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12-11
咨询中,关于亲子关系的问题比较常见。 “亲子关系”中包含孩子、爸爸、妈妈和关系,那么咨询中处理哪一部分的问题呢?关键是看可操作性,具体问题一定要具体分析。不是去看什么造成了问题,而是去看什么事情在维持着问题。可以分以下四种情况来处理。
(一)孩子的问题
如果孩子愿意来咨询,而且确实是孩子的问题,那么就以孩子作为求助者来解决问题。
比如说孩子学习成绩不好,而且愿意改变自己,想提高自己的成绩。 提高成绩是具体问题,咨询师不是解决具体问题,而是解决对学习的兴趣问题。总的原则是:关注好的,关注优势。
提问的时候,要问孩子哪门功课最好。咨询师关注的一定是孩子最擅长的那一科。这跟家长老师的做法不同,他们是哪一科不好就给孩子补习哪一科。
比如说孩子数学成绩最好,那么刚刚开始的咨询目标可以是想办法把数学提高5分,然后再提高5分,这样一步步的,将孩子喜欢的数学科目提高到90分,孩子就有了一次成功的经验,这个经验是孩子的自己的亲身体验,所以对他再去设法提高别的科目的成绩的时候就增加了自信心。 注意一定不是纠正劣势,而是发挥优势。
家长具体的操作可以是写阳光日记,关注孩子的闪光点、差异点和动情点。而记录的前提是观察,一定要走心。可能孩子的问题仍然存在,但是家长的关注点不一样了,关注的是孩子的优势和闪光的地方,不记录不好的事情,从而改变认知。
这样做的理论基础有三个。
(1)世界是美好的。也就是说,相信儿女的未来是美好的,困难是暂时的,出现的问题是孩子成长中的问题。
(2)人是可信赖的。安全感的存在。
(3)我是可爱的。是指人在当下对自己的价值评判,即自信心。
(二)父母的问题
第二种情况是父母来求助,父母愿意为了孩子解决问题而发生改变。
比如同样是孩子学习成绩不好。在对父母进行解释的时候遵循以下原则:可以用生理就不用心理,可以用遗传就不用环境,可以用先天就不用后天。 这种前提下,父母就对孩子的现状更容易接受,降低过高的期望值,问题往往由于能够接受而解决。 让这些父母明白,孩子只是普通孩子,不是天才,不要苛求完美。
(三)关系问题
Family关系出现问题,一般是交流有问题。交流的方式有五种:沟通、说服、争吵、冷战、谈判。 有些家长总是会摆出谈判的姿势,对孩子说,来来来,咱们谈谈。家是讲情的地方,不是讲理的地方。谈谈,就是纯粹的理性,没有感情在里面了。如果家庭关系处于这一阶段,首先家长就是要闭住嘴。 关系稍有缓和,可以再试着说话,也可以适当的争吵,也可以说服,最终是要达到沟通的水平。沟通是双向的,双方都以听为标准,都愿意听对方的话为标准。
孩子问题的背后可能是夫妻关系的问题。这种情况下,就先搞好夫妻关系,让家庭气氛更温馨一些。不管是父亲还是母亲,先把自己做好。
当然,也可以用动力学的方法进行咨询。天下最好的家就是爸爸爱妈妈。房子大小无所谓,关键是有一个有爱的家。母子在孩子两岁之前是很紧密的关系,但是三岁左右,爸爸就应该进入进来,形成一个稳定的三角形,三方中各个两方之间都别太近了。父亲逐渐靠近孩子,妈妈逐渐离开孩子。
所用的咨询方法一定要有可操作性,比如情绪监控。很多情况下是人的情绪出了问题,整个家死气沉沉的,像坟墓一样,孩子怎么能不出问题呢?
使用咨询理论的时候,注意不能削足适履,不能像普洛克拉斯蒂之床一样机械,理论是根据不同的人,创造出来的,绝对不是拿理论去套这个人。
孩子有问题的时候,父母首先一定要镇静,只有镇静能够让一个人镇静,语言劝说是没有用的,因为虽然你可能在说,没事没事啊,学习不好也没关系啊,可是,如果父母的情绪还是焦虑的,说多少遍也没有用的。
这就像双重束缚(Double Bind Theory)一样,让孩子无所适从。双重束缚是1956年著名英国心理学家葛雷格里. 贝特森提出的关于精神分裂症病因的理论,是指一个人同时在交流的不同层面,向另一个人发出互相抵触的信息,对方必须做出反应,但不论他如何反应,都会得到拒绝或否认,容易使人陷入两难的境地,精神分裂症状就是这种痛苦的表达。
比如说,妈妈对孩子说我爱你的时候,妈妈的情绪如果是焦虑的不安的,那么传递给孩子的信息实际上就是两个不同的层面,是两个相互抵触的信息。孩子就会无所适从,不知道妈妈是否是真正的爱他,可能就会产生困惑,甚至心理问题。
这又关系到态度的ABC理论,即态度是由情绪、行为倾向、认知三个部分组成的,当三者发生矛盾的时候,情绪是决定性的。所以你说了什么不重要,关键是你说话时候的情绪,更能让对方真实地体验到。
(四)成长的问题
很多情况下,孩子的问题实际上是成长中常见的问题,我们常常说,没有问题才是最大的问题。
所以,孩子成长过程中遇到问题是很正常的,所有的成长都伴随着挫折。年轻的时候遭罪比大了以后遭罪好。小的时候毕竟是有父母帮助的吗。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