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最深的感受来自在老家过节发小发来的吐槽,在她和弟弟骑着电车从街上穿过时,几个陌生小姑娘用不恰当的词语打招呼。可能你会问,总有几个没素质的人,发生一些没素质的“故事”,但是为什么我到现在还会有感触,因为好些年没有回过家,对于家乡年轻一代的思想认识基本被清空,而这个事情不再是一笑而过的“故事”,反而耿耿于怀,仿佛一场隐藏的事故。
城市和农村在环境差异,文化接触面,教育水平等方面高下立见。即使现在网络发达,知识与常识广泛普及,但差距还是存在。一方面在家庭教育,一方面在社会约束。
家庭是一个人最初学习的课堂,而教育随着时代变化也会日新月异。相较于务农和外出务工,基本上农村家庭的年轻父母选择了后者,孩子便由爷爷奶奶照顾。好像听上去很简单,父母按时打过来孩子需要的学杂费,寄宿制也不要老人过多操忙,但是孩子回到一个缺少了交流窗户的家,在成长的各个重要阶段,难过,焦虑,困惑,迷茫的时候,没有摸得到看得到的坚实后盾,那么势必会对他身心造成消极影响。
说实话,相较于七十年代的父母,现在年轻父母已经在家风培养上身体力行。只是农村的约束力并不足以短时间内撑起这个在生活习惯,接人待物,道德准则的基本标杆的建立。有一句话,可以形容现在的年轻父母和留守儿童,如果我开始工作就无法腾出双手拥抱你,而我要拥抱你,就无法为了你而工作。相信在未来不远的日子,实现农村孩子素质教育的质的提升,这是一个美好的期待,因为我也是农村的孩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