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爱中成长,大胆去爱,在爱的冒险中认识完整的自我。写下这篇文章的题目,自己都被自己逗乐了,不知道读到这篇文章的你是否也会发出疑问:这是得有多么自恋和狂爱自己?
爱之于我,也许是无数次奔波辗转以后,疲惫生活中的仅存的一丝英雄梦想吧。
弗洛姆在《爱的艺术》中说:“爱是一种积极的行动,它是主动‘站进去’的行动,而不是盲目‘坠落’的情感。”
人世间的爱是最美好的,因为爱教会我们发自内心地关心一个人,允许另一个人的情绪充分感染自己,让渡出一部分的自我,学会迁就和包容;爱也是复杂的,它会伴随着失望、孤独与伤害。所以,爱是需要勇气的,爱是属于勇敢者的冒险。
但请记得任何时候先爱自己,王尔德说:爱自己,是终身浪漫的开始。只有懂得好好爱自己,才能拥有浪漫的心情,才能更好地投入生活,享受普通平凡的生活。
也许你会说:人到中年,上有老下有小,事业和家庭,常让人感觉没着没落。有时候,越希望生活过得好,现实越偏偏一地鸡毛。
理想丰满,现实骨感。日常生活中没完没了的繁琐,亲力亲为中,也许会伴着迷茫和困惑。日日琐碎的操劳,更是让人觉得枯燥乏味。所以,要试着学会给生活加点糖,给日子找点儿空闲:运动,阅读,码字,听听音乐,或者到大自然走一走,看一看。
每一个人都能收获爱,在爱中成长;也要记得大胆去爱,在爱的冒险中认识更完整的自我。
经典诵读课上带着孩子们学习了谢武彰的《春天在哪里?》:风跑得直喘气,向大家报告好消息:春天来了……春天来了……花朵们听见了,都站在枝头上,来欢迎春天。等了好久好久,还是看不见,都急得踮起脚尖,互相问着说:春天在哪里?春天在哪里?花朵们不知道,她们自己就是春天。
诵读完毕,随即问孩子们:你会画春天吗?“会”孩子们齐声回答。那我们拿起画笔画一画你们看到的春天的模样。
大约过了二十分钟,看到有孩子已经画完了,那就再加大力度,循序渐进:“你能写一写春天在哪里?或者你看到的春天是什么样的?”
孩子的视角总是那么独特,孩子的世界总是那么奇妙,在他们幼小的心灵里,春天原来是如此之绚烂无比。
“读整本书”读的是“学问”,不是热闹
会看戏的看门道,不会看戏的看热闹。
“读整本书”与“整本书阅读”之间的区别,也和看戏有着异曲同工之妙。看似同样的概念,但二者的含义还是有所区别的,虽然只是颠倒了语序,表达方式不同而已。
维特根斯坦说过:“我的语言的界限意味着我的世界的界限。”任何词语,词序的表述方式不同,实际上投射出来的思维方式的也不同,透露出重点强调的不同。
李怀源老师在后记《为什么是“读整本书”》中提到“读整本书历史悠久,自孔子设坛讲学以来,整本书就是中国传统教育的主体教材。南朝梁太子萧统组织文人编选《昭明文选》后,才出现文选型读本。以“四书五经”为主体的教材体系是中国传统教育的主要凭借。”
诠释了读整本书的意义:“读整本书的“整”,有“整个”“整全”“完整”之义,整本书可以提供完整的阅读情境,有利于学生整合思维的发展。这和我国重整体、重感悟的思维方式是吻合的。”
作者也指出了:从教文变为教人。是读整本书教学的终极意义。学生读的书越多,获得的意义就越多。阅读是思考的过程,书籍是面镜子, 我希望学生能够从不同的角色和作者身上看到自己,然后向着这个清晰的“自己”不断前行。因为有了一个个具体的“人”的指引,学生的人生之路便是有陪伴的,有温情的,他们会不断向前。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