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唐诗人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被今人誉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但在唐代,诸家选本对其都未予以采纳;宋代,诸位选家对此诗亦未予以关注;有元一代,该诗仍寂寂无闻;直到明人李攀龙出场,才在《唐诗选》中破格将它收录。从此,《春江花月夜》拨云见日,名声日显,相继进入唐汝询的《唐诗解》、王夫之的《唐诗评选》、沈德潜的《唐诗别裁》等重磅选本。
人们证明费马猜想,花了3个多世纪;证明《春江花月夜》的美感,则花了上千年。
时间才是最伟大的裁判。
关于这首诗的命运,张若虚生前想象过吗?也许想过,也许没有,此事无关紧要,因为,作品能不能流传后世并被大众赏识,不是由他说了算。林徽因说得好:“我们的作品会不会长存下去,也就看它们会不会活在那一些我们从不认识的人的心里……这种事情有它自己的定律,并不需要我们的关心。”
作者:卞毓方
(摘自《解放日报》2022年3月17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