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当我情绪陷入低潮时,我就会幻想自己如果天生就是个幸运儿该有多好,何必现在要受这么多劳什子罪。更多的时候,我也会在脑子里构筑一个假想中的成功的自己,激扬文字、辉光四射。但当清醒过来,就会感到另一种无望的失落。
也许,我们大多数人都曾有过这样的时刻,在某一刻忽然意识到自己的平庸且不可能实现大飞跃时,就会深深地陷入平静的绝望。同时,会产生一种羡慕那些成功人士的强烈情绪。很可能,这两种相互交织的情感此起彼伏,潜伏在日常生活中,持续很久。
图片皆来自网络由此,一个问题就自然而然地浮现出来:普通人与成功者之间差了什么?
此前,我几乎没怎么深入思考过这个问题。直到最近读了加拿大作家格拉德威尔的《异类》一书后,才形成了一些清晰的想法。
以往,一般人更多地会谈及成功者本人的个性、才华、眼光、天赋、魄力,更接近本质些的观点也会论及他们的背景、资源、机遇等关键因素对他们成功所起的重要作用。这些是成就成功者事业的关键吗?最本质的东西到底是什么?
我们禁不住会一个个地去怀疑这些答案。在《异类》中,作者用无可置疑的语气几次三番地强调了这样一个观点:所谓的异类,除去天赋和后天超强度的学习,成就他们更主要的是难得的机遇。
请注意看,格拉德威尔把机遇置于任何其他因素之上。“异类是独特机遇的受惠者,”他说,“非凡成就取决于机遇,而非天赋。”至此,标题中“普通人与成功者之间差了什么?”好像已经有了答案。当然不错,但是如果只是差了机遇的话,无疑会加重普通人无望的程度。我们会说:“机遇?哼!这鬼玩意才不会找上我的门儿。”
那么,还有没有其他能带给我们希望的东西呢?
在《异类》“10000小时理论”这一章节中,我似乎找到了可以改变的希望。10000小时理论因为《异类》这本书而流传甚广、影响很大,但今天同样受到多方面的质疑和排斥。
10000小时理论用事实说话,列举了历史上各界巨子如甲壳虫乐队、比尔盖茨、奥本海默的巨大成功,仔细分析了这些成功背后所付出的艰辛努力。比如甲壳虫乐队幸运地应邀前往汉堡参加演出,高强度的训练为他们后来的扬名奠下基础;比尔盖茨在湖滨中学勤练编程的事,更是家喻户晓。据书中统计称,这些天才无不在某个领域付出了超过10000小时的深入钻研和训练。因此,有了今天这么一句在人们中间颇受欢迎的结论:任何领域,达到世界级水平都需10000小时的有效学习和训练。
达到10000小时!!!这个数字足以吓退一大片人。不过我觉得其中传达了一个重要的信息,即“天道酬勤”。中国人向来信奉勤奋这一生活理念,这是个令人欣慰的事。这个理念也支撑着大多数平凡人从人群里脱颖而出,最终成为众人瞩目的明星。
专注某个事情,勤学苦练,终会有所成。这是很朴素的一个道理,我愿意把它奉为真理。到这里,我们发现,造就成功者的两样东西——机遇和勤奋——我们普通人至少可以把握“勤奋”,这多少是点欣慰。如果以积极的心态看待它们,完全可以说,勤奋是普通人改变命运的光。
谈到10000小时理论,谈到勤学奋进,不得不再引入一个概念:马太效应。马太效应的本意是指强者愈强、弱者愈弱的社会现象,它适用于很多领域、很多事物。比个简单例子,同时上学的两个孩子,其中一个较另一个更优秀那么一点点,因为他的这一点优势,他就有更强的自信、更强的学习动力、更良好的自我感觉,这些都是推动他继续深化优秀的因素;而且,更重要的是,因为他的一点点优势,他会得到老师更多的指导和关注,得到更多的资源和鼓励,这些正向因素累加到一起,成为推动他继续走向优秀和成功的强大驱动力。资源总是有限的,在这个变化的过程中,比他稍弱的那个同学,必然由于时间的作用,与他之间逐渐形成难以跨越的巨大差距。
这样看来,勤奋、专注、坚持这些朴素理念,总还是不错的。改变不了的,自然没办法;能改变的,却需要我们极强的自律和奋斗精神。作为普通人,有梦想的人不在少数,真正行动的人可能就会打折,百折不挠的也许少之又少。你愿意成为哪种人呢?
成功,不是一个简单的概念,它是一种人生选择。至于普通人与成功者之间相差的那些东西,有心者必能跨越。
ps.附上阅读《异类》后做的一张思维导图
《异类》一书的思维导图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