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例:六上第五单元《交流平台与初试身手》
执教:彭婆镇彭婆小学 孙艳
授课时间:2月28日
课例分析:
孙艳老师这次执教的是六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交流平台”与“初试身手”板块。是继第一次大课《盼》,和第二次微型课《交流平台和初试身手》的基础上,进行的第三次大课展示。纵观孙老师的三次讲课,整体上来说进步非常大,第一次的大课展示,一节课进行了三个课时的容量;第二次微型课展示,目标把握不够准确;到这次的大课展示,目标明确、条理清晰、活动充分,足以见证孙艳老师在成长路上的积极进取与不懈努力。
从孙艳老师的选课角度来看,能选择《交流平台与初试身手》,可以说是一次很大胆的尝试,因为在习作单元的五个板块中,“交流平台”与“初试身手”的教学尺度是不太容易把握的。它们在整个单元体系中起着承上启下的桥梁作用。本单元习作主题是“围绕中心意思写”。交流平台结合两篇精读课文,梳理总结了围绕中心意思写清楚的方法,一是从不同的方面或者选取不同的事例来写,可以把中心意思表达得更全面,更充分;二是围绕-个意思表达时,要将重要的部分写得详细一些、具体一些,才能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初试身手在交流总结方法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初步尝试围绕中心选择合适的材料。教材安排了两个练习。第一个,围绕“戏迷爷爷”,对已提供的材料进行判断,选出“适合的材料”;第二个,依据给出的题目,思考围绕中心可以选取哪些事例或从哪些方面写。“交流平台”与 “初试身手”联系紧密,为学生完成本单元习作提供了一个学习的“支架”。
根据单元主题“围绕中心意思写”,以及单元训练要素:1.体会文章是怎样围绕中心意思来写的;2.从不同方面或选取不同事例,表达中心意思。孙老师制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1.能围绕中心意思合理选材(重点);2.围绕一个中心意思,可以从不同方面或者不同事例写(重点);3.能在众多事例中挑选出重要部分并写具体,其他事例简单写(难点)。奔着教学目标,孙老师设计教学环节如下:
环节一:出示本节课学习目标,学生读一读,使学生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带着目标学习更有方向感。另外,目标的设定重在技能的培养,这是非常准确的“语文课”的目标定位,更符合语文课程的性质和任务。目标定位的转变,是老师语文观、课堂关转变的标志。
环节二:单元导语页回顾。用宋朝欧阳修的“不求好句,只求好意!”来强调写文章“以立意为宗,不能以文为本。”的重要性。同时让学生再一次明确本单元的训练要素:1.体会文章是怎样围绕中心意思来写的;2.从不同方面或选取不同事例,表达中心意思。本环节让学生通过回顾,理解写好文章要先确定中心,再围绕中心意思写清楚。聚焦主要教学任务,凸显课堂学习目标。
第三环节:学习“交流平台”。让学生读文本内容,并引导学生提炼出两条关键信息:1.可以围绕一个中心意思,从不同方面或者不同事例写;2.在围绕一个意思表达时,要将重要部分写得详细些、具体些,才能给读者留下更深刻的印象。”“交流平台”主要是梳理总结从精读课文里习得的“围绕中心意思写”的方法,遗憾的是,老师只做了对学生读文本提取关键信息的引导,忽视了最重要的一点,那就是,要联系前面两篇精读课文,结合精读课文,归纳并理解方法。
第四环节:教学“初试身手”第1题。通过引导学生围绕中心意思“戏迷爷爷”,从8条备选材料里面选出合适的材料,从而使学生明白如何围绕中心意思来选择合适的材料。然后进一步引导,从选出的合适材料中,分类总结出“看戏”和“唱戏”两个方面。这一笔是个亮点,孙老师很好的深挖了教材,并充分利用了教材编排的这个视角。实际上,在这个环节,一个简单提纲的雏形已经跃然于学生之心。达到了教学目的----围绕中心意思,从不同方面写。
第五环节:教学“初试身手”第2题。教师首先引导学生从文本给出的六个题目中选择两三个,试着列提纲。然后以“那些温暖的时光”为例,重点指导“从多方面选材,重要内容写具体”。本环节,着重落实两项任务:一是围绕中心意思,从不同方面来写:二是要详略得当,重点部分写具体。此环节重在学生的写作实践,老师给出了大量时间让学生习作,使知识转化为能力的过程。英国语言学家帕尔默博士说过,理解一种语言的运作规则与学会如何使用这种语言之间存在着重大的区别,衡量学生是否学会语文,不是看理解了多少语言知识和规则,而是应该看他是否能够熟练的运用这种语言。所以,给足时间让学生学用这个环节,看似平常,实则是很必要的教学活动安排。
第六环节:交流展示,教师指导。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教师做指导、归纳:要把重点写具体,可以对人物进行描写、可以写动作、语言,也可以用修辞手法等。此环节,教师重在“把重要内容写具体”的方法指导,设计意图很好,只是梳理的不够有条理,比如归纳概括的方法有(黑板上呈现的关键词是这些)“动词、语言、人物描写、修辞手法、人物对话”等,纵观这几个词语,就不够严谨,人物描写包括语言、动作;语言也包括人物对话。另外,非常值得商榷的是:初试身手的作用只是在精读课文中习得的方法的一个初步运用,学生学用只停留在会围绕中心,从多方面选择材料这上面就已经达成学习目标了。而孙艳老师很明显引导过深,当成习作来教学了,而配套教参上特别强调“千万不要把初试身手当成习作课来上。”,鉴于此,这节课,有待研究。
第七环节:学生在教师指导的基础上调整与修改自己的作品,用好“删、增、改”的方法。老师用鲁迅的“写作还有一个过程,就是修改过程。”和老舍的“写得好的本领,就是删掉写得不好的地方的本领”,还有《红楼梦》的作者曹雪芹“批阅十载,增删五次,字字看来都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等名言警句,来说明好文章不是写出来的,是改出来的。此环节的设计意图很好,只是一连串的名言警句引用,反而是适得其反,学生写的过程,需要有一个安静的环境便于思维,而课堂的真实样子却是老师的不停唠叨。
第八环节:学生用习作评价量表互评。由于时间原因,此环节已没有时间来完成,老师一笔带过。
第九环节:布置作业。要求学生从单元习作训练场中给出的汉字中,任选一个,写一篇文章。此环节,是在学生已经下课喊完“老师休息”后,教师匆匆想起来的话题。
纵观整节课,思路还是比较清晰,课堂目标明确,重点难点落实比较到位,各环节环环相扣,梯度进行。只是,把“交流平台”与“初试身手”放在教材的位置上来看,本节课还是有许多有待商榷的地方。比如:
问题1:教材按这节课的形式处理合不合适?
“交流平台”是结合两篇精读课文里梳理总结围绕中心意思写清楚的方法;“初试身手”在交流总结方法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初步尝试围绕中心选择合适的材料。教材安排了两个练习,第一个围绕戏迷爷爷对于提供的材料进行判断,选出合适的材料;第二个依据给出的题目思考,围绕中心可以选取哪些事例或从哪些方面写。很显然,初试身手的目标只是习得的方法的一个初步运用,学生学用只停留在会围绕中心,从多方面选择材料这上面就已经达成学习目标了。而孙艳老师很明显引导过深,当成习作来教学了。这与权威教参上强调的“千万不要把初试身手当成习作课来上。”相悖了。
问题2:课堂语言琐碎,不缜密
老师的课堂语言随性,不严谨,这也是语文老师的大忌。老师要注意语言的规范、得体。比如在学生创作环节,一定要给学生一个安静的空间让学生静心思考,而这节课呈现的状态是老师一直在滔滔不绝,包括学生们写作的环节。
问题3:课堂容量过大,呈现适得其反的感觉
比如课堂最后几个环节:几个名言的展示、习作评价量表的展示、以及习作训练场的内容安排等,已经超出了这节课的时间范围,可老师还是走马灯的呈现,给人适得其反之感。当下的语文课,是要懂得取舍的,不可能在每一节课中都面面俱到。有取舍,才能更精致。
总之,比起孙艳老师之前的两次展示课,这节课已经有质的飞跃。真为孙艳老师高兴,一节课的打磨过程就是理清一些似是而非的问题的过程,也是探寻语文教育本质的过程。相信这样的思考能使我们更好的上好每一节课,让学生的语文素养得到真实的提升。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