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者简介
贺秀佩,1979年生,浙江宁波人,初中语文高级教师,喜欢读书,相信经典,穿越时空的力量,教书有些兴致,时常“为难”学生,撰“初中生口述家族史”,找书店开讲座,理“我的年度书单”等。
感悟:这么年轻的老师,想法却那么新颖,“为难”学生到底是怎么个“为难”法?她的撰“初中生口述家族史”,我非常感兴趣。
看书私家语,教书“旁观客”
作者说,教书17年来,让她体会到读书是教书的最佳捷径,而教语文的最好方法就是提供给学生多样化的材料,然后在一旁“煽风点火”,推动他们“掐架”。
感悟:大部分老师是让学生能够安静下来,而这位老师却说是给学生“煽风点火”,推动他们“掐架”,这样的老师还真是好奇。另外她说的给学生“提供多样化的材料”,这个观点让我认为既然要给学生提供这么多的材料,那首先老师就需要阅读大量的书籍。他是怎样读书的?在他的初中时期或者童年时期,他又读了哪些书?哪些书对她有影响呢?
一,自我认同是教师的“定海神针”
贺老师这样说是因为在他的小学和初中阶段,她认为是她的读书黄金时代,那么在这期间他的父母给予了他很大地支持。原因有二,一方面是父母的完全信任——租借费用和具体借什么书她自己决定,另一方面她的老师们不干涉他看什么书写什么作文交差老师都不反对。
感悟:信任孩子的父母让孩子感到安全,给学生自由的老师让学生发展有更多可能。
学刘墉《肯定自己》那样暗示肯定自己和学生:你是天地间一个不可缺少的人,多给学生看和写的自由,虽然这自由本就是他们的。
美国作家安兰德在《源泉》《阿特拉斯耸耸肩》作品中,给作者的启示:自我认同的老师,仿佛手握定海神针,老师相对从容的做课程做活动,谋求师生双方的提升,而不是通过考试,尤其不是通过升学率、重点率来证明自己。学生的考试成绩,必定是老师的课程顺带而来的副产品。
这一期间因为读各方面的书籍,作者强化了职业心态:倡导跨越阅读舒适区,希望学生不仅仅看文学类作品,重视学生在初中时代的阅读量,当然质是建立在量的基础上的。
二,课文不等于范文
这个题目就让人感到很新颖,原来她。校风钱钱北区是教材的做法,把课文作为思辨类素材,请学生对单元课文进行排序打分,撰写质量报告。
三,自我觉醒,做一个世界公民
自我觉醒指的是作者上初中、高中的时候,读了大量的女性作品,比如《再生缘》《第二性——女人》。她希望学生从青春期起,就思考追求个人幸福的权利和方式。
使作者向往做一个世界公民有两本书,是斯蒂芬茨威格的《昨日的世界——一个欧洲人的回忆》,这本书里,让她一方面开始质疑狭隘而狂热的民族主义,另一方面开始搜寻那些描述人类晦暗时期的作品。另一本书是布尔加科夫的《大师和玛格丽特》。这两本书推动作者去关注个人与时代的关系,在后来的个人阅读和教学中,作者有意识地结合文史呈现多种材料,把个体命运放到更广阔的背景中去理解,比如就明代张岱的《湖心亭看雪》,她会去找王汎森先生的《明清思想十论》。浦安迪的《中国叙事学》来辅助教学。
感悟:广泛的阅读看似与所教学科没有多大联系,实际上在有意无意中都运用在了教学中。
四,理解、比较、关联
因为幼年时期和初中、高中阶段打下自由的朗读基础,所以在工作期间作者能够把所学的东西理解消化进行对比做出关联。她运用哪些书进行的对比,在这里我们不再一一赘述,主要是说他语文教学方面的观点。
她认为作文语文作文训练中比较注重让学生练习写评论,包括书评、影评、时评,刘小枫的《沉重的肉身》曾是给她最大启发的一本指导用书。
感悟:她的这一做法值得尝试
她认为人人都可以是历史学家,他引导初中生进行口述家族史写作,让学生感受家族亲人的荣耀与痛苦。他认为只有了解一个个家庭中真实的我,体会他们与我们的异同,才有精神上彼此对接的可能,才能理解祖辈的人生选择与被选择。只有在感知历史的复杂和人性的丰富的基础上,才能超越自身厉害去看待个人的遭遇和家族的命运。
感悟:这是不是就是寻根求源?
作者说最能基于他教学启发和支持的,是近几年所读的一本奥派经济学著作——米塞斯的《人的行为》。此书有助于理解师生关系同事关系,课程教学组织的内容与形式,如何服务学生、教师如何自我成长等。
教书对于他来说是命运的奇妙馈赠,教书也成了一条连接,他和他人以及这个世界的小路。作者说,每个人的路,无法复制,对他自己来说不是孟丽君那样勇敢的女子,她就是想试一试米塞斯先生所言“一个人能做到什么程度,他在这个程度内就是自由的”。
感悟:也就是说,你能的程度越高,你就越自由。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