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据报道,深圳将在本月内选取部分地铁路线试行设立女性优先车厢,试行成功后再考虑逐步推广到其它线路。遂在网络上引起一片争论。
个人以为,这样的做法相当不妥,甚至极为错误。只说一个事实,另一个有女性车厢的国度是印度。这样的舆论和风气导向是把我们牵引到哪里呢?
按照此番做法的逻辑,进一步发展下去难道不是:公交车也分男女专车,这一趟只许女生坐,那一趟只许男生坐,女司机开女性专车,男司机开男性专车,杜绝风险;以此类推,飞机也要男性专机和女性专机,出租车也是,大马路上分男性专道和女性专道,商场分男性专卖和女性专卖,不准互入。违规的人重罚,可行否?
相比地铁,公交车性别专车化也是迫在眉睫不是吗?频频爆出来的新闻,小女孩被老大爷猥亵之类的性骚扰案件已不用赘述。但是对于上面的提议大概没有人会赞同,甚至觉得荒谬可笑,不是吗?但是思想方针是一致的呀。管理方可能觉得我这个简单粗暴的方法可以轻而易举地减少甚至杜绝性骚扰了,会如此称心如意吗?
女性优先车厢,理论上应该是个纯女性的车厢,否则只要有一个男性在就失去了其存在的意义。大有可能车厢内的男女纷纷面面相觑,尴尬不已。再说,是所有车厢还是某些车厢按性别划分呢?如果只有少数几个车厢如此操作,实在意义不大,还易发生纠纷。如果所有车厢如此划分,男女朋友的,夫妻的,一个家族,一群朋友的如何处之?自觉分开,然后张郎找李郎?或者再设个情侣专厢,家族专厢?并且,说句不讨喜的大实话,性骚扰甚至性侵的败坏分子有配偶的并不是少数,如何提防?
女性优先车厢,看起来是给女性的优待,实际上折射出并不客观的观念:女性都是受害者,男性都是加害者。这一观点实在对哪一方都不公平,甚至是大大冤枉了所有男同胞呀。男同性恋被性侵的几率和女性的一样大,最近也有女老师与未成年学生发生性关系被判三年牢的新闻。所以性侵害行为中受害者和加害者的角色不是固态化的。
再深入一点,这种做法隐隐约约或者直直白白地表露出:女人就是体弱,就是弱人一等的观念。只说女人需要专属车厢,为什么男人就不需要专属车厢呢?女人多娇贵,多柔弱呀,像温室里面的花朵,经不了风吹雨打,还是好好歇在家里,不要出来抛头露面吧,本来持有这样观点的人就不在少数,女性车厢的设置不啻于添油加火,助长巩固了这样的想法。再来,女人也别想一个人出差了,别想一个人出去旅行,别想一个晚上走夜路了,多危险。就这样以“为我们好”的名义逐步剥离了女人的自由。这样可怖的未来是每个女性期望的吗?
这样表面上给与女性的各种优待和方便,除了这里的女性车厢,还有生理期假,延长产假,女性专用停车位等等,无一例外只会给女性带来两个结果:被限制的自由和被缩减的机会。所有前辈女性,所有当代女性好不容易打下的还不到半壁的江山就这样一步步地拱手让人,被攻城略地,渐渐满目狼藉。而古今中外,最优秀的女性都是在和男子同等的考验和要求之下磨砺出来的,甚至负担得更多。
在普遍认为男性体力好,更适合做的地质工作上,中国著名的女地质学家郝诒纯打开了一片天地。她是生物地层学、微体古生物学家,地质教育家,社会活动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学习地质学毕竟是野外实践训练和室内理论学习并重的,需有较多的体力劳动,女性的困难自然会多一些。一开始她跟不上年富力强,健步如飞的老师们,但是她相信“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她用心思,想办法,努力增强自己的体力和体能,通过持续不断的自我锻炼,终于不再掉队。她在恶山苦水中进行研究,甚至1963年去动乱纷争的古巴提供地质技术援助,克服性别的因素,得到一致的好评。
美国联邦最高法院的女性大法官鲁丝·巴德·金斯伯格也是这么历练出来的。她与她的丈夫考入哈佛大学法学院后,丈夫马丁·金斯伯格罹患了睾丸癌,金斯伯格一边继续学业,一边照顾患病的丈夫和尚未到学龄的女儿,在做好自己功课和作业的同时,还要为丈夫记录课上的笔记,和帮助完成作业,使得两人以优异的成绩顺利毕业。日后成功达到美国法律的最顶端,成为美国历史上第二位女性、第一位犹太人女性最高法院大法官。
最后,再回到女性车厢上,女性是不是真的需要这样的车厢?什么对女性才是真正重要的?大概许多人都有了答案,我想,一个与男子平等的各方面发展的机会,一个良好开放包容的社会氛围和风气才是所有女性真正需要的。
也真诚地希望拍板做下这些政策决定的官员里面至少有三分之一是女性,并不过分,不是吗?
征文活动链接为:《「十万个支持吗」第二期::你支持地铁设立“女性车厢”吗?》
网友评论
关于女司机,对于驾驶员而言我不知道真正最重要的是不是其安全性,周知的是大数据显示就百分比而言,女司机比男司机安全多了。就技术而言,身边的男生普遍表示虽然有不少技术烂的女司机,但是溜起来的女司机比许多男司机都开得好。
本人农村人,如今生活在城市,爱不爱干净和教养与家教有关,并不感觉与地域有关。
苍蝇不盯无缝的蛋,感觉是多少人为男人出轨找借口的说辞啊。。还有个词叫空穴来风。。
你所了解的,感知的,偏见的,很可能是因为你生活在一个男权社会,完全是男性掌握话语权,掌握社会的论调。人是社会性的生物,不是一出生就有各种偏见和歧视。就像白人小孩不会一出生就歧视黑人小孩,都是社会后天造成的。
说区别对待是歧视,因为这剥夺了女性自由选择的机会,进一步则是女性的机会和自由。女性的体质就平均水平来说是相对于男性弱,但是社会的氛围是把这弱小推及到了各方面,智力的弱,能力的弱,社会性的弱,直接推论成低男性一等的弱,是无数女性不能接受的。而如今真正需要强体力的活有多少,强到女性不能从事的活又有多少?是她们真的不做,不想做,还是根本
不被允许做?在残酷的生活面前,男女一样苟且。最沉重肮脏劳累的工作,都有女性在做,挑山工,下水道工,旷工,环卫工,建筑工人。一战二战期间,男人在战场,所有军工厂等各种繁重的体力工作都是女性做的,女人完成的不好,敌后早就垮了。
人的体力和健壮与否也是后天可以锻炼出来的,有过健身房经验的大概都会认同,但是女性面对的是以瘦为美,并且不以力量为美的社会氛围,对其塑造有直接的影响,如果文化为之一变,不下百年也可能女性和男性不相上下。
如果你看过一些关于北欧几个国家(丹麦,瑞典,芬兰等)的书和资讯,这几个世界上最发达,福利最好,也是男女最为平等的国家,你可能会有不同的见解。
“北欧各国均可理直气壮的宣称自己是维护女权的楷模。不过,由于瑞典出台的大量性别平等,儿童保育和积极的差别待遇政策,后来瑞典妇女的社会地位得到了更为全面的提升。
若干年来,瑞典设有专门的性别平等部,专门负责监督立法,消除职场中的性别歧视,让更多妇女进入劳动力市场,并且确保每一条洗涤剂广告都由男人,而不是女人提着拖把和水桶打扫卫生。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今日瑞典拥有全世界最慷慨的产假津贴。法律规定,在孩子八岁以前,父母可以自行选择休产假共计16个月,在此期间领取80%的工资。有两个月的假期专门分配给新爸爸,这种假叫奶爸假,1995年实行,今天85%的瑞典爸爸休了这个假。
以及芬兰:芬兰在劳动力市场上有个很大的优势:它也许是全球两性最平等的社会。芬兰妇女是欧洲最早获得投票权的1906年,半数议员女性。芬兰有过多位女总理和女总统。2011年芬兰60%以上的大学毕业生是女性。芬兰没有家庭主妇,没有哪个家庭只靠一份薪水能够养活全家。妇女不留在家里生养孩子,她们有自己的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