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雪梅读写交流群
讲书完整稿+鱼鱼玲+《没有效果,怎能叫读过书?》

讲书完整稿+鱼鱼玲+《没有效果,怎能叫读过书?》

作者: 鱼鱼玲 | 来源:发表于2018-12-04 04:54 被阅读8次

    你好,欢迎每天听书,我是鱼鱼玲。本期为你解读《如何有效阅读一本书:超实用笔记读书法》。这本书的中文版大约11万字,我会用大约25分钟的时间为你讲述书中的精髓:如何选书,如何记笔记,重读笔记提升自我。

    这本书的作者是一位日本作家,奥野宣之。他是同志社大学新闻学专业毕业,曾在出版社和报社工作。他独创的信息整理术和智慧创造法在商务人士中大受欢迎,累计销量达到50万册。在利用新闻出版经验进行网络与杂质专栏撰稿人的工作以外,他还以“笔记本作家”的身份活跃于媒体节目和论坛中。不管是工作还是兴趣,他都坚持使用笔记本记录,这种生活方式在NHK和TBS电视台的节目中播出后引发了热烈反响。

    看到书名,你可能会想:读书谁不会,还用专门教吗?

    可是,别人问你读了什么书?可能你还能记起来。再问书里讲了什么内容?要表达什么思想?读书对你的思想和生活产生什么影响?才发现自己模模糊糊说不清楚,不太记得了——好像是真的不会读书。很多人都是这样,拿到书后就顺页翻阅,一行一行逐次阅读,翻到最后,就算完成了一本书的阅读。

    可是这种一直读下去的行为不叫读书,叫认字!

    这样会带来什么问题呢?书中的内容都是泛泛而过,很少有内容能够给我们留下深刻印象;对于书籍带给我们的感触,可能当时有点印象,但过不了几天,就忘得一干二净。

    我自己就曾经是这样,有时突然看到一本书,觉得真不错,兴致勃勃地开始读,总隐隐约约有似曾相熟的感觉,读到最后,才发现那是自己曾经读过的书。在当年看古龙的小说时就经常出现这样的情况。不知你是否有过这样的体会。这样读书,我们只不过是翻完了一本书,根本没有吸收它的知识,更别说把知识内化为我们自己的能力和智慧。

    当别人问起书中内容支支吾吾,说不出个所以然。看过的文字仿佛从眼前过了一遍,只记住了只言片语,支离破碎的片段无法整合成一个完整的知识点说给别人听。如果你也有这种情况,那就要注意了:你的读书方式有问题!这种效果太低的读不能叫读过。

    宋朝有个读书人叫陈正之,他看书看得很快,但总是囫囵吞枣。他读过的书一本又一本,花费了很多时间和精力,可是没留下什么印象。这使他很苦恼,疑心自己是不是记忆力不好。

    有一次,他向著名学者朱熹请教。朱熹询问他的读书的过程后,给了他一番忠告,说:“以后不要只图快,哪怕一句话,也要重复多遍,总比一味往前赶效果好。读书一定要用脑想,用心记。”

    听了朱熹的忠告,陈正之这才明白,他读过的书之所以记不住,不是因为记忆力不好,而是读书的目的不明确,方法不对头。他把读书多当成了目的,忽视了对书籍内容的理解和记忆。这样草草了事般读书,不但不能消化书的内容,而且不能重点地进行记忆,因此读的效果很差。

    陈正之接受了朱熹的忠告,他每读一段书,就想想这段书讲了什么,有几个要求,并留心把重点内容记住。经过日积月累,他终于成了一个有学问的人。

    古今人们在读书上踩的“坑”让我们意识到除非是消遣,打发时间,想要有效读书不是件容易的事情。

    所谓“开卷有益”,读了书肯定要比不读书强,但同样阅读一本书,懂方法会读书的人,可以获得知识,开阔眼界,运用自如;反之,不懂方法的人,合上书再打开书又好像是在看一本新书,不仅没有收获,可能连书中讲的是什么也不知道,这就是白白浪费时间。

    那么,如何有效阅读一本书呢?作者从三个方面向我们介绍方法:

    一.用购书清单指明购书。

    二.记笔记将读过的书吸收内化

    三.重读笔记提升自己

    首先,要想“开卷有益”,选择好书读是前提。

    每次进书店,大家都会看到“畅销”“打折”这样的字眼,有些烫金的封面吸引人的眼球,还有标榜年度最热卖的,什么人必读之类的,好像哪本书都不错啊!稀里糊涂买了一堆书,回家以后发现有的书真是纯鸡汤,读起来兴振奋人心,合上又觉得没讲什么内容;有些书晦涩难懂,看两页再也读不下去,只是题目高大上;还有的书内容消极颓废,读了觉得整个人都不好了……结果是买了一堆书,最后被垫桌角,或者躺在角落里蒙尘,看着就想浪费那么多钱,糟心啊!

    很多朋友迫不及待的求推荐,再不会觉得只要揣着钱去书店就能买书了。看来,买书也是技术活,不懂的话真的会吃亏!

    为了买到适合自己的好书,作者向我们介绍了“清单购书法”。

    列清单就是要培养带着目的去读书的目的意识。平时生活中,我们看到的书评,报纸杂质和他人推荐的书都可以随时记录在清单中,养成主动选书的好习惯,再面对书店中琳琅满目的书籍不会手忙脚乱,选择一堆无用的书了。

    选对书会让读书事半功倍,不会选书白白浪费时间,可能无所受益,甚至思想还会受到污染。

    阅读一本不适合自己阅读的书比不阅读还坏。我们必须会这样一种本领,选择最有价值,最适合自己所需要的读物。——别林斯基

    选择书籍,真的特别重要。平时买书时,书中建议我们遵循:列出读书清单→在书店确认→购买的步骤,让自己必须思考为什么读这本书?确认读书目的。读书是为了消遣,学习专业技能还是提高自身气质?这样有目的读书才是买对书的前提。

    我们买东西时,为了防止买回去不需要的东西,有经验的人会列出购物清单。为了防止买了不需要的书,也要列出购书清单。

    购书清单不需要多么复杂,只需要列出三个信息,就足以找到书了。

    书名

    作者名

    出版社名

    这样列出清单,就迈出了主动读书的第一步!

    此外,列清单还可以帮我们找到真正想读的书。

    在不断列表的过程中,问问自己是否真的想读这本书?它能给自己的生活带来什么帮助?是不是非读不可?这样买到的书才是最需要的,也会认真读。

    为了找到要买的书,除了日常生活中收集信息外,还有多种渠道帮助我们更好的选择书籍:

    1.书里推荐的书

    细心的朋友可能会发现,有些书后面附有参考文献,都是作者在写作本书时参考的书,也可以说是同系列的书。如果想了解某个领域,将这些书都记在清单里,一并读了吧!这样深入的学习,让你对这个领域了解更加透彻,以前遇到的不懂的知识点说不定在其他同类书中得到解答。

    还有一类是文章中作者提到的书,这样的书经过作者层层筛选,一定是值得读的好书!

    2.报纸书评中寻找书籍

    在读报纸书评时,你会发现有推荐给大家的书单,那么,不妨留意一下,因为这些书都是读书爱好者挑选出来的好书,介绍给大家读的,质量肯定差不了。

    有时在书评中还能见到和自己口味相同的评论者,这种“英雄所见略同”的感觉真令人难忘!那么,有关他推荐的书或许就是你感兴趣的,把剪报或书评贴在笔记本里,利用笔记本认真研究,你就会发现更多想读的书了。

    在选书前,可以先到百度或是维基百科里搜搜书籍作者的生平介绍,比如《如何阅读一本书》其中一位作者曾担任过《大英百科全书》的编辑,这样的作者写出的书能差么?

    选书有时就像“追星”,你喜欢一个作家,就是认可他的风格,那他的其他作品也会让你欣赏乐于一读。

    3.可以参考三个指标:出版社、再版次数、豆瓣评分。

    那些知名出版社、再版次数多、豆瓣评分高的,都是大家普遍认可的,基本上选出的书籍质量比较有保证。

    优秀的书籍都会一而再,再而三的修改、出版,如果你看到一本书上标着“第6版”“第5版”这样的标识语,放心买,绝对差不了。比如《学会提问》《如何阅读一本书》《思考的艺术》等等这些被冠以各个领域经典的书籍都是多次出版。

    选书就像吃饭,是要对口味的。每个人的知识体系不同,认知水平也不一样,适合他人的书不一定适合你,别人可以理解的书你读起来却不一定能读懂。所以我们一定要自己动手去筛选书籍,构建自己的阅读清单。

    一本好书值得反复咀嚼品味吸收,读书不要贪多,不用羡慕那些年末贴出今年读了多少多少本书的人,每个人吸收理解的程度不一样。读书从来不一件论数的事儿,再说你的知识底蕴也从来不会通过你标榜自己读了多少本书来呈现出来。

    可是一遍遍的慢慢读又太过低效,作者教给了我们高效的读书方法——记笔记。

    抄集群书,疏证一书,这是从单纯的抄录书史的发展。抄书的作业,是读书学习的奇妙绝伦的方法。幼承庭训:手抄一遍,胜读十遍。 胡道静

    在学生时代我们也经常被老师要求做笔记摘抄,可是坚持下来的人却是凤毛麟角,这是什么原因呢?

    记得那时都是大段大段的抄,抄完就算完成作业了,看到密密麻麻的字大脑中只闪现两个字“不看”,自然是应付一段时间再没看过,始终没见到效果。

    读了奥野宣之的这本书,才明白笔记不需要大篇幅—完全可以是一句简单的感想!因为刚开始记笔记的最基本要求是坚持下去,以后慢慢改进即可。

    记笔记目的是为了输出,明确了这个前提后,我们还要确保笔记的简短精炼,拒绝在下班后还要抄写几个小时的笔记这种不明智的行为。那么,在读书时就必须思考:为什么记下这句话?它对我有什么帮助?这样一边思考一边摘抄,不知不觉中你会发现已经将书重读四五遍了。

    西方哲人迪卡尔曾说:“我思故我在。”而东方的思想家孔子亦有过类似的名言:“学而思则罔。”这说明东西方的观念中,都奉思考为学之不二法门。

    此外,尽信书不如无书。我们说有成就的人有“学问”,既然是“学问”,那么就要既“学”且“问”。“问”从何来?从疑而来。只有多疑、善疑、质疑、探疑,才能获得渊博的学识。所以我们说:学贵质疑。

    在读书做笔记的过程中,思考和质疑让读书更主动,最终学为己用!

    书中,作者强调了思考和质疑的重要性。接下来,我们到底如何记笔记呢?

    在第一遍读书时看到重点知识做上记号,再读时就有了重点,最终思考抽出关键知识点记在笔记本里。

      边读边做记号有三个步骤:

    ①通读,将有价值的那一页折角;

    ②重读,将折页的内容重读,如果仍觉很好,把那一页的另一角也折起来;

    ③标记,第三次阅读仍觉得值得一读,就用笔在上面做记号。再读一遍做标记的内容,把无法舍弃的内容抄写在读书笔记上。

    作者还介绍了几种笔记的方法:

    1.葱鲔火锅式读书笔记

    葱鲔火锅是日本的一种火锅样式,是一道以葱和鱼为材料烹制的日本特色料理,其中鱼肉为主料,葱为配菜,都是必不可少的关键食材。

    葱鲔火锅式=鱼肉+葱

    葱鲔火锅式读书笔记=摘抄+评论

    “葱鲔火锅式”读书笔记法就是将“摘抄”比作鱼肉,将“评价”比作葱段,作为同样重要的“材料”进行融合的一种读书笔记法,可以帮助你将读过的好书铭记于心。

    摘抄

    选取自己认为重要的句子、观点、段落、章节进行摘录,这样可以加深自己的印象,并且促进对内容的理解。

    评价

    记录自己对摘抄部分的理解感悟与想法,通过自己的实际情况与书中观点发生关联,推动自己进行独立思考。

    2.剪报式读书笔记

    这是上世纪七八十年代风靡一时的读书笔记法,至今仍然不失为一种好的笔记方法。将报纸上有用的知识剪下来,贴在笔记本上,丰富笔记本形式的同时,在重读时还能想到出自何处,让记笔记过程成为美好的回忆。

    3.复制粘贴读书笔记

    读书时在书中最接近书主旨的部分做标记,将有标记的那些页复印下来,标记部分裁剪好粘贴在笔记本中,在旁边写上笔记,也是记笔记的好方法。这样的笔记比手写的更方便阅读,每次重读都用不同的笔划线做笔记,可以知道读过的次数。

    许多名家学者的经验早已证实,坚持做读书笔记是提高读书效率的最好方法。

    据说,马克思为了写作《资本论》,阅读和做札记的书籍就多达1500种以上。

    列宁读过的书上,常常写有眉批,还写了读书心得、内容摘要。

    毛泽东青年时代读书时,一直坚持做笔记,仅一本不很厚的《伦理学原理》上就写了万余言的评语。

    至于一些作家、编辑、记者,几乎都有自己的读书笔记本、资料卡片等。

    著名数学家王梓坤院士,曾在《科学发现纵横谈》一书中写到:“读书应做有心人,要善于平时逐渐搜集对日后有用资料,把它们写成日记。”他在积累资料中,经常把一些京剧、精彩段落摘录下来,并且经常随身带着笔记本,一有空闲,就翻阅笔记本上记录的资料,进行思考。

    我们读书必须做笔记,可是,做好了笔记束之高阁等于没做笔记。知识犹如美酒,美酒需酝酿,知识要咀嚼。只有一遍遍重读才能从笔记中酿出醇香的美酒,真正学习到知识。

    做好读书笔记还可以提高写作水平,可以锻炼对文章结构的组织能力、提高思想输出的质量,写作技巧会得到大幅提升。所以,写读书笔记是一举多得的事情。

    读书不做笔记,犹如雨落大海了无踪迹,做笔记不重读,依然是雁过无痕无所得。

    有些朋友看到对人生有感触或者网络上推荐的畅销书之后就开始阅读,并且会做读书笔记,读书笔记中会把书中精彩的句子划线,标红,甚至摘抄出来,然后就没有了......这本书就读完了,还美其名曰我把书读薄了,这种人读书速度可真不慢,进度一般的1个月也能看上10来本,书店最喜欢他们了......

    但是这样读书真的有好处么?是不是很容易过眼云烟看完就忘?书是读薄了,但是也没记住呀,要是抄写一遍句子就能理解了,那古代的那些天天抄书为生的人为什么不是大儒,没办法拜相封侯,一辈子居然还要靠抄书糊口?想过么?看书最重要的是理解,抄书只能加深印象,和理解还差得远呐!

    重读笔记,就是以输出为目的,对一本书进行加工,消化理解,融会贯通最终为我所用的过程。

    书中,作者向我们介绍了坚持重读笔记的方法:

    1.养成读书笔记的习惯。

    2.在重读中要有收获

    3.管理笔记本,方便查找

    习惯了就容易坚持。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选择固定时间和场景重读笔记,比如饭后或者睡前,旅途无聊时,看看笔记就可以打发时间,又可以获得精神上的享受。

    如果迟迟不能行动,那么,规定自己两三天重读一次,或者这本笔记本摘抄后重读。有重读的意识并且要求自己必须做到,才能将重读这件事进行下去。此外,选择安静舒适的地点,比如在家里,咖啡厅,酒吧人少时重读笔记就很好。

    为了方便下次重读,我们就该好好设计笔记本了,试想一下,当你的笔记本不再全部是单调的字体,而是粘贴有纪念品,复印件,剪报,还有思维导图,用不同颜色和粗细的笔写的字,你是不是更愿意翻看它?重读笔记甚至成为一件快乐的事情,又怎么会不看呢?人们总是对付出精力和心血的东西格外有感情,在精心设计笔记本的过程中加深了人和笔记本的感情,每天都会想再写点什么,有空就翻翻看,坚持就不成问题。

    许多人说,钱钟书记忆力特强,过目不忘。他本人却并不以为自己有那么“神”。他只是好读书,肯下功夫,不仅读,还做笔记;不仅读一遍两遍,还会读三遍四遍,笔记上不断地添补。所以他读的书虽然很多,也不易遗忘。

    笔记很费时间。钟书做一遍笔记的时间,约莫是读这本书的一倍。他说,一本书,第二遍再读,总会发现读第一遍时会有很多疏忽。最精彩的句子,要读几遍之后才发现。

    经常重读总会让人有新的发现,重读笔记的人都会有这种体验:

    有些句子读着很有感觉,每次重读都有着不同的感受,也在不停的质疑和困惑,随着年龄的增长,阅历的丰富,最终“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发现作者确实没说错,这一段思维的路程让自己获得了成长,增长了见识。

    有些知识看不懂,不能理解,每次重读都觉得无法消化。可是,某一天读到同一个领域的知识时,惊奇的发现有段话正是笔记本里那个无法理解的知识点的详细解说,内心充斥着无与伦比的喜悦之情,这是多么神奇的体验!

    还记得在读《有效阅读一本书》时,关于选书,书里介绍了在报纸书评里的“推荐十本书”。当时的自己一头雾水,因为不常读报纸,压根不知道这是什么东西,就记下来了,重读这里时,每次摇头表示不懂。后来读同一类书时,发现作者详细介绍这个部分,才知道确有其事,心内疑惑得到了解答。

    经常重读笔记,还会潜移默化的对我们的思想产生作用,改变你对事物的看法。

    曾经有段时间,我对“佛系”很感兴趣,专门读了这样一本书,书中很多说法让人耳目一新,似乎很多事情都得到了解答,我专门做了笔记。生活中,每当自己心绪不宁时,都翻看一遍,并结合实际情况分析该怎样做才能波澜不惊,体会生活的美好,摒弃烦躁不安的情绪。在不断的琢磨和练习中思想境界和以前大不相同,人际关系比以前也好很多。

    这真是切实的体验了一把不断琢磨和应用读书笔记带来的好处!虽然,读书也很有效果,思想上产生了共鸣。但做到真正理解和应用,没有“烂笔头+常光顾”,光凭你的“好记性”真的难以深入和长久!

    我们读书是为了思想的输出,如果把读书过程看成是“做菜”,那么“购书清单”就是买菜,写读书笔记重读笔记就是洗菜切菜,一切准备就绪,“通过笔记输出”就是开火炒菜了。

    在读书记笔记重读的过程中,我们积累了素材,学习消化了很多知识,并且融入自己的思考,再次创作,就将很多本书中的知识转化为自己的知识,这才叫做“学以致用”。

    每读一本好书,做笔记后写写书评和感想,可以锻炼文章结构和语言组织能力,大幅提高写作技巧。

    老话说得好,纸上得来终觉浅,觉知此事要躬行。能用的知识,远比“躺”着的知识更有意义。

    “学以致用”是我们读书做笔记的最终目的,有些人很擅长读书,读书笔记做了很多,电子笔记也不少。可等到要用素材时,看到那么多笔记本头都大了。别急,作者专门介绍了整理笔记本的方法,保管你可以放心的记,找到笔记不是难事儿!

    对于读书笔记不是很多的朋友来说,最简单的办法就是在参考过的经常会用的笔记那一页贴纸胶带或者便利贴,这样以后再用就很容易找到。

    在笔记本上做记号也是一个好办法,作者建议把书名或者书腰书签体现在笔记本封面上,让人一眼就能和其他笔记本区分开。

    如果一本笔记里不止一本书的读书笔记,为了尽快找到要看的笔记内容,可以学习大字典那样,在笔记本扉页写上书名,再在它对应的那些书页上涂上小色块。就能很快知道哪本书的笔记在哪些页,方便快捷的找到需要的内容。

    对于钱钟书那样有着大量阅读笔记的读者来说,需要更加规范的管理来寻找笔记。作者介绍了“检索数字化”这一方法:

    将每本笔记的数字编号,阅读日期,笔记类型,笔记本内笔记的书名,作者,出版社按照顺序在电脑中输入信息。

    比如:

    [12]080811 /读书笔记/《江户300藩最后的藩主》/八幡和郎/光文社

    在查找时,直接输入书名或者作者名,马上就能找到。即使名字不能全部记起,输入不完整,电脑也可以通过关键字找到需要的笔记。哪怕是十年前的笔记也能马上知道它在哪个笔记本里,快捷方便,不用为了找笔记到处乱翻。

    管理笔记本,也是为了方便重读笔记。所谓“书读百遍,其意自现”,读一本书,经过层层筛选,抽出精华,再不断消化吸收,最终才能吸收营养,创造新的知识!


    好了,到这儿,《如何有效阅读一本书》聊的差不多了。下面,来复习一下所讲内容。

    首先,我们讲了运用购物清单理智购书。购书清单需要列出三个信息:书名、作者名、出版社名。

    为了找到要读的好书,除了日常生活中收集,还有以下几个途径:

    1.书里推荐的书

    2.报纸书评中寻找书籍

    3.可以参考三个指标:出版社、再版次数、豆瓣评分。

    其次,这么有效读书,必须要记笔记。作者重点介绍了记笔记的方法:

    在第一遍读书时看到重点知识做上记号,再读时就有了重点,最终思考抽出关键知识点记在笔记本里。

    边读边做记号有三个步骤:

    ①通读,将有价值的那一页折角;

    ②重读,将折页的内容重读,如果仍觉很好,把那一页的另一角也折起来;

    ③标记,第三次阅读仍觉得值得一读,就用笔在上面做记号。再读一遍做标记的内容,把无法舍弃的内容抄写在读书笔记上。

    作者还介绍了几种笔记的方法:

    1.葱鲔火锅式读书笔记

    2.剪报式读书笔记

    3.复制粘贴读书笔记

    做好笔记,经常重读才能将书中知识吸收理解,融会贯通,作者介绍了一些重读读书笔记的技巧:

    1.养成读书笔记的习惯。

    2.在重读中要有收获

    3.管理笔记本,方便查找

    以上就是本书的精华内容,读书是为了输出,反复琢磨,深入理解才能创造。

    恭喜你又听完一本书,不要忘了多多思考,多多实践啊!期待你的一点一滴进步!


    书面文稿

    看到书名,你可能会想:读书谁不会,还用专门教吗?

    可是,别人问你读了什么书?可能你还能记起来。再问书里讲了什么内容?要表达什么思想?读书对你的思想和生活产生什么影响?才发现自己模模糊糊说不清楚,不太记得了——好像是真的不会读书。很多人都是这样,拿到书后就顺页翻阅,一行一行逐次阅读,翻到最后,就算完成了一本书的阅读。

    宋朝有个读书人叫陈正之,他看书看得很快,但总是囫囵吞枣。他读过的书一本又一本,花费了很多时间和精力,可是没留下什么印象。这使他很苦恼,疑心自己是不是记忆力不好。

    有一次,他向著名学者朱熹请教。朱熹询问他的读书的过程后,给了他一番忠告,说:“以后不要只图快,哪怕一句话,也要重复多遍,总比一味往前赶效果好。读书一定要用脑想,用心记。”

    听了朱熹的忠告,陈正之这才明白,他读过的书之所以记不住,不是因为记忆力不好,而是读书的目的不明确,方法不对头。他把读书多当成了目的,忽视了对书籍内容的理解和记忆。这样草草了事般读书,不但不能消化书的内容,而且不能重点地进行记忆,因此读的效果很差。

    陈正之接受了朱熹的忠告,他每读一段书,就想想这段书讲了什么,有几个要求,并留心把重点内容记住。经过日积月累,他终于成了一个有学问的人。

    古今人们在读书上踩的“坑”让我们意识到除非是消遣,打发时间,想要有效读书不是件容易的事情。

    所谓“开卷有益”,读了书肯定要比不读书强,但同样阅读一本书,懂方法会读书的人,可以获得知识,开阔眼界,运用自如;反之,不懂方法的人,合上书再打开书又好像是在看一本新书,不仅没有收获,可能连书中讲的是什么也不知道,这就是白白浪费时间。

    那么,如何有效阅读一本书呢?作者从三个方面向我们介绍方法:

    一.用购书清单指明购书。

    二.记笔记将读过的书吸收内化

    三.重读笔记提升自己

    为了买到适合自己的好书,作者向我们介绍了“清单购书法”。

    列清单就是要培养带着目的去读书的目的意识。平时生活中,我们看到的书评,报纸杂质和他人推荐的书都可以随时记录在清单中,养成主动选书的好习惯,再面对书店中琳琅满目的书籍不会手忙脚乱,选择一堆无用的书了。

    选对书会让读书事半功倍,不会选书白白浪费时间,可能无所受益,甚至思想还会受到污染。

    阅读一本不适合自己阅读的书比不阅读还坏。我们必须会这样一种本领,选择最有价值,最适合自己所需要的读物。——别林斯基

    为了找到要买的书,除了日常生活中收集信息外,还有多种渠道帮助我们更好的选择书籍:

    1.书里推荐的书

    2.报纸书评中寻找书籍

    3.可以参考三个指标:出版社、再版次数、豆瓣评分。

    一本好书值得反复咀嚼品味吸收,读书不要贪多,不用羡慕那些年末贴出今年读了多少多少本书的人,每个人吸收理解的程度不一样。读书从来不一件论数的事儿,再说你的知识底蕴也从来不会通过你标榜自己读了多少本书来呈现出来。

    可是一遍遍的慢慢读又太过低效,作者教给了我们高效的读书方法——记笔记。

    抄集群书,疏证一书,这是从单纯的抄录书史的发展。抄书的作业,是读书学习的奇妙绝伦的方法。幼承庭训:手抄一遍,胜读十遍。 胡道静

    记笔记目的是为了输出,明确了这个前提后,我们还要确保笔记的简短精炼,拒绝在下班后还要抄写几个小时的笔记这种不明智的行为。那么,在读书时就必须思考:为什么记下这句话?它对我有什么帮助?这样一边思考一边摘抄,不知不觉中你会发现已经将书重读四五遍了。

    西方哲人迪卡尔曾说:“我思故我在。”而东方的思想家孔子亦有过类似的名言:“学而思则罔。”这说明东西方的观念中,都奉思考为学之不二法门。

    此外,尽信书不如无书。我们说有成就的人有“学问”,既然是“学问”,那么就要既“学”且“问”。“问”从何来?从疑而来。只有多疑、善疑、质疑、探疑,才能获得渊博的学识。所以我们说:学贵质疑。

    在读书做笔记的过程中,思考和质疑让读书更主动,最终学为己用!

    在第一遍读书时看到重点知识做上记号,再读时就有了重点,最终思考抽出关键知识点记在笔记本里。

    许多名家学者的经验早已证实,坚持做读书笔记是提高读书效率的最好方法。

    据说,马克思为了写作《资本论》,阅读和做札记的书籍就多达1500种以上。

    列宁读过的书上,常常写有眉批,还写了读书心得、内容摘要。

    毛泽东青年时代读书时,一直坚持做笔记,仅一本不很厚的《伦理学原理》上就写了万余言的评语。

    至于一些作家、编辑、记者,几乎都有自己的读书笔记本、资料卡片等。

    著名数学家王梓坤院士,曾在《科学发现纵横谈》一书中写到:“读书应做有心人,要善于平时逐渐搜集对日后有用资料,把它们写成日记。”他在积累资料中,经常把一些京剧、精彩段落摘录下来,并且经常随身带着笔记本,一有空闲,就翻阅笔记本上记录的资料,进行思考。

    读书不做笔记,犹如雨落大海了无踪迹,做笔记不重读,依然是雁过无痕无所得。

    虽然,读书也很有效果,思想上产生了共鸣。但做到真正理解和应用,没有“烂笔头+常光顾”,光凭你的“好记性”真的难以深入和长久!

    “学以致用”是我们读书做笔记的最终目的,有些人很擅长读书,读书笔记做了很多,电子笔记也不少。可等到要用素材时,看到那么多笔记本头都大了。别急,作者专门介绍了整理笔记本的方法,保管你可以放心的记,找到笔记不是难事儿!

    对于读书笔记不是很多的朋友来说,最简单的办法就是在参考过的经常会用的笔记那一页贴纸胶带或者便利贴,这样以后再用就很容易找到。

    在笔记本上做记号也是一个好办法,作者建议把书名或者书腰书签体现在笔记本封面上,让人一眼就能和其他笔记本区分开。

    如果一本笔记里不止一本书的读书笔记,为了尽快找到要看的笔记内容,可以学习大字典那样,在笔记本扉页写上书名,再在它对应的那些书页上涂上小色块。就能很快知道哪本书的笔记在哪些页,方便快捷的找到需要的内容。

    对于钱钟书那样有着大量阅读笔记的读者来说,需要更加规范的管理来寻找笔记。作者介绍了“检索数字化”这一方法:

    将每本笔记的数字编号,阅读日期,笔记类型,笔记本内笔记的书名,作者,出版社按照顺序在电脑中输入信息。

    比如:

    [12]080811 /读书笔记/《江户300藩最后的藩主》/八幡和郎/光文社

    在查找时,直接输入书名或者作者名,马上就能找到。即使名字不能全部记起,输入不完整,电脑也可以通过关键字找到需要的笔记。哪怕是十年前的笔记也能马上知道它在哪个笔记本里,快捷方便,不用为了找笔记到处乱翻。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讲书完整稿+鱼鱼玲+《没有效果,怎能叫读过书?》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soupc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