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先生的这篇短文收在他的《从感觉开始》这本书里。
陈嘉映先生是我崇敬的学者之一,我是从读他的《语言哲学》开始认识他的。
从书店里一排排的书架上抽出一本书,《论正义》、《逻辑和语言》和《时间的本质》这一类题目,看看作者是中国人,不假思索就把书插回书架。这类书多半是把一两本外文书编成一个拙劣的中国版,要么干脆自己瞎编乱造。系统思考不是咱中国人的强项,有本事的中国人都在写随感,不写理论著作。先秦以后,中国人就忘了有概念辩证这一门,有科学精神这一道。咱们擅长偈子、随感和拈花一笑,虽然后来一百多年,笑得少了,哭得多了。
和学者陈嘉映先生相比,我只不过是一个极其普通的读者。我对于理论性书籍的选择和陈先生是有同感的,几乎不会阅读中国人编写的理论书。我觉得中国人编写的理论书很少有自己的观点,也缺乏系统思考之下的创造性体系,更多的是“拿来主义”下的大拼盆。
陈先生说:“系统思考不是咱中国人的强项。” 而理论性书籍的撰写却是需要系统思考做支撑的。我联想到老师们为了职评、晋级、荣誉而在辛苦撰写论文。要知道,论文的写作也是需要有自己的观点和系统思考的,这两点或许对于有些老师来说有点过于高不可攀,所以现在有写教育随笔一说。这和陈先生所说的“有本事的中国人都在写随感”倒有几分异曲同工之妙。
为什么我们会缺乏“系统思考”呢?陈先生说:“ 先秦以后,中国人就忘了有概念辩证这一门,有科学精神这一道。 ” “概念辩证”和“科学精神”的缺乏是缺乏“系统思考”的原因吗?陈先生在此并没有明确定论,我想这些因素或多或少总会影响我们“系统思考”的水平的。
“ 擅长偈子、随感和拈花一笑 ”不是坏事,好歹也算是中国特色,但或许我们不能沉浸在写“ 偈子、随感和拈花一笑 ”的自我满足中,“系统思考”的能力似乎还是需要提升的。
我不知道下图的这本书是否可以让我们提升一下“系统思考”的能力,这本书倒是可以慢慢阅读的。当然,《系统化思维导论》也不是灵丹妙药,更何况,别忘了陈先生所说的“概念辩证”和“科学精神”,也得找点相关的图书来读一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