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看过《亲爱的》,是关于孩子被拐走的电影,很多家长说:“我的孩子,肯定不会被拐走,因为我经常告诉他不能相信陌生人。”
请点击此处输入图片描述
我们之所以自信,一来是因为我们都曾经告诉过孩子,要保护好自己,不要相信他人的话,不能跟陌生人走,不能吃陌生人的东西,不要上陌生人的车;二来对坏人的招术过于小看。
所以,我们以为,当孩子面对坏人,一定能自动识别,不会被抢走、拐走,或者被骗走。可是真的是这样吗?首先来看一个街头实验吧:
2
一个开着豪车的实验人员,经过一栋房子的门口。房子临街的小花园里,有三个孩子在玩耍。黄车驶过来后,停在花园的栅栏外。两个姐姐马上走到花园边,去看这辆漂亮的车车。
实验人员问:“你们喜欢吗?”
孩子们说:“嗯。”
“要不要上车兜兜风啊?”
妈妈还在家看着,
结果,孩子们二话没说直接跟着上车了......
此时,妈妈震惊不已,也心酸不已。
请点击此处输入图片描述
请点击此处输入图片描述
请点击此处输入图片描述
请点击此处输入图片描述
请点击此处输入图片描述
请点击此处输入图片描述
请点击此处输入图片描述
是的,这个母亲也和我们一样,也教过他们自保,教过他们防范,教过他们不可上陌生人的车。但只要一点小小的诱惑,孩子们就会把告诫与规训,全部忘在脑后。你可能认为,这三个孩子上当,是因为他们太小了。那么,大一点的孩子呢?
请点击此处输入图片描述
这两个正在玩篮球的男孩,应该有10来岁了。他们会上陌生人的车么?
当“大黄蜂”经过他们身边,其中一个少年首先叫起来:“那是变形金刚的吗?”
实验人员说:“是啊,这是变形金刚的大黄蜂喔〜”
发出邀请:“要不要兜兜风啊?”
请点击此处输入图片描述
请点击此处输入图片描述
他们毫不犹豫地扔下篮球,撒腿就跑,毫无防备地坐到了车里。
请点击此处输入图片描述
而他们的父母,就在后面的房子里。
孩子们完全没想到要问父母一句,更把“不能坐陌生人的车”的告诫忘到了九霄云外。
孩子们的安全意识,真的比我们想象的更薄弱啊。
请点击此处输入图片描述
3
接下来再看一个实验,一个小男孩站在路边,实验人员开车经过,说“上车吧,你妈让我来接你,她说要给你一个惊喜。”小男孩想都没想就上车了。随后也实验了几个小孩子,都是毫不犹豫就上了陌生人的车。
还有的上车了才想到发信息给妈妈确认一下,可是傻孩子,为什么要等到上车了才想确认呢?上车前确认好就可避免一场灾难啊!可怕的是骗你“妈妈叫我来接你”这只是很多手段中的一个,还有很多其他方法。
请点击此处输入图片描述
请点击此处输入图片描述
请点击此处输入图片描述
请点击此处输入图片描述
比如,也有实验人员,用“前面有更好玩的精灵”把路边的女孩骗上车;
用带路之名,将孩子带上车;
更有的人利用父母在朋友圈晒的信息,叫出孩子的名字,并说出父母的工作、姓名、模样,将孩子拐走。
真是让人不寒而栗!
4
以上说的情况,都发生在父母不在场时。那如果父母就在身边呢?
继续来看两个实验。第一个实验里,父亲就坐在游乐场的长椅上玩手机。玩得很入迷。孩子在旁边的滑梯玩,实验人员过去尝试用糖果带走小孩,说前面有免费派送巧克力,要不要去看看,小孩二话没说就跟着走了,也没有告诉父亲,当父亲发现孩子不见了时,实验人员已经走远。
请点击此处输入图片描述
请点击此处输入图片描述
请点击此处输入图片描述
请点击此处输入图片描述
请点击此处输入图片描述
当然,这个实验中,爸爸的注意力是被分散的,那如果父母一直看着孩子,孩子会被拐走吗?看下面这个实验:
实验人员牵了一只可爱的小狗来公园。跟一个妈妈说,如果直接把你孩子带走了,你觉得她会跟你说吗?这个妈妈根自信。说不会跟陌生人说话的。于是实验人员过去,用狗狗吸引了小女孩的注意,还说“我家有很多狗狗,你要跟我一起去看吗?”
小女孩就这样被带走了......同样的实验,用在更多小孩身上都成功带走了孩子。
母亲简直无法相信自己的眼睛。
她自信无比的孩子,原来如此不堪诱惑。
请点击此处输入图片描述
请点击此处输入图片描述
请点击此处输入图片描述
请点击此处输入图片描述
其实这就是孩子的抵御力。在孩子的世界里,大人都是好人,世界充满爱与友善。哪怕父母反复告诫,在骗子用很多好事物来诱惑孩子的时候,是无法抵御的。所以,如何与陌生人相处,如何真正地防范陌生人,是每一个父母必须为自己,也为孩子补上的功课。
5
所以,家长们都不能想当然,得这样教孩子:
1. 不能恐吓
不能因为想要孩子听话而采用恐吓的话,比如为了晚上不让孩子独自外去,吓孩子说外面有鬼来抓什么的。这样孩子会因为害怕,变得有事不敢说,不敢去反抗。
这样就只能是得不尝试,就算外面很多危险,我们大人要做的不是吓孩子,而是教会孩子在怎么应对危机,告诉孩子不论发生了什么,告诉我们,我们会帮助你,我们永远爱你。
请点击此处输入图片描述
2. 让孩子学会应对危机的方式
特别是这种陌生人给东西啊,陌生人带去看什么啊。一定要先跟父母确认,确认后才可有进一步动作。
比如下面这个孩子就做得非常好。
实验人员骗他:“你妈让我来接你。”
孩子没有马上上车,而是拿起手机,说:“我先和我妈确认一下。”
请点击此处输入图片描述
实验人员对此赞不绝口。
如果没有电话,那么,警惕要带你离开的陌生人。
比如以下这个女孩,当她看见路边停着一辆陌生的车,里面还有不相识的人让她上车。立即觉得不对劲,拔腿就跑。
请点击此处输入图片描述
真的是帅呆了。
见到妈妈以后,她扑进妈妈的怀中,吓得颤抖不已。
但是,她的敏锐与聪明,令所有人都大吁一口气。干得漂亮!孩子!面对陌生人,就该这么做!
请点击此处输入图片描述
父母要反复告诉孩子,任何行为都有界限,当他人一旦突破,立即让孩子说不。并寻找救助方式。
比如,一个关于儿童自我保护视频里,当实验人员让孩子们把衣服脱下来。
许多孩子毫无防范地脱了。因为想要穿新衣服。
但还是有许多孩子,大声说:“不可以。你是个坏人,快走开,我要告诉爸爸妈妈。”
这种自我保护的意识与态度,就能帮孩子躲过不少危机。
所以,教会孩子,孰可为,孰不可为。
并在家中时不时地进行角色扮演,让他知道,如果遇见类似情况,应该这样做。这个陈小春在《爸爸去哪儿》就是用角色扮演来教儿子不要相信陌生人。
3. 家长尽好保护之责
不要让孩子成为留守儿童,在孩子小的时候,尽可能留在他身边。
设置一个仅有你和孩子知道的安全密码。
这样当孩子遇到陌生人的时候,能够有个清楚的标准来分辨这个人到底是不是“爸爸妈妈派来接自己的人”。
安全密码最好是与你和孩子相关的好记的事物,同时又不是过于大众很容易被猜到的。
请点击此处输入图片描述
替换高清大图
请点击此处输入图片描述
小喵老师说
世界很大,孩子很小。
他会遇见什么幸运,我们不知道;他会遭遇什么危险,我们也不知道。
但是,我们可以给他一套盔甲,一把武器,让他能慢慢地走出门去,与世界连接。
盔甲就是观念。
武器就是自保方式。
当孩子拥有了这两者,并越来越懂,越来越擅长,父母们才可以适当地给予他自由,让孩子自己去爱,去遇见,逐渐成长为他自己。
来源:综合“周冲的影像声色”,仅作分享用途,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