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想兔日记》日更第258天
1月1日元旦的时候,我给自己今年又立了一个新的flag,
名字叫“百书百影”。
字面意思是,要读一百本书,看一百部影剧。
实际上的打算是,因为自己不像很多同学那样,
进了高校,继续从事教书做学问的老本行,
而是在机缘巧合下更换了自己的赛道,从历史换到了金融。
这样干,有好处,也有坏处。
好处是离钱更近了,也更容易赚到钱。
坏处是来到了一个完全陌生的领域,两眼一抹黑。
有一次和二弟视频,我跟他提到1月份赚了六位数,
他说挺不错,赶得上大学教授一年的工资收入了。
我说,这二者没有可比性。
大学教授,尤其是青教,逼格高、收入低,也不是什么新鲜事了。
但问题是,经济收入只是高校教师这个职业所附带的一部分内容,
甚至只是一小部分。
除了收入外呢,社会的认可度,稳定的户口和编制,教书育人的使命感和意义,
相对自由的时间,乃至于可以继续在熟悉的领域做熟悉的事,
都属于附带内容。
而我现在做的事,基本就一个内容:赚钱。
再具体一点,就是每个月所有账户资金数字总和的增加幅度。
除此之外呢,基本就没了。
要是这种情况下,我赚得还和进高校教书的那些同学一样多,
干脆也别混了。
也正是因为换赛道的缘故,迫切需要增加原专业之外的知识。
“百书百影”的flag,就是在这个前提下提出来的。
但话好说,事真不怎么好办。
到目前为止,一个多月已经过去了,进度怎么样呢?
很打脸,脸都被自己抽肿了。
我在印象笔记里专门建了两个共享文档,来记录“百书百影”的进度。
读书这部分,目前就读了三本:《财富自由之路II》、《价值》,还有《洞穴奇案》,基本都是把去年读过的书,再次复读。
而影剧这部分,进展倒是不错,已经看了30多部。
实话说,我一开始还有点得意,眼看着才一个多月,
自己的计划就已经完成六分之一了。
把记录表给媳妇炫耀了一下,媳妇问:看了这么多,能记住多少啊?
我说,记不住多少,只是希望自己看过,不至于毫无印象。
她又问:那对你有启发吗?
我说,可能会有些思考吧。
媳妇平时不怎么看影剧,特别是对悬疑一类的,避之不及。
而这类呢,偏偏又是我的最爱。
当然,爱的不行不行的,就是德剧《The Dark》。
每次和媳妇说剧情,我都情不自禁的加上一句:悬疑剧永远的神!
影剧的数量上来了,读书依旧没什么进展。
于是我想到了去年参加某个训练营时,搞的每天读一本的活动。
这个活动要求按照书单的顺序,每天一本,然后写清单体式的读书心得。
略微试了试,就发现行不通。
倒不是人家这套方法不好,而是不符合我立flag的初衷。
我的目的是,像曾经读研读博时候那样,用爬梳史料的心态去认真研读一些经典书籍。
研读不是目的,目的是让自己能习惯在新领域中思考。
可这种密集、高频的读书,哪有时间留给自己思考?
别说思考了,估计连皮毛都读不懂。
老祖宗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可我一直觉得,思比读要重要的多。
但凡是经典著作,作者真正想表达的观点,一定是藏在字缝里的。
什么意思呢?
就是写书人想说的话,绝对不是咱们读者随便扫两眼,或者走马观花的浏览一遍,就能明白的。
一本《红楼梦》,为什么能养活那么多人?
就是因为书里表达的意思太隐晦了。
我上大学的时候就很痴迷《红楼梦》,
不仅是通行本,连庚辰本的《脂砚斋重评石头记》都翻来覆去看了好几遍,
也读了不少红学家的点评。
而脂批和点评里,最常出现的一句话,知道是什么吗?
就是这句“草蛇灰线,伏脉千里”,
翻译成大白话,意思就是说曹雪芹写东西太能藏事,认真读都读不出来,
更别提走马观花式的浏览了。
《红楼梦》是经典名著,我原来预设的读书名单里,多数也是名著。
但凡是名著,肯定也超级能藏事儿。
那我怎么能做到一天一本?
别说咱这个普通人了,就是上帝来了也够呛啊。
那怎么办?
不能怎么办,继续读呗。
截止到年底为止,能读多少算多少。
但无论读了几本,一定要保证自己对每一本读过的书,都要认真思考过。
因为这个flag存在的意义,本来就不是要求自己一定得完成这个数量,
而是要逼迫自己去习惯每天读书的状态。
要是真为了完成所谓“数量”的目标,而人为的降低书单质量,或者忽略读书的结果,那才是舍本逐末了。
这样可不行!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