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回首过去的十年,凑巧也读了一些书,一不小心还骑了万里路。
1 四年一万里
试问一下除了工作,你的生活半径是多少?3公里、5公里?那5公里、10公里之外的世界你去探索过吗?“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 还有诗和远方的田野”,去远方的田野,高山,河流,森林去看看吧,那里还有另外一个世界。
2014年十月一日买了人生第一辆山地车,从此开始了短途骑行,为什么说短途,因为90%都是在50公里以下,少有的两次100公里以上是2015年的甘岭水库,2017年的乌镇。2018朝着目标继续前进!
2 十年借阅小结
时间过得真快,不知不觉间使用借书卡已经第十个年头了,感谢图书馆的借阅历史功能让我可以知道这十年间读了哪些书。
简单解读一下上面的图表:
1. 借阅数量(含续借):到期续借会有两条记录。
2. 效率值:说明读书的效率,续借次数越 多说明效率越低。
3. 离图书馆距离:离图书馆近借书的次数会多一些,孟母三迁还是很有道理的。
3 毕业后为什么还要读书?
看到这里不妨让思绪驻足片刻,回想一下自己能有多久没有认认真真、完完整整的看完一本书。无论是小说还是杂志。
曾经我们读书学习是为了实现自己想要的生活,可是当有一天现实与理想存在差异时,或多或少的挫败感,会让自己服从与现实。同事的些许认可,领导的小小赞许,每天简单重复的工作,好像到了这个境界,人生就满足了。这样的生活并不是说它不好,可是总觉得缺失了什么。
4 我为什么读书?
其实观察一下借阅历史,你会发现2013年之后四年大约也就借了43本书眼,详细读的可能也就十几本吧,平均每年3本。为什么2013年开始突然借的一书多了呢,距离近是一个因素,但绝不是主要因素。
事情还要从2013年金曜论坛说起,当时设计中心兴起了创新运动,这似乎与读书没多少联系,但凡事都有多面性,我通过这个论坛看到了自己的差距,为什么别人(Wu-san)可以轻松的讲一小时,两小时,而我站在上面讲一个自己熟悉的话题时却紧张的发抖,匆匆几分钟就结束了。为什么?为什么?为什么?
再去看看大学期间同去参加英语培训后出来创业的小伙伴面对几百人的演讲,是时候必须做一些改变了,然后去图书馆借书,目的很明确,读演讲方面的书,看演讲方面的视频,多看小故事,甚至去背,为的就是能够更自然的分享自己的观点。当然后面也有很多实战,这里就略过了......
5 选择什么样的书?
前段时间建立了一个微信“读书圈”,要求每人一个月至少分享一本书的读书心得,然后就有人问我:“读什么书呢?”。后来仔细想了想归纳了以下几点:
1.你的目的是什么?为了考证就去找考试用书,为了放松,读读小说,杂志等等。
2.你的兴趣是什么?运动健身、投资理财、摄影、化妆、烹饪美食等等,那就去找对应的书,看看别人是怎么做的,自己做的比别人好还是差,差的话努力追赶,好的话是不是也可以考虑出一本书?
3.实在找不着,那就去“喝鸡汤”吧,相信还是可以找到感觉的。
6 如何读书?
翻开书本读就可以了,我也是这么想的,但回头看看自己的经历,大概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1. 不记录:就是去读,没有做任何记录。
2. 抄写:发现不记录的话,很快就忘记了,所以改抄写,把有价值的抄写下来。
3. 拍成图片记录:抄写太累就拍成图片。
最后发现抄写,拍图片都很片面,再拿出来很难系统的还原书中的内容。
4. 思维导图:从2018年开始,也是在“喝鸡汤”的过程中看到,然后就去尝试,发现读书的效率更高了,内容记得更系统了。暂时会一直沿用下来,2018年底再回头看看。
x. 听书:看书、电脑累了,静静的听一会书也是一种享受。
你有什么好的方法也欢迎留言分享给大家哦。
7 读书有什么好处?
是不是读书的过程中感觉心潮澎湃,但很快就发现一切又是原来的模样,什么都不记得了?而事实上那些读过的书走过的路会不知不觉的融入我们的血液中,思想里。是真的吗?我也不知道,继续读下去就是了。
8 我为什么用思维导图的阅读方式?
思维导图高度模拟人们大脑想法与观点的可视化展现。XMind与传统的段落式读书笔记相比,所绘制出的读书笔记思维导图有着以下优点:
一是篇幅小:读书笔记都是通过加工提炼而成的;
二是结构清晰:通过一个中心主题进行层级的扩散,将书中的内容更直观地呈现出来;
三是便于记忆:可以帮助我们快速地掌握一本书的核心内容。
当然每个人有自己的方式,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