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在我心里一直充满着神秘色彩,觉得不是如我这样的凡人可触摸,也不敢去触摸,一直在哲学门外张望着,好奇着,胆怯着,迟迟都没能迈步移动走向门里。
我想我是幸福得,遇见刘老师,遇见一群可爱努力的书友们,跟随着刘老师的步伐,在2019年的开端开始去触摸曾经不敢去触摸的哲学这片星空,在此感恩,感谢!
今天开始看的是冯友兰的《中国哲学简史》,我一直认为能写出哲学书的哲学家都是神圣的,智慧的,果然冯老他的毕生创作可总结为:“三史释古今,六书纪贞元”,即《中国哲学简史》《中国哲学史》《中国哲学史新编》《贞元六书》等,可谓著作颇丰。
当看到冯老在书的扉页上写着的:“我所说的哲学就是对于人生的有系统的反思的思想,每一个人,只要他没有死他都在人生中。哲学家必须进行哲学化,这就是说,他必须对于人生反思的思想,然后有系统的表达他的思想。这种思想所以谓之反思的,因为他以人生为对象。无论我们是否思人生,是否谈人生,我们都是人生之中。”虽然还没有非常明晰的感觉,但内心肃然起敬。
随着翻书的沙沙声,不知不觉的翻着第一章,慢慢的读着读着,我内心深处涌起一股民族自豪感,是的,我读出了自豪感。文中他多次写到“人不一定是宗教的,但是他一定是哲学的”又说到“在中国哲学与知识分子人人有关,在旧时,一个人只要受教育,就是用哲学启蒙”“中国人不关心宗教,是因为他们及其关心哲学,他们不是宗教的,他们是哲学的”。看到这些,想起有人说起中国是一个没有任何信仰的国家,故大家没有约束犯罪率极高,道德底线极低,令人感到非常恐怖,当时听到感觉哑口无言。但看到冯老写的一种自豪感油然而生。
当然冯老在第一章还写了哲学的功用是属于为道范畴,是提高精神境界,也就是说是获得高于道德价值的价值。还说到入世与出世是对立的,正如现实主义与理想主义也是对立的一样,中国哲学任务是把这些反命题统一成一个合命题,如何统一起来呢,这就是中国哲学所求解决的问题。解决这个问题,是中国哲学的精神。中国圣人的人格是“内圣外王”,由于哲学的主题是“内圣外王”之道,所以学哲学不单早获得这种知识,而且还要养成这种人格。最后还说到中国哲学家和西方哲学家表达自己思想的方式最大区别是善用名言隽语和比喻论证,表达没有非常通俗明晰,上下没什么联系,不够系统等等,虽然现在还有些理解不了,但我想现在慢慢的去看,也许以后某一天就突然懂了。
2019,我来啦!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