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从数学天才到触碰区块链,庞华栋博士的4个故事

从数学天才到触碰区块链,庞华栋博士的4个故事

作者: 原本有着 | 来源:发表于2018-04-07 15:37 被阅读0次

    1995年6月。山东潍坊寒亭一中。教室里正在数学模拟考试,窗外蝉鸣。与往常一样,展开

    试卷,5道大题。40分钟后,有个少年趴在桌子上睡着了。一声铃响,离交卷还有10分钟。

    少年翻过试卷准备上交,发现背面还有一道大题没做。少年皱了皱眉,低下头一通写。成绩

    出来后,满分。 

    庞华栋,1981年3月15日生于山东潍坊。父母半文盲。庞是家中长子,一家四口,五亩粮

    田。6岁上学,语文较差,考过倒数第一。偏爱数学,考试从没有低过90分。从小学到高

    中,庞华栋用了8年时间,跳过三次级。

    1995年7月8日,14岁的庞华栋参加全国统一高考。成绩下来后,语文没有及格,只有84分,

    满分150分。但总分612分,过了中科大的录取分数线。庞的试卷被当地教育局密封后单独寄

    往中科大。近一个月后,收到中科大少年班的复试通知。经过五天复试,其中包括智商测

    试、心理测试、记忆力测试、高难度课程接受能力测试等等。8月初,庞华栋被少年班录

    取。8月23日,报道入学。

    1997年9月。中科大眼镜湖一鉴亭。晚风习习,庞华栋与几位同学围坐湖边。他们聊数学,

    聊人生,聊理想。不远处,有人手持磁带随身听,播放张雨生《我的未来不是梦》。庞华栋

    很纠结,“来中科大已经两年,不知道要选择什么专业”。次日一早,径直奔向计算机系门

    口排队,“去晚了就没有位置”。走进。一间30平米的屋子,横放五排电脑。“大部分是

    8086,个别几台是286,都是DOS系统”。这是庞华栋第一次接触计算机,他很兴奋,一连在

    机房呆了7天。最后“还是觉得不够过瘾,需要用到数学的地方太简单”。

    从计算机系出来,庞华栋听同学们讲:“21世纪是生物学的世纪”,他便跟进了生物系。当

    天,生物系正在开讲一堂实验课,课目是杀兔子。老师用针管把空气打到兔子血管里,等着

    兔子的瞳孔慢慢放大,然后慢慢死去……没等实验结束,庞华栋吓得夺门而逃。

    过了些日子,中科大举办了一次数理化竞赛。庞华栋所在的数学竞赛组拿了第一名,庞随即

    选择数学系。

    1999年6月。庞华栋决定继续报考中科大硕士研究生,“我们那时候本科是五年,如果还读

    硕的话,本科就可以少一年,我就去读了”。之后的几年里,庞在中科大一边读研,一边担

    任本科班的助教工作。2001年4月,庞华栋在SCI期刊发表《紧致Riemann流形第一特征值估

    计》论文,试图解决中国科学院杨洪苍研究员关于紧黎曼流形上第一特征值估计的一个猜

    想。5月初,该论文被其导师注意。没几天,导师将论文推荐给从美国回来的田刚博士。此

    时,田博士刚被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5月20日,南京大学百年校庆,导师带庞华栋见到了

    田刚:“两个选择:一,跟我学,去麻省;二,去普斯林顿”。

    2002年9月。庞华栋告别师友,带着田刚博士的推荐信和麻省理工学院(MIT)的录取通知

    书,飞往美国东北部马萨诸塞州。从机场出来,便直奔麻省理工学院数学系。一周后,庞华

    栋申请到麻省理工学院院长的奖学金。2002年11月。一位来自俄罗斯的数学家佩雷尔曼

    (Grigory Perelman),在预印本文献库接连发表一系列文章,证明了数学中一个重要的未

    解决问题——庞加莱猜想。然而,为解决掉庞加莱猜想,也是庞华栋在麻省一直研究的课

    题。

    2003年初。佩雷尔曼教授来麻省讲学,一连三天,学校安排庞华栋全程陪同。席间吃饭,庞

    华栋默不作声。“醉心已久的事情,突然发现被人解决了,没有目标,不知道下一步怎么

    办”。2003年4月。普林斯顿大学(Princeton)邀请田刚担任讲席教授。当时庞正在做一份

    几何,“田老师走了,麻省再没人教几何了”。之后每个周末,庞华栋便从波士顿坐火车到

    普林斯顿,当天再回到波士顿。往返12个小时。庞华栋就这样跑了半年。

    2003年10月9日。麻省理工学院数学系课堂。一老头正埋头讲解概率论,堂下有个中国学生

    不以为然,时不时还跟老头理论几句。老头有点生气,也没当回事,认为是在挑刺。期末考

    试来了,老头出了三道题,全开卷,特别难。试后,老头得意洋洋宣布:“这次考试,大部

    分人一道题都没做出来,除了一个姓庞的人,反正做了两道半了……你们谁是庞?”庞华栋

    举手。老头呆望着眼前这个举手的中国学生,愣了半天,一言不发。

    老头名叫 Daniel Stroock,是现代概率论的奠基人,也是美国两个科学院的院士。多年

    来,老教授每次只带一个学生,等学生毕业了,才开始找第二个学生。此时老教授处于空档

    期,希望收下庞华栋,庞答应。学习概率论,是庞在麻省读博的第三年。博士需要五年,他

    提前学完了所有课程,想及早毕业。老教授建议“不妨去其他专业转转”,随即推荐到MIT

    的斯隆商学院。

    在斯隆商学院,庞华栋选修了微观经济学、博弈论与纳什均衡理论。一年后考试,庞华栋得

    到商学院有史以来最高分。商学院老师希望他留在此专业,庞拒绝。之后,又在数学系呆了

    一年。

    2006年夏,庞华栋到瑞士信贷(Credit Suisse)实习。一个月结束,留下很好的印象,他

    想来投行工作。随后,把美国前五大投行挨个申请一遍:高盛(Goldman Sachs)、摩根史

    丹利(Morgan Stanley)、摩根大通(JPMorgan Chase)、美林证券(Merrill Lynch)、雷

    曼兄弟(LEHMAN BROTHERS)。投行面试分两步,先是电话面试,后去公司面试。接到通知

    后,“要在五天内把这五家公司全面试完”。庞华栋星期天晚上飞到纽约,星期一早上10:

    00去高盛面试……最后一家是美林证券,是在五天后的下午4:00结束。

    2006年12月8日。傍晚。小雨夹雪。纽约拉瓜迪机场(LaGuardia Airport)。庞华栋通过安

    检,登机,放好行李,等待起飞。突然接到电话:“说他是摩根大通自营部的,看到了我的

    简历,对我很感兴趣”。提出电话面试,庞拒绝。又提出直接到公司面试,庞答应。放下电

    话,拎起行李就往外冲。工作人员看到有人疯跑,不由一惊:“还有15分钟就关舱门了,你

    这是要去哪里”。庞华栋来不及解释,跳上出租车,直奔公园大道270号……当晚9时许,面

    试官们一个都没走,他们叫了外卖,挨个刁难庞华栋。次日,飞回波士顿。又一日,收到邮

    件:被摩根大通录取。

    签约摩根后,庞华栋有些小后悔。没几天,其他面试过的银行也给他发了Offer,有些薪水

    给的比摩根高出30%-50%。庞华栋不断安慰自己:“嗨,摩根这家是自营的,是拿自己的

    钱,肯定是用最好的模型,最好的人来做”。“算了,就当那个星期白忙活了五天”。

    2007年6月。摩根大通自营部办公室。庞华栋所在的固定收益小组共13人,除了他,12人全

    是董事总经理,都是银行里的顶层领导。庞每天坐在12人中间,帮他们做模型,搞研发。小

    组30%-50%的交易是跟雷曼兄弟做的。忽有一日,庞的领导悄声说:“我觉得雷曼可能要

    倒掉”。第二天,小组花了整整一星期,把手头所有雷曼的交易打折卖出。“一天差不多要

    亏3亿美金,那时候想得根本不是挣不挣钱的问题,而是少亏多少钱的问题。”

    2008年9月15日,雷曼兄弟宣布申请破产保护,引发全球金融海啸。作完雷曼赎回策略没多

    久,又有传言:“摩根史丹利可能也要倒”。“那时候大家都急了,所有银行之间都不信任

    对方”。2008年11月。美国所有银行,都在砍掉有风险的资产。庞华栋所在的小组,负责摩

    根几百亿美元的交易投资,面对当时整个市场的剧烈波动,无疑是最有风险的组。他担心小

    组被解散:“一解散就麻烦了,那时候所有华尔街没有一家公司在雇人,都在解散”。“好

    在摩根比较人性化,看我来没多久,又做得不错,准备把我调到后台一个做风险的组”。

    庞华栋在后台风险组呆了8个月,由于银行间停止了所有交易,比较清闲。他转而开始搞研

    究,写文章。从技术角度分析股票市场为什么会崩盘,并提供模型。几天后,文章被

    SSRN.com 网站收录进当周前十热文。后来,“那个文章被摩根股票卖方很重要的一个交易

    员看到”,通过内部电话查询,打给庞华栋:“你想不想来我们这儿看看?我们这儿也需要

    研究人员”。通过面试,“得知这里的头儿原来也是中国人,她叫张小兰,人非常Nice”。

    很快,庞华栋从风险部调到卖方市场的模型部。

    到了模型部,庞华栋变成了“救火队长”。第一天报到,庞华栋看到上千人呆在一个屋子

    里,各种打电话。新同事还没一一握完手,就被一个交易员抓过去做模型。五小时后,测试

    跑通……可以用了。该交易员竖起拇指,“这小孩速度还挺快的,几个小时刚上班就帮我解

    决一个问题”。往后,同事一有需求,直接就在办公室喊:“庞华栋赶快给我过来”。庞做

    模型的速度越来越快,再后来,只需一两个小时就能搞定。就这样忙了一年,“我应该是他

    们那个平台上最忙的一个人”。

    2011年初。张小兰被调回中国,庞华栋面临更换领导。“想到每天工作那么机械,不太想干

    了”。通过猎头,找到一家刚成立的对冲基金。看完老板的背景,萌生兴致。“我觉得这家

    伙是个数学天才……他最牛的地方是:22岁本科毕业,23岁竟然博士毕业。靠,怎么做到的

    啊”。面试庞华栋时,该老板已淘汰30多人。“反正他很高傲”,“见到我,知道我也是学

    数学的,就在黑板上写了两道题”。告诉庞华栋:“我很忙,你先做,我半小时后回来”。

    2011年2月16日。午后。塞尔斯资本(Saiers Capital LLC)会议室。庞华栋望着黑板上的

    两道数学题,感觉被羞辱:“去他妈的,不就是个工作么,这么搞几个意思”。分分钟后,

    庞在黑板上也写了道数学题,然后出去。回来后,老板看完答案,点点头,“不错”。庞指

    着黑板另一侧:“别急,这是我给你出的题”。老板盯了半天没吭声,“你先回去吧”。三

    天后,通知庞华栋来。老板又给他出了道题,走了。庞做完题,老板又点点头。庞问,“我

    那道题怎么样了”,老板还是没吭声,“你回去吧”。又三天,把庞华栋叫来,一上来就

    问:“你那个题答案是什么”。庞说出答案。老板一怔,走到黑板前又盯住那道题……少

    顷,转过身来,问庞华栋:“你现在工资多少”。庞说了个数。“我给你乘个二,来不

    来”。庞华栋当场签约。

    2011年3月。庞华栋入职塞尔斯资本。公司就老板和他两人,专门提供策略与交易。在这

    里,庞华栋的工作时间一分两半。一半时间与老板谈金融,一半时间与老板谈数学。就这

    样,一直工作到2015年,“当时公司合伙人之间出了问题”,庞华栋选择离开。为了申请完

    绿卡,又去安永纽约量化风险部,当了一年经理。2016年4月。拿到绿卡,起程回国。几经

    辗转,在国内碰到当年中科大校友。“发现他们中很多人都在搞区块链”,经了解,“这东

    西不就是我之前所学的东西嘛”。

    2018年3月7日。BCF.SG新加坡区块链群。里面大拿无数,有张旋龙、汪丁丁、裘伯君、陆

    川、薛蛮子、程炳皓、蔡文胜、冯唐……,他们或此或彼,都曾在某一垂直领域颇具影响

    力。他们一般不发言。与业界大多数平淡无奇的言论相比,一个叫庞华栋的人让我眼前一

    亮。兹列举几例:

    “比特币和数字货币正进入一个半年以上的熊市,最长可达两年,这期间90%的山寨币会归

    零,正规军入场,项目进入巷战,投资人趋于理性,但因区块链的基础设施远没跟上,落地

    的真正的去中心化项目仍然不会有或者很有限,一些弱中心化的联盟链,私有链之类的反而

    会找到些应用。现在形式的ICO会基本死掉,区块链不是一个泡沫,而是一个泡泡机,是一

    轮又一轮的泡沫。这里泡沫并不是个贬义词,每一次泡沫的破裂,就像树木涨了一圈年轮,

    最终区块链会变成一颗苍天大树。

    比特币大跌一定是要有获利盘存在,这跟股票不一样。股票是有公司破产的风险,而且会占

    机构或个人资产的大百分比,大跌时就造成恐慌效应,断臂求生。比特币是纯投机市场,高

    波动率但又没有破产的风险,全部家产在比特币里的是很少数,所以每次暴跌一定要有大的

    获利盘存在。比特币能不能再进入牛市要看有没有新的参与者进来,94之后是因为日韩市场

    的崛起,下一波新的参与者会来自哪里?金融市场就是“韭菜”市场,每次股市泡沫中都是

    赚的“接盘侠”的钱,只不过数字货币把这个特性展现的淋漓尽致。

    美国“Reg A+条例”的确是个很大的消息,说明美国监管层对ICO有了基本态度:在监管和

    风险可控下温和的鼓励。大部分ICO其实到不了一类7500万美元的红线,基本上都在二类

    2000万美元那里。但加了反洗钱和项目说明书,是对投资人的保护。这个消息明确了代币属

    于证券,为后面被SEC监管提供了完全的法律依据。这对区块链行业整体是个利好。”

    此时我并不知道庞华栋是谁,但直觉告诉我,这哥们说话比较严谨,至少是经过认真思考

    的。然后就去找他的履历……目前,他在一家名叫数矩科技的公司任合伙人与CFO,北京区

    主要负责区块链的技术支持与研发。庞华栋负责底层架构,每天的工作是跟团队讨论和解决

    项目进展中遇到的问题,并与传统行业公司讨论他们进入区块链的可行性。他说,“并不是

    所有行业都适合区块链的”。

    我问庞华栋,区块链对你最大的吸引是什么。他没有犹豫,“当然是去中介化了”。为什

    么,因为从目前而言,区块链可以解决,或最可能解决的是:人与人,人与机构,机构与机

    构之间的信用问题。要知道,在华尔街,每年的中介人员就有三五十万,他们平均年薪都在

    百万美金往上。为什么,因为在区块链之前,商业之间的信用问题,都由他们在解决。所以

    说,区块链技术的伟大,是在于它“可能改变整个人类的生产关系”,“它的潜力无边

    界”。“当然,这也是时代给我们的机遇吧”。如果两年后没人再提区块链,你会后悔

    吗。“不会。如果成了没去做,那才叫一个后悔”。

    庞华栋是不是天才,我不知道。因为每个人对天才的定义都不一样。在互联网界,被誉为是

    天才的人一抓一大把,早年有:李彦宏、张亚勤、马东敏、郭去疾。晚一点有:邵亦波、王

    兴、王小川、李一男。1995年考上中科大的少年班,有40多人,庞华栋是其中之一。

    按说,庞华栋能考进少年班,之后的路应该比同龄人要顺。然而却没有。在中科大,他纠结

    于选择什么样的专业。在麻省,面对心弛神往的庞加莱猜想,他费了两年之力,却扑了个

    空。随后,又面临导师的突然调走。没有人告诉他何去何从,还要不要继续数学之路,还要

    怎样进行数学之路。他所能做的,就是在每个星期天,用12小时,在波士顿和普林斯顿之

    间,来回奔波。我们难以想象,一个在15年前美国街头的寒冷夜晚,一个21岁的异乡学子,

    拖着一身疲惫,走出火车站的那一瞬间,正在经历着怎样的苦闷、彷徨与无奈……在华尔

    街,看似一路高歌,实则环境使然。与其说他三次跳槽,不如说是身不由己。

    写完庞华栋,我仿佛能看到,在他每一次的重大人生节点上,都伴随着未知。举步维艰。包

    括现在一头扎进区块链,你说他真看懂了吗,他说得真是对的吗,谁知道呢。

    我总觉得,庞华栋不是一个人,更像是一代人。作为八零一代,他们历经轻狂,迷茫,挣

    扎,妥协,已经长大。纵观庞华栋丰富饱满的三十多年生命历程,我所看到的,是一代农家

    子弟,为出人头地,背井离乡,并为之付出辛勤劳作的青春简史。

    庞华栋也许是幸运的,但终究也是平凡的。凡人世界所要经受的困难与磨炼,他只多不少。

    祝福庞华栋,在这个新的区块链技术的历史节点上,扬帆起航。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从数学天才到触碰区块链,庞华栋博士的4个故事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sosyh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