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八月的第一天,很重要。尽管现在才能停顿下来坐在电脑前,但觉得仍有必要写点东西。昨天这个时候也觉得很重要,因为是七月的最后一天。但凡开始和结束,总会让人有一种莫名的感慨,人生的意义总在这些关键节点上显得那么重要,好像只要这样的时刻能够提醒自己,人的一生就能把握住。所以现在流行所谓的仪式感,名为以形式促实质,实际上形式还是形式,变个花样打发无聊罢了。形式摆完了,原来怎样还是怎样。
所以说和做,形式和实质,到底谁在影响谁,有时还真说不清楚。雪师常说改变自己从改变内心开始,但内心的改变却要通过行为来实现,仅仅是幻想是远远不够的。譬如读书,在没成为书呆子之前,虽然也看不起他们,但偶尔也会有潜心书丛的冲动,觉得那一份静美时光是人生中不可或缺的一种状态。但有机会捧起书本时又不是那么一回事了,完全看不进去。以前没认真思考过为什么会这样,总以为是自己的心不够静,又或者是阅读基础太差的缘故。后来慢慢发现,文化环境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特别是今天看了雪漠老师的一个文化讲堂,提到西部文化和岭南文化的相关问题。雪师赞扬岭南文化的包容和活力,但另一位学者也提出岭南人的现实,更注重生活层面,于是便引出务实和务虚的话题。
在务实层面,岭南人确实表现得非常优异,一切以现实说话,一切都有既定的客观标准,这个现实和标准就是成功。无论是财富、权力、地位,只要得到世俗的认可,就是成功。而且由于广东处在改革开放的前沿,成功的手段和方式灵活多样,所以在表面上看到处都是繁荣景象。然而这样的繁荣可能仅仅是物质层面的繁荣,还美其名曰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但上层建筑也仅仅停留在为物质提供指引的层面,真正的精神文化领域却显得很萧条。一个很现实的问题就是大家都不爱看书,看书也只看消遣类的畅销书,文史哲一类的名著看的人就更是凤毛麟角。所以,在这样的环境氛围中,就连我这样一个所谓的知识分子,感受和分享到的只有喧嚣和浮躁,周遭充斥的也都是些成功学的鸡汤。
这是现代文化一个很可怕的现象,这种流行文化已经变成一种集体无意识。哪怕自己想改变内心,可能也仅限于在这种流行文化的范围内,改来改去,只能把自己改得更“成功”,仅此而已。这样的成功好不好我不想多做评论,但不读书,不学习传统文化已经成为可怕的现实。在这样的现实下,所谓的成功能走多远,能维持多久,于个人,于社会,于国家,于民族,都是不敢想象的。外国人批评我们没信仰,没素质,我们很愤怒。但关起门来,我们自己却不争气,连自己的传统文化都丢在一边。不仅如此,我们还打着与时俱进的旗号,敞开怀抱全盘接受外来文化的滋润,情人节、圣诞节大行其道,而身边有人说两句佛学就特别反感。过着基督教的节日,却不给佛学活路,这就是时下很多人的文化观。
可能说文化观还算客气的了,因为很多人连文化是什么都不清楚,根本没有这个概念,人们只懂得跟着感觉走。其实,跟着感觉走就是一种文化,或者说这种被社会大众所接受的感觉,就是一种文化。文化之所以称之为文化,完全是因为它已经渗透了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整个社会都在毫无意识地朝着一个方向走,人们都在不知不觉地接受这种感觉,认为这种感觉是对的,是自己应该追求的,这就是文化的强大之处和可怕之处。所以,当我们口口声声“实际一点吧,看书有什么用?”当社会大众都有这种从众心理的时候,我们的文化就真的岌岌可危了。
或许大家都觉得我杞人忧天,自己不学,自有人学,好的文化总会有人传承下去,用不着我们这些普通人担心。其实书读多了,就越发觉得自己成为什么作家、大师的可能性简直就是痴人说梦。但我想说的是,大众的普遍文化素质是决定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文化层次的关键,更是影响国家民族前途命运的奠基石。为什么民国时期大师如云?这和那时的读书风气有莫大的关系。我们耳熟能详的“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也是周恩来在那个时期提出的。中国之崛起也印证了周总理的这句话,难道中国的强大就不需要读书了吗?
不读书的现代人造成一个严重的后果,也是我们一个非常不堪的现状,大师寥寥无几。即使有大师,以我们这样的能力更是无法分辨。所以我们现在整天骂街,骂那些欺世盗名之徒,骂那些所谓的“砖家”,其实我觉得最应该骂我们自己。大家都读书,读好书,读经典,多学习传统文化,还愁分不出哪些是“甄士隐”,哪些是“贾宝玉”?还愁能上当受骗?那些可恶的文化骗子完全是因为众人的无知被追捧成“明星”,而真正的明星却被社会所唾弃。怪谁呢?
还是雪师说得好,“欲窥万象,先登山顶”。读好的书,把书读好,让好的文化熏陶自己,让优秀的文化引导自己的行为和生活,那么你自然会有一种“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境界,不再为俗世的喧嚣和烦恼所困。久而久之,“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的情怀便油然而生,生活也会为你带来不一样的诗意。或许这就是读书于我的意义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