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知其不可而为之

知其不可而为之

作者: 凤飞翱翔于四海兮 | 来源:发表于2019-10-22 23:57 被阅读0次
知其不可而为之

像鲁迅讲的,他认为自己也是一个中间物,他并没有把自己绝对化,但是他把自己所看清了的那一个目标当作他自己的绝对目标,全部投身于这个目标的实现。有一种人在自己已经看准了的目标面前经常表现出犹豫、退缩,因为怕犯错误而裹足不前,这种人注定他也不能投入他的全部生命。这种人看起来好像很谦虚,因为他意识到了人性的有限性,你再怎么发挥你的想象力,你所设想出来的那个前途、那个前景、那个理想仍然是虚伪的,是虚假的。所以他们看起来是很谦虚的、很小心的,其实他们很骄傲。为什么很骄傲呢?因为他们想不犯错误,而只有上帝才不犯错误。

所以在这一项改善人性的事业中,人永远不能够因为自己的原罪就丧失信心,无所作为,而必须以某种有意识的自欺来激发自身的生命力。有一个美学家高尔泰,曾经把艺术的本质归结为有意识的自欺。什么是艺术?艺术就是有意识的自欺,我们在任何一部作品里面都可以看到,作者好像就是里面的主人公,但是又不是,他只是把自己当作了主人公。托尔斯泰写《安娜•卡列妮娜》,他把自己就当作了安娜•卡列琳娜,其实他根本不是。但是他正是以一种有意识的自欺,才能创作这样一部作品出来。读者也是这样,我们在读的时候,我们把自己带入进去,如果没有有意识的自欺,他是他,我是我,那就不需要读这本书了,或者读了也等于没读。如果从科学的眼光或者心理学的眼光、社会学的眼光去研究《安娜•卡列妮娜》,那就算白读了。读者必须把自己带入进去,成为里面的人物,一会儿成为这个,一会儿成为那个,因为他们都表达了人性,都是读者自身可能会有的人性。

所以艺术的本质就是有意识的自欺,人生也是这样,人生也就是意识,人生也是一门艺术。只有通过有意识的自欺,我们才能激发自身的生命力投入进去,不管有没有效果,我们姑妄言之,姑妄行之,知其不可而为之,这样才能够为当前的现实开辟新的事业,发现从来没有人走过的道路,才有创造性。我们今天讲创造性,讲创新、创新思维,什么是创新思维?姑妄言之,知其不可为而为之,要有意识的自欺才能创新。因为从来没有人做过的事情,按照现实,它是不可能的,但是你要把它当作可能的那样去做,说不定就可能了。

鲁迅先生曾经信奉一条格言,“绝望之为虚妄,正与希望相同。”绝望也是虚妄的,也是虚假的,正与希望一样,希望通常人们说是虚假的,但是绝望也是虚假的,虽然没有希望了,但是你不要绝望。当然这也是一种自欺,可以说鲁迅先生一生处于这种有意识的自欺中,尽管他不愿意去未来的黄金世界,他在《野草》里面讲“不如彷徨于无地”,但是他仍然为了一个合理的做人的光明的天地而扛起了黑暗的闸门,甚至拿起投枪,投向了“无物之阵”,他的枪没有杀死任何一个敌人,但是他认为自己是一个猛士,是一个战士,当然是一种自欺。这种自欺的信仰为他提供了奋起的着力点,没有这样一个着力点,他的全部的思想、全部的情感、全部的倾向以及这个世界所带给他的全部的教养和阅历都会白白地浪费。他必须找到一个着力点,而这个着力点是在“无物之阵”中去找,当然带有自欺,要看着一个目标,而这个目标也许根本就不是什么目标,但是一定要把它当作目标才能发挥人的才干。

在时间中,每一次欺骗自我和被欺骗自我不是处在同一个层次的,一个在前台,一个隐藏在后台。忏悔就是要不断地向后台深入,发现欺骗者可能被欺骗,欺骗者总是被欺骗,后台还有更深的后台,发现了一个真相,就是人心是一个无底深渊,这是奥古斯丁的一句名言,人心是没有底的,人心是可以不断深入的,你想要到底是不可能的,但是你在不断深入中,你可以越来越深刻地发现自我。

所以要寻找自我,必然陷入到一个无限的过程,一个痛苦的过程,这个过程永远不会有最后的结果,用基督教的话来说,就是只有上帝才是知人心者,即只有上帝才能知道你究竟是一个什么人,你自己只能永远去寻求,永远不能有结束,但是能够使人格日益深刻,使人性日益深化,使你的人生日益真诚。

真正的真诚不是自我感觉良好,而是要反思和忏悔自己本质上的不足。这种真诚的忏悔,它是永无止境的,但是却是有方向的。所以我们通过忏悔,对认识自己的未来能够充满信心。人们在自欺中走向越来越真诚,不断怀疑自己,不断忏悔自己,在这个历程中如果你经过训练,你会看出一个方向,你会用今日自我否定昨日自我,然后用明日自我否定今日自我,你会看出你的人格以及整个历史都在朝着某一个方向,那个方向究竟是什么也许你还不清楚,但是你肯定知道我退不回去,我也不应该退回去,我今天比昨天高,人类历史今天也比以往要高。

我们中国人通常讲,事情已经过去了,老这样忏悔有什么帮助呢?但是忏悔也不是要脱胎换骨,改恶从善,脱胎换骨是不可能的,人性本恶,你再怎么忏悔,你本性还是恶的,但是为什么还是要忏悔呢?那是因为忏悔要为自己的有限性和本性的恶承担责任。人的有限性和根本恶不可能通过忏悔而摆脱,但是可以通过忏悔而被清醒地意识到。

相关文章

  • '知其不可而为之',出自《论语》。 子路宿于石门。晨门曰:“奚自?”子路曰:“自孔氏。”曰:“是知其不可而为之者与...

  • 心态

    知其不可而为之 语出孔子 2017.10.17 16:35

  • 2018-08-11

    1.子路宿于石门。晨门曰:“奚自?”子路曰:“自孔氏。”曰:“是知其不可而为之者与?” “知其不可而为之”,这需要...

  • 清醒的划船

    中国哲学之精神,若说到根儿上面,便只有一句话,那就是:知其不可而为之。知其不可而为之地人,既是在:清醒的划船。--...

  • 知其不可而为之

    我认为孔子最令人敬佩之处便是他的“知其不可而为之”的殉道精神。“知其不可而为之”即明知做不到偏要去做,透露着一丝...

  • 知其不可而为之

    古希腊一位叫西西弗的国王,由于泄漏了神的秘密,受到宙斯的惩罚,把石头推到山顶,石头又滚下,同而复始。西西弗努力的做...

  • 知其不可而为之

    《论语·宪问》记载:子路宿于石门。晨门曰:“奚自?”子路曰:“自孔氏。”曰:“是知其不可而为之者与?”。可见“知其...

  • 知其不可而为之

    由于错过了时辰,城门关闭了,子路只得夜宿于门下,等到第二天早上,守门人来开城门,发现了子路,便问道:“你是从哪里来...

  • 知其不可而为之

    像鲁迅讲的,他认为自己也是一个中间物,他并没有把自己绝对化,但是他把自己所看清了的那一个目标当作他自己的绝对目标,...

  • 知其不可而为之

    【原文】 14.38 子路宿于石门①。晨门曰②:“奚自?''子路曰:“自孔氏。”曰:“是知其不可而为之者与?” 【...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知其不可而为之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soxhvc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