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发展中没落的永宁街

作者: 苏尼阿海 | 来源:发表于2023-05-07 15:13 被阅读0次

    在滇南,每一个集市都不是轻而易举地赶了起来。

    以我们彝族太阳历的时间,是12天赶一次集市的。也就是说,是按照着十二生肖来赶集市的。

    在永宁街的附近有羊街、马街、狗街、猴街,永宁街可是除啦城里面天天赶街的。其他集市赶不起来,而永宁街却天天繁忙着。

    永宁街一带的地方在大清时是一个乡叫永宁乡。在大清以前,一直都是沿用着彝语的地名“岔科”。意思是一样,就是永宁。从官厅那边来到这个地方放牧,取名岔科,寓意深远啊。

    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永宁乡改为永宁区,为建水县第六区。1984年,改名岔科区。1987年,改为岔科乡。1998年,由岔科乡改为岔科镇。

    到了民国时期,永宁街就没落了。因为这个时候太乱了,无法正常做生意。就永宁乡地区,也出现了大大小小的几股土匪。

    这些土匪,我现在也不知道到底是从哪里冒了出来的。但是,基本上可以肯定大部分人应该是外地来的。本地的,也是那些游手好闲抽鸦片的家伙。

    这些土匪盘踞在永宁地区,就是抢马帮或者独自做生意的人。也有些土匪悄悄地偷村民们的粮食什么的,偶尔也来几票。要的东西首先是吃的,然后才是枪支弹药。

    因为那时候匪患严重,所以永宁地区的人也多数选择在老家开荒造田。后来在大户和政府的联合下剿灭了土匪,可是属于永宁的时代已经过去了。

    多数人已经穷了下去,自然也就不再需要有太大的物流,稀稀疏疏的人流很难再撑了起来,于是就十二天赶一次。

    后来直接赶不了集市,人人苦公分的年代谁敢公然去永宁区兜售东西?就连那属于永宁区的特产烤烟,也刹那间变得只是满足个把人的消耗。

    1984年改为岔科区,这个时候永宁街又迎来了第二春。不过,永宁人也不再称自己为永宁人啦。去了外地,和别人介绍自己的时候总是说:“岔科建水人,建水岔科人。”

    别人一听,就知道是个不差钱的大爷了。在民国的时候临安府改为建水县,可是其他地区的人缺衣少食,可岔科人却是盖房买车娶媳妇。

    而到了1984年,岔科人硬是凭借着烤烟几年就富了冒油。有朋自远方来,临别时送一包烟丝就是相当的土豪。一包烟丝,估计那时候的人得苦好几天。直到今天,那一包烟丝也是百十块钱的。毕竟,一斤烟丝好几十块钱的。来收购烟丝的商贩,把岔科街盘活了起来。

    不过,这种好日子可没有几年。很快,特产烤烟就熄火了。我分析的原因大概有两点,一是云烟品种挤兑了本地烟,第二是烟丝的消费者减少了。

    终于,在我去读五年级的那一年就只能勉强一个星期赶那么一次。以前我们村委会的人几乎有事没事都跑,岔科街成就了很多生意人。

    到今天,岔科街已经不再起眼,算是一个普普通通的乡村集市。甚至,要什么没有什么。

    以前,好些村子可是专一搞一件事情的。比如专门搞凉粉的,专门搞豆腐的,专门搞竹器的。那时候,我们村子专门搞畜牧业。现在专门打工,留下老弱病残在家里。

    从滇南重镇到平凡的乡镇,短短百年不到的时间见证了发展的迅速。有些人想把岔科变为工业区,可是最终还是选择放过这一片曾经繁荣富强的净土。

    变为工业区,那肯定热闹了。我想,我是看不到她有那么一天了。或许,这和我家的没落有一定程度的关系。

    一个地方的发展,交由时间和民众自由地去发展。一个放羊的人,始终改变不了什么。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在发展中没落的永宁街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soohs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