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散文月读时分写作训练营邀请函
华为赠纽约州防疫物资,是以德报怨?是以地事

华为赠纽约州防疫物资,是以德报怨?是以地事

作者: 今思迟 | 来源:发表于2020-03-29 20:09 被阅读0次

    华为捐赠纽约州,有赞有弹

    被美国举一国之力打击的华为,竟然向美国纽约州捐赠了1万个口罩,2万防护服,1万手套和5万护目镜了!

    有人说这是“以地事秦犹如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

    有人高喊这是以德报怨,是华人的荣光。

    有人就冷冰冰地说:“你以为你是以德报怨,他以为你在告饶。”

    有人又说,并不是什么以德报怨,想要做生意罢了,聪明的选择。

    听起来似乎鄙夷为了做生意身段太柔软了。

    通过做生意就能达到的世界和平,为什么非要用暴力呢?

    贸易造就和平,可得吗?李子旸在《贸易造就和平》肯定了这个问题。

    问题是,贸易造就和平,能否长久?这个就要看贸易能否可持续下去,而贸易能够得以进行,有一个最根本的条件。

    游牧文明尊崇活在当下,农耕文明放眼未来

    我们先来看国际冲突的真正原因是什么。

    中国一开始是不知道除了中国自己之外,还有异国存在的。

    但自己闭上眼睛不等于东西就不存在了。别的地方要发展,发展到极限自然会探索更多的可能、开拓更大的边疆,试探着试探着他们会发现有一个中国存在,如果中国的东西正好是他们需要的,想拿的话自然会惊醒闭目养神的这个家伙。

    自此双方的心态都要调整适应。国别的概念有了,纠纷来了。

    耶稣有一句名言:

    “不要为明天忧虑,因为明天自有明天的忧虑,一天的难处一天当就够了。”

    注意,这是西方的观念,他们今天不愁明天事,不为未来准备,这种价值观是从古代犹太人的游牧生活就开始的。

    中国也有游牧民族,甚至可以说清及清朝以前的中华文明史,就是一部游牧民族和农耕民族相互塑造的历史。我们可以从这部互塑史这一个点上,来体会国际间的竞争。

    游牧民族逐水草而居,完全靠天吃饭。

    而中原是农耕民族,讲究的是不要卯吃寅粮。农耕民族一开始也靠天吃饭,旱了也不行,涝了也不行,只有风调雨顺才有好的收成。所以有了水库这种东西,把平时多余的水储蓄起来,真到旱季,就放水抗旱。

    农耕民族春种秋收冬藏,丰年的粮食可以储备下来,应付来年可能发生的饥荒。粮食可以储藏很久,而且农耕民族过着定居生活,牢固的房子可以遮风挡雨,不怕恶劣的天气。

    这样看来,中原上这群农耕民族慢慢变成一半靠天吃饭,另一半是靠计划(储蓄)吃饭的——不但要做年度规划,还要做五年、十年的规划,努力去做足五年、十年的储备。

    真正靠天吃饭的,是游牧民族。他们居无定所,食物很难大量储存,更要命的是,牲畜一旦发生传染病就会批量死亡,连带着人口也要减损。朝不保夕,自然没必要去为明天忧虑。

    自身有困境,通过欺负别人解决

    当游牧民族遭遇严重天灾的时候,最常见的办法就是长途迁徙,找到另一处水草丰茂的地方。

    如果找不到,就会去抢劫农耕民族了。我们从历史上看到匈奴不断侵犯边疆,汉人疲于应付,就是因为这个缘故。整个中华民族史,就是游牧民族和农耕民族这种攻防和贸易的互动史。

    游牧民族的抢劫、杀人,不能仅仅归因于他们没有仁义道德。汉人的文化里都说“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游牧民族仓廪既不厚实,衣食也不充足,生存尚且困难,扯那些道德里,可以称为一种伪善。

    所以国际冲突的原因,最后归结为农耕民族和游牧民族这两种不同的性格,表现在一方愿积蓄并且真的有积蓄,一方不善积蓄且也不愿积蓄。这都是两种不同地理环境驯化出来的民族性格。

    农耕民族居住在容易耕种的地方,春种秋收冬藏,深得计划之利,于是更加愿意积蓄。

    游牧民族身处恶劣环境,饿了只要一抢劫就什么都有了,谁还傻傻地守着只长草不长苗的土地经营春夏秋冬?急功近利,唾手可得,是他们的致命伤。

    贸易解决战争

    农耕民族对待游牧民族的态度有一个转变的过程,从开始的打压和防守,到了明朝后期,发现双方互相贸易可以得到和平。特别到清朝,统治者直接就是从游牧民族来,明朝的边贸政策为清朝所延续,于是,在清朝的历史上,人们就没有再看到如明朝那样的来自北方游牧的边患。相反,蒙古人还成为满族统治者的坚定盟友,也就是所谓“满蒙亲善”。这种特殊关系虽然来自于双方早期的战略合作,但持续的贸易关系无疑也是重要的凝聚因素。贸易创造了和平,贸易创造了友谊。对此,魏源评价说,隆庆和议不仅息明朝边塞五十年之烽燧,且开本朝(指清朝)开二百年之太平。

    所以,你还敢看轻做生意这件事吗?华为捐赠纽约州,或许单纯出于人道主义,或许就是所说的为了生意,但都是好事。

    自己能富足,又互有需要,和平才成为可能

    做生意这件事之所以会发生,就在因为双方互有需要。这关系到贸易能否造就长久和平的问题。

    如果说贸易能够造就和平,那么,这贸易双方都要有被需要的资源,否则,资源缺乏的一方,他无法从贸易得到好处,依然会走到抢劫的道路上去。所以我们说人类命运共同体,不是站在某一个高度上说各国应该提高道德水平就管事的,而是应该为各个国家造血,造出他们能为别国所需的资源(商品),他们真的有在贸易中得到好处,这个好处足以支撑他们进一步发展壮大,那么谁还热衷战争呢?

    一带一路,做的正是这样的壮举,中国人去到非洲,不去跟你讲价值观,直接帮你建桥铺路,帮你疏通航道,让你那里的商品,通过铁路、航运航空运送到各国去,你活得好,我也看得开心。

    还是拿中国的游牧民族和农耕民族来说,游牧民族之所以可以和农耕民族抗衡,就因为一开始他们有优良的武器装备,在冷兵器时代,他们有优良的马匹,来去方便。但是后来这一优势丧失了,因为到了清朝,有一种新的物品出现了,它们让游牧民族的骄傲无可奈何地从马背上跌落,那就是火枪。

    游牧民族强大的根基是骑兵,而火枪、火炮的普及使农耕民族一改过去2000年中被动挨打的局面,军事力量上得到了革命性的提升,再借助本来就拥有的庞大人口和充沛的物资,装备有热兵器的步兵面对草原骑兵时已经呈压倒性优势。

    但是,中国的游牧民族幸运的是,这时中国进入了大一统了,即游牧民族也被塑造成中华民族的一分子,彼此不再敌对。以前农耕民族拥有的,游牧民族同样可以获得,无须再进行抢劫。而且,即使以前不毛之地难以耕种的长城以北地区,用上新的技术条件,那边也已出现大片的绿洲,成为中国的新粮仓,真是合作合力的奇迹。

    今天如果我们去内蒙古旅行,会发现内蒙古的南部甚至东北部已经广泛种植了玉米、小麦等农作物。清朝时期内蒙古的农耕区并没有现在这么广,但玉米等抗旱农作物突破了几千年来形成的农耕区与游牧区的界线,让农耕区的北界大大向北挺进,纯粹的草原游牧区也就相对缩小了。

    我们无须狭隘地说中华民族的壮大是同化了其他少数民族,我们应该关心的是,这些土地上的人是不是生活得更好了。而且,中华民族的壮大,也有少数民族入主中原后统治的功劳。如果只是专执于一族的好坏,其实谁都去不了远方。

    暴力只是破坏,贸易才有未来

    如果能够通过贸易,做个生意,世界就和平了,想想都是美好的事。在那时候,人类的智力就可以无拘无束地探索各个领域的极限,不必时不时被拉回来用于政治斗争和国际竞争。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华为赠纽约州防疫物资,是以德报怨?是以地事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spcuuhtx.html