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学期伊始,同学们还没有真正从假期生活中回归。在召开了班会,明确了学习要求后,我从第三课《古诗词三首》开启了本学期的语文课。因为在延迟开学那几天,我就在群内布置了古诗背诵任务。我打算按照一节课一首古诗的节奏进行教学。这样学习压力也不大。
我本以为在经过自己认真备课后,课堂会很精彩。可是在教学过程中,不知道是同学们还没有适应新学期,还是教学环节出现了问题,我总觉得课堂气氛不对,没有同学举手回答问题,所以自己有点尴尬,上课状态也很糟糕。在我的不断鼓励下,只有一两个同学举手,但是也只是按照课堂笔记读出来。我瞬间觉得自己失败透了。第一节课的挫败感竟让自己有点害怕上课。
下课后,我开始反思整个教学过程。究其原因,我觉得应该是自己没有把握好学情,学生的基础被我主观臆断地拔高了。在备课时,我觉得这首诗理解起来挺容易的,所以就想当然地以为学生也可以在反复诵读中理解。但是事实与此截然相反。学生还没有足够的积累,还没有准确的语言组织表达能力,他们没有组织好语言就会怯于表达。
而在课堂上,我要求学生自主读古诗,理解古诗的内容,可能学生还没有思考好,我就急于让学生回答,没有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这也是我课堂的一大问题。我总是特别害怕课堂的沉寂,所以潜意识里,总觉得学生动起来才是学习的表现。殊不知,思考时,此时无声胜有声。只有经过自己思考的知识才是属于自己的。
课后,我很忐忑这节课学生是否学会了,是否理解了。所以下课后,我还专门询问了几个同学。虽然他们回答理解了,但是看着他们的表情,我觉得他们的回答好勉强。这让我更自责了。
晚上回到家,我不停地想,估计只有重新回炉才能进行补救了。第二天,我早早来到学校。看到同学们都陆陆续续进入教室,我开始布置晨读内容。我把昨天所学重点内容出示在黑板上,让同学们参照复习。看着同学们的表情,我就知道了部分同学上课没有认真听,遗漏了不少内容。认真听讲的同学脸上洋溢着自信,看起来相当轻松。没有认真听讲的同学则一脸茫然,竟不知道有这些内容。
虽然这次经过补救,同学们对所学内容有了很好的梳理,但是我还是很自责。自责没有上好第一节课,自责上课没有调整好学生的上课状态,也自责自己的课堂没有吸引学生。课堂是学生学习的第一阵地。如果课堂抓不住,教学质量从何而言。同时,第一节课上,我也意识到自己另一个重要问题就是板书。一是自己书写不好看,二是板书比较随意,没有结构可言。
糟糕的首课,让我受到重挫。我不断提醒自己,一定要注重细节。抓课堂,抓学生上课状态,提高课堂效率;重落实,重作业检查巩固,提高作业实效。同时,也要做好预设,在课堂上让预设和生成相互融合。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