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哲学之精神,若说到根儿上面,便只有一句话,那就是:知其不可而为之。知其不可而为之地人,既是在:清醒的划船。----李率
中国哲学,只有这一句话。他分两个层面儿而说。其一,为:‘知不可’。这个知道不可的阶段,我已经在《道上闲言(四十二)|低眉顺眼》当中解释过了。
这里,也可以重申一遍。所谓的知不可,是针对“欲其自得之”(摘自《孟子·离娄下》)的人,而言的。
亦,也是孔子所言的:“古之学者”(摘自《论语·宪问》)所谓: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如果,写作是为了自己(修道)地话,那早早晚晚,会有:‘舍弃’的一天……“法尚应舍”(出自《金刚经》),“何况非法”。
然而,知:‘舍’,知:放下,就是:成。成了以后,就是:知本,也即是《大学》所讲的:“知之至也”了。
道理,是一样的。到了这一步,你算是清醒了,也算是活明白了。
所谓:“笑而不语”,“痛而不言”,你,我亦也是可矣达到了。因为知本了,且有(修道,证明)过程。所以大部分事儿,你都可矣放下了。
“犯而不校”(出自《论语·泰伯》),以及:“忠恕”(出自《论语·里仁》),包括像《金刚经》所讲的:“一切法无我,得成于忍”,等等,这些你都可以做到了。你完全地‘向理而生’,忠于自己地:理智。
你清楚,明白地知道,你清醒地知道:一切都可放下。这就叫:‘知’不可。
知不可,而为之,即像是:已经可以靠岸了,上岸了,但偏还要划着船。清醒地划船。
清醒着划船,这种行为,和状态,就叫做:知其不可而为之;了。
清醒地,在岸周围划着我地小船……其实回头就是岸,我知道。有人说:苦海无边,回头是岸。这句话,在我看来,太对了。因为我是确实已经靠岸了……但我之所以还在:“划”,就是因为,我要:知其不可而为之。理论上,我已经靠岸了。但实际上,我还在清醒地划。
因为很多人,绝大多数人还迷茫着,佛经地道理,对于他们来讲地话,或只是一句口头禅而已,罢了。
所以,我要为众生而写,为众生而讲。这是我,还在:‘清醒地划船’地原因......因为有些人他不懂,因为有些人还可救。
佛说的道理虽然对,但是,他对于大多数人来说,都只是结论。你没有详实地过程来佐证,来证明,你永远不会真正地懂得其中地含义,与内涵。
道理,是这样地。一样。古往今来,任何地一位修道者,如果想要印证自己修行地正确,与程度,成果地话,那么,对照着佛经来看,是很好地一种选择。所以,佛经对于修行者们来说地话,即是:目标、标杆,也是注释,与注脚了。
当你修行地阶段还暂时没有悟到地时候,你可以朝着目标,标杆的真理去努力,去辩证,去实修。
而,当你开悟以后,那“目标”,和“标杆”,既成了你地:注释,与注脚了。
道理,是这样的。你会发现(佛经里的话):对,确实是这样。没错,这样是对的……芸芸。
这即是所谓的:“我注《四书》”与“《四书》注我”了。道理,是一样地。而,对于大部分,没有,或浅底子地人,来说地话,那佛经也好,《四书》也罢,这句话,就是这句话,也仅此而已。那对于很多人来说,即像是:口头禅。
譬如:E=mc²,小学生都可以背得出来。但这只是质能方程式地结果,结果只是一个表象。这就像《金刚经》所说的,“一切法无我,得成于忍”,道理,是一样地。
而,只有等你亲自‘证’到这句话与这个结果地时候,证,证明出这个结果是正确的,只有那时才能叫做,是爱因斯坦、与《金刚经》注你了。道理,是一样地。但能不能证,有无这个实力去证,那就是造化了。口头禅地人,还是多……既:只知其然,未知其所以然地人,是众。是大多数。
而,即便你证到了:E=mc²,证到了:“法尚应舍,何况非法”,与“一切法无我,得成于忍”地话,即便如此,仅爱因斯坦也比你早走了一百年。
而,佛祖,则比我早走了两千五百多年!
道理,是这样的。
一样。----作者:李率 己亥年 五月廿七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