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随便翻翻 | 读陈嘉映先生的《哲学的用途》

随便翻翻 | 读陈嘉映先生的《哲学的用途》

作者: edupioneer | 来源:发表于2018-06-13 22:25 被阅读42次

陈先生的这篇短文收在他的《从感觉开始》这本书里。

​​​陈嘉映先生是我崇敬的学者之一,我是从读他的《语言哲学》开始认识他的。

从书店里一排排的书架上抽出一本书,《论正义》、《逻辑和语言》和《时间的本质》这一类题目,看看作者是中国人,不假思索就把书插回书架。这类书多半是把一两本外文书编成一个拙劣的中国版,要么干脆自己瞎编乱造。系统思考不是咱中国人的强项,有本事的中国人都在写随感,不写理论著作。先秦以后,中国人就忘了有概念辩证这一门,有科学精神这一道。咱们擅长偈子、随感和拈花一笑,虽然后来一百多年,笑得少了,哭得多了。

​和学者陈嘉映先生相比,我只不过是一个极其普通的读者。我对于理论性书籍的选择和陈先生是有同感的,几乎不会阅读中国人编写的理论书。我觉得中国人编写的理论书很少有自己的观点,也缺乏系统思考之下的创造性体系,更多的是“拿来主义”下的大拼盆。

陈先生说:“系统思考不是咱中国人的强项。” 而理论性书籍的撰写却是需要系统思考做支撑的。我联想到老师们为了职评、晋级、荣誉而在辛苦撰写论文。要知道,论文的写作也是需要有自己的观点和系统思考的​,这两点或许对于有些老师来说有点过于高不可攀,所以现在有写教育随笔一说。这和陈先生所说的“有本事的中国人都在写随感”倒有几分异曲同工之妙。

为什么我们会缺乏“系统思考”呢?陈先生说:“ 先秦以后,中国人就忘了有概念辩证这一门,有科学精神这一道。 ” “概念辩证”和“科学精神”的缺乏是缺乏“系统思考”的原因吗?陈先生在此并没有明确定论,我想这些因素或多或少总会影响我们“系统思考”的水平的。

“ 擅长偈子、随感和拈花一笑 ”不是坏事,好歹也算是中国特色,但或许我们不能沉浸在写“ 偈子、随感和拈花一笑 ”的自我满足中,“系统思考”的能力似乎还是需要提升的。

我不知道下图的这本书是否可以让我们提升一下“系统思考”的能力,这本书倒是可以慢慢阅读的。当然,《系统化思维导论》也不是灵丹妙药,更何况,别忘了陈先生所说的“概念辩证”和“科学精神”,也得找点相关的图书来读一读。

相关文章

  • 随便翻翻 | 读陈嘉映先生的《哲学的用途》

    陈先生的这篇短文收在他的《从感觉开始》这本书里。 ​​​陈嘉映先生是我崇敬的学者之一,我是从读他的《语言哲学》开始...

  • 说理之为教化

    作者陈嘉映,节选自陈嘉映文集《价值的理由》/中信出版社 / 2012 读海德格尔《尼采》札记(一)来自哲学人00:...

  • 2022-07-07

    昨天看十三邀对话陈嘉映,第一次知道陈嘉映,著名的哲学家,记忆很深刻的有几点,一是在他们吃饭的时候,有个朋友随便来了...

  • 陈嘉映:哲学何为

    作者简介:陈嘉映,上海人,当代著名哲学学者,主要研究领域为科学哲学、语言哲学和现象学。 今天讨论的话题比较大,哲学...

  • 焉知三十载——记在陈嘉映学术三十年会议记述

    前几天,首都师范大学哲学系召开了题为“批评与回应:陈嘉映哲学三十年”的会议。会上程炼教授说,“一晃眼,哲学被嘉映搞...

  • 怎么变成 “明白人”

    陈嘉映是首都师范大学哲学系教授,他被称为中文世界最接近“哲学家”称呼的人。陈嘉映出版过《海德格尔哲学概论》《语言哲...

  • 陈嘉映——《哲学 科学 常识》

    概述 本文章仅做摘抄以及理解用。 哲理 在当今的世界格局下,中国的民族性是有诸多需要改造的地方,但好多毛病是近几百...

  • 陈嘉映:哲学·科学·常识

    常识和科学是两种较为常见的认识世界的方式和所形成的知识类型,这两种认知方式有何不同,由此生成的知识类型也存在什么差...

  • 陈嘉映:日常语言与哲学

    常听人说,哲学难懂,哲学抽象。也听人建议,哲学应该写得通俗一点,写得那么难懂,是因为你自己没弄懂,真正通透了,写出...

  • 陈嘉映:有没有未来哲学?

    本文来自:高和资本公众号 陈嘉映简介:首都师范大学特聘教授,中国美术学院讲座教授。研究领域涉及现象学、语言哲学、心...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随便翻翻 | 读陈嘉映先生的《哲学的用途》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frwse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