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做了第三次心理咨询,今天的咨询非常之成功,一方面是来访领悟能力很强,另一方面来访改变意愿也很强烈。因此,简单几句话便完成了今天的咨询。
在咨询之前,我了解了来访的意愿,她是希望要讨论亲子教育和习惯养成。在咨询之前,我考虑了很多,感觉这两个内容都是很庞大的课题,担心没办法在50分钟之内解决。但真的是我多虑了。
1.和来访沟通,理解来访的困惑,并和来访共同商量解决孩子不愿意和其他人打招呼的问题,来访认为这个问题很困扰,打分8分。
2.从情绪、行为和想法建立三角结构,恶性循环。
情绪:不高兴
行为:指责孩子
认知:孩子不到招呼,不礼貌(自动思维)
3用反驳技术,启发来访修正自动思维的想法。
改变错误认知,接触情绪困扰。(不打招呼,就是不礼貌)
正反两方面去感受这个观点。
不打招呼,不礼貌 支持 1. 这个认知是出自我们的习惯认知 ,个人并没什么特别的想法 。
不到招呼,不礼貌 反驳 1.不打招呼,我可以点头,笑一笑 都能表达自己的礼貌 。2.不打招呼,我是因为害羞,而不是不礼貌。
说到这里,来访者突然笑了,她觉得自己的心情豁然开朗了。
这时候,我给她评分,她的分数已经降到0分了。开始咨询不到20分钟,拿下第一个目标。
接着,来访提出第二个目标,是沟通问题,孩子不愿意表达要求,却用声音传达,要求家长去猜测。家长认为,孩子在挑战家长的耐心。其实,看到来访的性格和职业,我便猜测,这个家长强势,孩子一定是因为不敢提出自己的要求才退化为这样的方式。这种方式是双方共同达成的一种协议。家长要负主要责任。来访一直点头称是。我顺便给她方法,让他采取阳性肯定法鼓励孩子用语言表达请求 。另外要求来访主动和孩子处理亲子关系,促进与孩子的安全感。
来访者表示解决了她半年来一直困扰的问题。我想,这就是登天的感觉吧。
最后,留给来访者一个家庭作业,每周两次,刚性1小时高质量陪伴孩子,并记录,培养家长的觉察能力。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