅有一步之距。
古人云,“知所先后,则近道矣。”维和刚过一季,俗语道,“与其巧妙地把持住末端,不如笨拙地警戒于开始。”独愿读书静默,思索征程,拷问过往。
人世难逢开口笑,一片冰心在玉壶
孔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人生一世,难得有几次走出去的机会。从军12年,首次远离家门走出国门,从大处考量是服从服务于中国军队走出去战略,国家发展进入到一个关键节点,站在“一带一路”发展框架下,这里资源丰富,未来市场空间巨大,向非洲投入军事、经济力量,是从美日围堵封锁中突围。
通过战略迂回,传递中华民族的包容友善,展示中国军队的实力和担当,为实现永续发展落下关键一子,在国际大棋局中奠基布势。从小处思考为了开阔视野,增加阅历,把住难得的静心修身的机会。
维和最主要是到外面吃苦磨练的,《孟子﹒告子下》有云,“故天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到南苏丹维和就是淬炼成长的韧性,磨砺意志品行,所以参加维和,内心是火热的,不管维和期间经历什么,这份选择是执着坚定的。
水穷之处待云起,危崖旁侧觅坦途
与三年前相比,这里发展后退了,以往瓦乌市区有很多店铺,现在连商店也少了,道路更加崎岖不堪,社会更加动荡不安,走出去看到的仍然是满目苍夷。视线翻越围墙,才真正感受到什么是贫穷,什么才是国家的优越感和生命的尊严。
当我们国家快步走向小康社会时,南苏丹却苦苦挣扎在生存边沿,为一日三餐苦恼不堪。当我们的人民文化生活丰富多彩,精神愉悦,人均寿命接近73岁时,这里谈不上有精神文化生活,人穷志短,偷盗成性,人均寿命接近我们国人的三分之一,目前寿命最长的只有61岁,按照联合国的标准,65岁才正式步入老年。不论从GDP、基尼系数还是幸福指数评价,南苏丹都是贫困的。
物资上的困乏叫做贫,精神上的贫乏叫做惫,南苏丹占全了这两个字。
贫是客观因素所致,惫是主观不努力的结果。分析原因,这既有客观上的国家内战、宗教影响、部落争斗、社会动乱所致,又有个人主观上的懒惰、麻木、丧志。从思想层面分析,正验证了鲁迅先生的那句话,失望之于绝望正与希望相同,而这里民众内心对现实生活的绝望以及精神文化方面的缺失,比肉体上的饥饿和死亡更加可怕。
南苏丹人民也有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这里似乎很少听到语言上的抱怨,一群人即使腹中空空,但只要有一面鼓就可以欢呼雀跃,生活在难民营的几万人,却依然可以在圣诞节彻夜狂欢,这里黑人兄弟们吃的似乎比不上营区内的流浪狗,但心态却是乐观积极的。
可堪孤馆闭春寒,直挂云帆济沧海
作为三十岁左右的人,上有老、下有小,事业正值爬坡上路、负重前行阶段,体力、智力、勇力、能力发展到人生高峰期,经常会走到人生的十字路口,面临机会多,身处压力大,容易成功,也容易犯错。
作为维和官兵,身处异国他乡,最根本的是守住安全、保住稳定。“稳”字是为人处世的根本,保持“稳”有很多做法,最根本的是拒绝侥幸,心存侥幸的人,大都是徒有小聪明。孔子说,聪明的人,必须守住愚昧。有时候按章办事是显得呆板愚昧,但这是最全可靠的方法,尤其是在国外,遵守规则是很重要的。正所谓,大智若愚,大勇若怯。侥幸的人,对待法规不知敬畏,这样的人并不是真正的勇者。
世间名利双收的事情少有,如果有,大多也都是风险与利益共生,当眼中只有利,忘记弊时,就如同心存侥幸在刀尖上嗜血,不论转多少圈,侥幸都是在蒙蔽视听、掩耳盗铃,因侥幸获得的自由和便利越多,最终遭受的劫难也越大。最有效的办法是杜绝侥幸,心存侥幸必有不幸,悬崖勒马收缰晚,船到江心补漏迟。稳,体现了中庸思想,不一味强求,不贸然反对。对自己掌控自如。
孔子说,要“少年戒色、中年戒斗、晚年戒得”,就是要少些锋芒毕露,多些韬光养晦,正如中国书法中的藏锋和露锋,平时厚积薄发,韬光养晦,危急时刻才能牛刀小试,展现光芒。年轻时光芒越多,越容易丢失,手中权力越大,越容易迷失自我。
保持一个人稳不能保持整体稳,要保持集体稳定,就要在一个人稳的同时要建立相互通联,正如高楼大厦,钢筋混凝土相互交织,框架结构相互扭合,才能万丈高楼平地起。一个集体的稳定,很重要方法是沟通协调,凡是工作出现隔阂卡壳的都是没有主动沟通,只有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总体协调顺畅,才能长久和谐共处。
一幢大楼,有地基,有房顶,有墙皮,有砖体,同样是水泥,有的在地下默默奉献,有的在云中光彩熠熠。暴露在外的最先遭受腐蚀,深埋地下的却可万古长存。古人教导我们,要有大格局、大胆当,舍得下小得失、小恩惠,要多做幕后奠基人,少露台前风光脸。
【版权声明】
烽火烟云第44期;作者:韩超;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